摘要:在心理健康活動課中,緊隨教學案例出現的往往是問題,問題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教學案例使用的效果。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對案例教學的問題設計陷入了諸多誤區,致使問題主題與教學案例牽強附會,問題內容與活動主題大相徑庭,問題難度與學生實際迥然有異,問題旨意與活動目標南轅北轍。只有走出誤區,科學的設計問題,才能真正發揮教學案例的應有價值,才能促使心理健康活動課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心理健康活動課;案例教學;問題設計;誤區;實踐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本刊是直接服務于一線教師的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為內容的中央級專業月刊。2012年以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全體同仁正在為爭取獲得“全國優秀刊物”稱號而加倍努力工作著。
歸正案例教學法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因教學案例所具有的情境性、開放性等特點,使得案例教學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健康活動課的各個課堂環節中,熱身案例、導入案例、活動案例及拓展案例的使用,極大的豐富了心理健康活動課的課堂教學,提高了活動課的質量。在心理健康活動課中,問題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教學案例使用的效果,然而,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對案例教學的問題設計卻陷入了諸多誤區,只有走出誤區,科學的設計問題,才能真正發揮教學案例的應有價值,才能促使心理健康活動課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心理健康活動課案例教學問題設計的常見誤區
問題是紐帶,是橋梁,更是方向。在心理健康活動課中,如果不能充分認識案例教學中問題設計的重要性,就極易在問題主題、問題內容、問題難度及問題旨意的設計上陷入種種誤區,進而影響對教學案例的使用,最終影響到心理健康活動課的效果。綜觀當前的心理健康活動課堂,案例教學問題設計的常見誤區有以下幾種。
(一)問題主題與教學案例牽強附會在問題設計時,問題的主題來源于教學案例,要與呈現的教學案例有緊密聯系。然而,在心理健康活動課中,有些教師把教學案例僅僅看作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手段,看作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工具,沒有看到教學案例本身所蘊含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功能,使得問題設計的主題與教學案例相脫節,教師只是針對案例分析案例,偏離了課堂活動中問題的主題,出現問題與教學案例各自“單打獨斗”的局面。出現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教學案例在心理健康活動課中的重要性,沒有認清教學案例的功能,甚至有些教師扭曲了教學案例的功能,致使教學案例的使用走向了形式化,沒有實現教學案例與活動課中的問題設計的有效溝通。在心理健康活動課中,問題的主題只有來源于教學案例,充分發揮問題和教學案例的合力,才能在課堂上依托教學案例更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二)問題內容與活動主題大相徑庭問題的提出是為了引發學生思考,引起學生心理共鳴,從而引出心理健康活動的主題,因此,問題的內容設計要緊扣活動主題,才能發揮問題的應有價值。有些教師對活動主題缺乏明確的認識,缺少精確的分析,沒有將活動主題細化和深化,導致在問題設計時所提出的問題內容和活動主題相差較遠,割裂了問題內容與活動主題之間的聯系。有些老師一味的為了問題而提問,完全無視活動主題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問題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心理活動課中的低效問題或者是無效問題,將活動主題“束之高閣”的活動課是不可能在活動中實現本節課的活動目標的。比如,在“獨一無二的我”這節心理健康活動課上,活動的主題是“正確認識自己”,在導入環節,有位教師呈現案例后提出的問題卻是“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很顯然,這個問題的內容與活動主題是不匹配的,通過這個問題是無法引出活動主題的,即使勉強引出活動主題,也極易讓學生迷失在這個不恰當的問題中,找不到活動的目標和方向,最終這節活動課也就無法起到應有的促進學生自我認識發展的作用。
(三)問題難度與學生實際迥然有異心理健康活動課的主體是學生,問題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有些教師對學情缺乏深入的分析,沒有認真的分析學情,不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發展特點,向學生提出的問題,要么過易,要么過難,問題難度與學生心理發展實際不匹配,導致問題無法有效發揮作用。問題如果太簡單,則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也就無法深度參與課堂,進而使心理健康活動課的開展失去了必要性;問題如果太難,則使學生糾結于問題的答案求解中,無法順暢的開展課堂活動,進而使心理活動課的開展失去了有效性。問題的難易程度只有與學生心理年齡特征相匹配,才能發揮問題的應有作用。就整個小學階段而言,小學低年級、中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各有其心理發展的特點。以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為例,此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主要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如果教師在設計教學案例之后的問題時忽視其思維發展特點,超越了其心理發展的年齡階段,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案例的使用,進而影響到心理健康活動課的效果。
(四)問題旨意與活動目標南轅北轍在一節高效的心理健康活動課中,大到整體的活動設計,小到課堂上一個具體問題的提出,都需要教師精心準備、深思熟慮甚至是精雕細琢,這其中都是教師的教學智慧的凝結。在心理健康活動課中,教師緊隨教學案例提出的問題,如果僅僅是為了提問而設計問題,僅僅是為了體現師生互動而提問,這也只是發揮了問題的最低層次的功能,而丟掉了問題的更高層次的旨意,從而出現問題旨意偏離活動目標,甚至與活動目標南轅北轍的情況。問題的旨意要與活動目標相一致,才能通過問題推動活動的開展,才能借由問題更好的發揮教學案例的作用,最終實現心理健康活動課的目標。
二、心理健康活動課案例教學問題設計的實踐歸正
在心理健康活動課中,問題是教學案例的活化劑,是活動過程的助推器,是活動目標的催化劑。問題設計既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針對在案例教學問題設計中的諸多誤區,教師要進一步加強對問題設計的重要性的認識,對問題進行科學的設計,將問題和教學案例有機結合,從而推動心理健康活動課的有效開展,使心理健康活動課真正散發出濃郁的“心理味”。
