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心理醫生》發表的一篇醫學論文,快樂輕松的健康心態,妙趣橫生的心靈窗口,離奇古怪的心理疾病,驚心動魄的心理故事。主要欄目:心理熱點、心理咨詢室、心理醫生札記、男·女心理、少兒心理、校園心理、性心理觀察、病態等。
摘要:心理契約是個體在雇傭關系背景下對雇傭雙方相互義務和責任的一種主觀理解和內隱的認知,具有主觀性和動態性特點,它包括交易和關系兩個維度,其構建是動態的,主要受個體水平和組織水平的影響,因而容易產生心理契約破壞或違背,降低員工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等,提高離職意向。文章基于心理契約理論,結合職業院校教師特點,探討職業院校管理者如何從教師招募、指導與培訓、職業生涯以及組織文化等方面來預防心理契約違背并進而實現組織目標。
關鍵詞:職業院校教師;心理契約;管理
一、心理契約及其影響因素
心理契約指的是個體在雇傭關系背景下對雇傭雙方相互義務的一種理解和信念,這種信念指的是雇員對外顯和內在的雇員貢獻(努力、能力和忠誠等)與組織誘因(報酬、晉升和工作保障等)之間的交換關系的承諾、理解和感知(Rousseau,1995)。關于心理契約內容的研究,當前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心理契約是二維結構的,即心理契約包括:交易型心理契約和關系型心理契約。交易型心理契約是追求經濟的、外在需求的滿足,雇員的責任界限分明;關系型心理契約是追求社會情感需求的滿足,雇員的責任界限不清。另一種觀點認為心理契約是三維結構的,即心理契約由交易維度、關系維度和團隊成員維度構成。交易維度指組織為員工提供經濟和物質利益,員工承擔基本的工作任務;關系維度指員工與組織關注雙方未來長期穩定的關系,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團隊成員維度指員工與組織注重人際支持和良好的關系。心理契約具有以下特點:
(1)主觀性。由于心理契約的內容是個體對于個人與組織之間相互責任的理解與認知,而不是現實的相互責任本身,因而心理契約表現出主觀性的特點。(2)動態性。一般來說,正式的雇傭契約是不能隨意更改的,相對穩定,即使要發生改變也必須經過雙方協商方可生效。而對于心理契約,卻處于一種不斷變更和調整的狀態。組織的任何運作方式,無論是社會性的調整還是物理性的調整,都會對心理契約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而且員工主觀上覺察到的任何公平或不公平感,也會影響到他們對于心理契約內容的修訂。另外,研究發現,隨著在一個組織中工作時間的增加,心理契約也在發生變化。人們在一個組織中工作的時間越長,心理契約所涵蓋的范圍就越廣。在員工與組織之間的關系中,相互期望和責任的隱含內容也就越多(Makin,2000)。
員工心理契約的建立受以下三個水平的影響:一是個體水平的內部因素,主要是員工的心理編碼、個性特點及個人因素。心理編碼是個體對于組織提供的支持進行加工的過程,編碼過程容易受到其它因素影響,個人因素和個性特點影響到個人對于組織支持的理解和使用。Rousseau(盧梭)(1990)研究發現,只有高抱負的人,更強調高薪與勤奮工作之間的變換,相反的個性則看重對企業的忠誠與工作穩定性之間的互換。二是組織水平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包括組織在錄用前對交換關系的談判、公司有關人員的許諾,在工作過程中員工對組織文化、日常實踐、組織政策的感知,此外還有組織提供的線索,即組織中的其它員工或團隊成員的支持。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即使對于那些似乎建構在客觀或事實基礎上的內容,不同員工由于其個人因素、個性特點等方面的影響,理解也是不相一致的。三是組織水平的內部因素。包括組織文化、組織規范、組織道德、組織制度和法律等諸多因素,它們構成了一個組織中人們對于責任、義務、權利的廣泛理解和信念,是心理契約的背景和操作條件。由于心理契約的主觀性和動態性特點,因而容易發生心理契約違背。心理契約違背是指組織沒有充分履行心理契約的信念相伴隨的強烈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既往研究一致發現,員工心理契約違背的認知與消極的員工行為(如職業倦怠、跳槽、工作粗心等)存在高度正相關,而與積極的員工行為(如工作績效、組織公民行為、組織承諾等)和態度存在高度負相關。
二、職業院校教師心理契約管理策略
研究表明,職業院校教師心理契約違背現象普遍存在,職業院校管理者應該重視這一問題。本文認為職業院校管理者應該根據心理契約理論,結合職業院校特點,從教師招募、指導與培訓、溝通、職業生涯規劃和組織文化等方面來預防教師心理契約違背的發生,提高教師組織承諾,實現學校組織目標。
(一)教師招募提供真實工作預覽