(一)精選視角,理清問題與教學案例的內在關系問題來源于教學案例,同時又服務于教學案例的使用。拋開教學案例去設計問題,則忽視了教學案例的實踐價值,也降低了問題的可操作性;而拋開問題設計呈現教學案例,則喪失了教學案例的針對性,因為教學案例與緊隨其后的問題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設計問題時,問題視角的選擇直接影響到問題主題的生成,教師應從教學案例自身的內容出發,結合心理活動課的目標,選取指向心理健康活動目標的視角,依據案例提出問題,實現案例與問題的相伴相生和相輔相成。學生聽到問題后,即能明白問題與教學案例的關系,學生能依托案例理解問題、借助案例思考問題、圍繞案例回答問題。例如,在“事半功倍巧復習”這一課中,在導入環節,某教師呈現了一個“某同學平時學習中因為能夠做到及時復習而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教學案例,緊隨案例之后向學生提出的問題是“該同學在學習中使用的復習方法有效嗎?他具體是怎么做的?你在平時又是怎樣復習的呢?”通過這樣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調動學生探究的興趣,從而更有效的引出活動課題。很顯然,教師并不是單單依據教學案例本身來提出這個問題的,這個問題的提出是以活動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的,通過這樣的問題,更好的發揮教學案例的作用,使教學案例和問題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活動目標。
(二)精細設計,促成問題與活動主題的緊密聯系心理活動課的問題設計要以學生心理特點和主題內容為總的指導原則,這是心理課生存和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是每個心理教師必須遵循和重視的原則。[1](P24-25)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把問題分為不同的類型,以對問題回答的要求不同為例,可以把問題分為4類,即辨別類問題、描述類問題、探索類問題和發展類問題。[2](P141-142)不管在教學案例呈現之后提出的是哪一類問題,都要指向活動主題,因此很有必要對問題進行精細設計,使問題真正具有“內涵”。有“內涵”的問題設計應該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前世今生”探究找到問題的答案。因此教師在對問題進行設計時,不但要考慮問題對本節知識學習所起的作用,更應該考慮到對所設計問題的知識連續性和整體性。通過對問題答案的尋找,引導學生對新的問題與舊的知識發生聯系,讓新問題與舊知識相互“碰撞”來重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避免問題設計落入過于“直接”誤區。[3](P73-74)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出活動主題,通過問題的探究展開活動主題,通過問題的解決突出活動主題。教師可以從問題中設計關鍵詞,關鍵詞既是提煉自教學案例又是詮釋于活動主題的。通過關鍵詞向學生傳達有關活動主題的信息,將問題與活動主題緊密相連。例如,在“撕碎獎狀的紅紅”的教學案例中,圍繞認識“多變的情緒”這一活動主題,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紅紅為什么會撕碎獎狀?紅紅在撕碎獎狀前后經歷了什么?她體驗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借助案例間接感受“多變的情緒”。這樣的問題很顯然是與活動主題緊密聯系的。通過對問題的精細設計,實現問題與活動主題的緊密聯系。
(三)精準選材,拉近問題與學生心理的實際距離在活動課中,教師緊隨教學案例之后提出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走進教學案例,理解案例情境,由案例情境推及實際生活,由案例中的他人聯系學生個人實際,逐步的推進課堂中心理健康活動的開展。但是,如果所提問題與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學生實際接受能力不匹配的話,就無法達到以上所述的效果。問題是否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與在問題之前所呈現的教學案例是否源自學生現實生活、是否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有直接關系,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需求,同時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精準的選擇教學案例。教學案例既要服務于活動目標的實現,又要符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既能為教師開展課堂活動提供媒介,又能為學生理解活動內容提供平臺。教師只有精準的選擇教學案例,才能發揮教學案例的多元化功能,緊隨案例提出的問題才能更好的被學生理解和接受,才能使學生切實感受到“老師所問是我想知的、老師所講是我所需的”,才能通過心理健康活動課切實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四)精確定位,促成問題與活動目標的有效鏈接每一節心理健康活動課都應該有明確而具體的活動目標,活動目標又具體分為認知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在案例教學中,問題的設計正是為了利用教學案例更好的實現活動目標。因此,在心理健康活動課中,問題的目的不是為了提問,而是為了推動活動目標的完成。理想的課堂提問模式應該是深與淺、遠和近的最佳結合,即問題應該有趣味性、挑戰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4]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對問題進行精確定位,問題既要立足教學案例,又要指向活動目標。同時,教師還要注意控制問題的數量。問題設計太少,課堂氣氛就不濃厚,學生參與的范圍也小了,他們沒有參與的樂趣,一味被動地聽,容易厭倦,因而失去積極性。如果問題設計多了,他們又容易失去思考消化的余地,容易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樣,看著熱鬧的課堂其實并非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反而抹殺了他們的思維空間,無法創新。教師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切忌“蜻蜓點水”、即問即答,甚至天馬行空,要使學生在充分思考后對問題產生領會和理解。[5](P42-243)教師通過科學的問題將教學案例貫穿活動全程,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案例,利用案例探究生成活動主題,圍繞活動主題展開活動過程,通過活動體驗實現活動目標。可見,這一完整的心理健康活動課是始于問題而又歸于目標的,科學而又精確的問題設計將有助于心理健康活動目標的完美達成。
參考文獻:
[1]石麗媛.積極思考深悟成長———淺談心理活動課的問題設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J],2011,(11)上半月刊.
[2]國曉華.案例教學法在教師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研究.教育教學論壇[J],2015,(9).
[3]薛統樂.走出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問題設計中的誤區.當代教育論叢[J],2018,(12).
[4]杜亞強.走出品德教學“問題”設計的誤區.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J],2015,(1-2).
[5]郭上干.“教學問題”的設計誤區與策略教育教學論壇[J],2015,(11).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