研究發現,目前職業院校在教師招募過程中不太重視教師心理契約問題,導致教師心理契約違背現象普遍存在。華南師范大學碩士董學安(2007)對廣東省某職業技術學院進行的調查表明,超過50%的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認為學校在某種程度上違背了雙方的心理契約。前已述及,心理契約是員工與組織對彼此之間相互責任與義務的一種期望。由于員工心理契約大多是個體對組織的主觀認知,這種認知并不一定被組織(或組織代理人)感知得到。如果擬聘教師的愿望和想法不太現實,往往對即將要進入的學校總是想象得過于理想,這也是日后容易遭受心理契約違背或破壞的主要原因所在。基于此,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在招募過程中,務必給擬聘教師提供真實的信息——真實工作預覽(real job preview),避免因為在雇傭前對擬聘教師許下的承諾和雇傭后承諾兌現程度存在明顯反差,造成教師心理契約違背或破壞感,從而在教師招募階段預防心理契約違背的發生。真實工作預覽是指用于說明和澄清應聘者與應聘組織相互意愿和要求的招聘手段(陳加洲,2007)。為擬聘教師提供真實工作預覽,一方面,職業院校可以通過聲音、圖片、錄像,甚至讓擬聘教師親自到未來工作生活的場景參觀,與老教師直接接觸交流;另一方面,擬聘教師可以通過在擬聘學校中工作和生活等手段,加深對應聘單位和職位的了解。通過以上程序,使擬聘教師對于未來工作的學校對他們的期望和要求有更加具體明確的認識和了解,同時招募學校確保新進教師對學校的愿望和要求有一個更加準確和深刻的理解,這樣有利于新教師對學校形成正確的心理預期。新教師在這一情形下構建起來的心理契約將更加客觀、有效和持久,心理契約違背也就不容易發生。
(二)建立指導者和培訓制度
如前所述,職業院校在提供真實工作預覽的前提下,招募到了合適的教師。但學校管理者面臨的下一個問題是:就算選拔到有潛力的教師,并不能保證他們會表現得很出色,因為有些教師并不知道應該做什么或者怎樣去做,即使他們很想表現出色。因此,職業院校管理者要做的就是確保選拔到的教師知道他們需要什么以及怎樣去做——要引導和培訓他們。指導者制度就是因應這一需要產生的。指導者制度就是職業院校以制度化的方式,通過正式或非正式途徑,由新教師選擇老教師作為自己在學校中發展的導師,以幫助新教師更好地適應和更好地成長。指導者制度不僅體現了學校對新教師的關懷,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過來人”使新教師了解無法從其他渠道得知但卻對員工切身利益又是十分重要的情況。通過指導老師的解答,新教師的疑慮可以得到澄清,新教師的愿望和想法可以得到調整。同時,又可以從指導老師那里汲取經驗教訓,并尋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辦法。指導者制度對新教師適應和發展過程中心理契約的調整和改善起著重要的作用,職業院校管理者必須把指導者制度納入教師人力資源管理體系,通過對指導老師資格進行遴選、指導能力培訓和對指導效果進行評定和考核,確保新教師在學校引導、適應和發展中沿著積極健康同時也符合學校組織愿景、目標和價值觀的方向發展。此外,職業院校還存在“重使用、輕培養”的問題,造成教師培訓進修的愿望不能夠得到滿足,其后果是:教師知識枯竭、知識老化、滿意感缺乏、工作績效低、職業倦怠水平高等。這一現象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制約了職業院校發展。由于心理契約具有主觀性和動態性的特點,已建立的心理契約仍處于不斷的變化與調整當中。正是由于這個緣故,教師培訓應該在消除教師與學校出現心理契約偏差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加強教師溝通與交流
在現實情況中,職業院校管理者與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狀況不佳,表現為教師溝通滿意度低。李永鑫等(2008)對河南省職業中專學校700名教師的調查研究表明:河南大學博士教師與學校領導的溝通滿意感最低(3.544±1.17),教師對于與學校領導之間溝通的滿意感不高,表明學校的管理工作還有待于提高,說明學校領導應當多關心教師,主動發起自上而下的溝通行為,了解教師的工作與生活狀況,提高教師的工作生活質量,進而才能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前已述及,心理契約是員工與組織對彼此之間相互責任與義務的一種期望。研究表明,員工認為組織應承擔的義務主要包括:內容豐富的工作、公平的報酬、成長和晉升的機會、充分的工具和資源、支持性的工作環境和有吸引力的福利;而員工認為他們對組織的義務主要有:對組織忠誠、加班工作、自愿做份外工作、接受工作調動、拒絕支持競爭對手、為組織保密、離職前提前告知以及至少在組織工作2年。由于員工心理契約大多是個體對組織的主觀認知,這種認知并不一定被組織(或組織代理人)感知得到。
基于此,這就要求職業院校管理者在教師進入學校前后務必保持充分的溝通與交流,使得教師和學校對彼此的期望和想法清晰明白、準確無誤。在這一情形下構建的心理契約才是良好而持久的,教師心理契約違背也不容易發生。通常情況下,新教師對新進入的學校的現狀總是存在較多的問題想要去了解,同時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情況以及發展也會存在一些共同的疑問,要求得到學校澄清。對于教師中出現的共同性和普遍性的問題,職業院校可以通過懇洽會的方式和教師進行交流、溝通和解答。懇洽會是教師表達自身想法和愿望,同時了解學校目標和要求的最好溝通途徑。懇洽會應該是不預先確定主題和限定交流方式的,參與懇洽會的學校代表應該是與教師關系密切的部門和職位的人。懇洽會不僅僅只是針對新教師進行的,對于甚至是在崗多年的老教師,學校也應通過懇洽會的方式加強與他們的溝通和聯系。因為職業院校在發展,環境在變化,教師也在經歷發展變化,即使是老教師,也不一定對學校的現狀和發展有所了解;同樣,學校也不一定對新、老教師的現狀和動向有所了解。通過懇洽會,新、老教師和學校代表之間可以表達雙方不斷發展變化的相互愿望和要求,動態地完善和調整教師心理契約內容,從而避免教師不適應和學校發展過程中員工心理契約的破壞或違背。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