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阿拉伯國家被稱為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天然重要合作伙伴,而阿拉伯語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作為宗教語言而超越國家、成為多國官方語言的語言,了解這些國家的語言政策規劃及狀況很有必要,而對此迄今尚無系統的調查研究。本文全面分析了“一帶一路”沿線13個阿拉伯國家的標準阿拉伯語、阿拉伯語方言及外語的使用情況,梳理、介紹了阿拉伯國家多元化的語言格局以及阿拉伯國家語言教育情況和漢語教育概況。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面向這些國家的語言對策與提升語言服務能力的建議:(1)根據“一帶一路”倡議需求,培養復合型人才,建立“阿拉伯語+”人才培養模式;(2)加強師資隊伍培養,修訂相關教材,提升教學的實用性與時代性;(3)考慮文化差異,重視阿拉伯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4)加強我國與阿拉伯國家的交流,進一步加大雙方合作辦學、開設孔子學院的力度。
本文源自語言戰略研究 2021年1期《語言戰略研究》雜志,雙月刊,于2016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創刊,由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主辦的學術性刊物,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卷首語、突發公共事件語言應急多人談、專題研究、語言生活研究、書評。
關鍵詞 “一帶一路”倡議;阿拉伯國家;語言狀況
一、引言
阿拉伯國家被稱為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天然重要合作伙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有64個,其中西亞的也門、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黎巴嫩、伊拉克、約旦、敘利亞、巴勒斯坦、阿曼、科威特、巴林、卡塔爾、阿聯酋,以及北非的埃及,共13個國家,都屬于阿拉伯國家聯盟。這些國家的共同點是都信仰伊斯蘭教,以標準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
阿拉伯語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因為是宗教語言而超越國家、成為多國官方語言的語言,是聯合國的六大工作語言之一,全球約有4億人都在直接或間接地使用。
但另一方面,據我們調查,在阿拉伯國家,標準阿拉伯語的使用還遠未達到通用語的程度,不少國家民間通用的往往是某一阿拉伯語方言。此外,19世紀之后,由于阿拉伯地區淪為英法等國殖民地,造成了這些國家標準阿拉伯語、阿拉伯語方言以及英語或法語并存或混用的局面。
本文試對“一帶一路”沿線13個阿拉伯國家的語言狀況及語言規劃做一全面梳理與介紹,為提升我國面向這些國家的語言對策研究與語言服務能力提供參考。
二、阿拉伯國家語言簡況
(一)阿拉伯語的發展
標準阿拉伯語屬于閃含語系中的閃語族,起源于阿拉伯半島北部希賈茲地區的古萊氏方言。相傳真主降示給穆罕默德的《古蘭經》便是由阿拉伯語的古萊氏方言寫成的,因此阿拉伯語成了伊斯蘭教的宗教語言。公元7世紀之后,隨著阿拉伯人的對外擴張與伊斯蘭教的強勢傳播,阿拉伯人逐漸同化了被征服地區,阿拉伯語也成為阿拉伯帝國的官方語言。
公元8世紀中葉,阿拔斯王朝開展了“百年翻譯”運動,極大地提高了阿拉伯語的語言地位,也使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在阿拉伯地區得以傳播。但16世紀中葉以后,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阿拉伯地區的占領,土耳其語被確立為官方語言,阿拉伯語隨之逐漸衰落。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標準阿拉伯語與社會日常用語脫節的現象,使得標準用語適用范圍急劇萎縮,使用人數急劇下降,各地方言開始大面積盛行,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土耳其語的影響,這嚴重阻礙了阿拉伯語的近代復興(孔令濤2015),也埋下了當今標準阿拉伯語與方言之爭的由頭。
進入近代社會以來,西方殖民主義逐漸在阿拉伯地區建立殖民統治,例如18世紀黎巴嫩成為法國的殖民地,埃及、約旦等國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殖民者的語言同化政策進一步將該地區的語言狀況復雜化。獨立后,前宗主國語言成為這些國家實際上的通用語言,但阿拉伯人對語言權利與民族獨立的爭取為阿拉伯語地位的回歸奠定了一定基礎。
(二)阿拉伯國家阿拉伯語官方語言身份的確定
為了提升本國語言文化的影響力,獨立后的阿拉伯國家非常重視語言文字方面的規劃,阿盟(LAS)國家基本都在憲法或基本法律中將阿拉伯語規定為官方語言。
“一帶一路”涉及的13個阿拉伯國家對待語言的態度均較為明確。阿聯酋、阿曼等12國都將阿拉伯語設置為單一官方語言,只有伊拉克采用了“國家單語+地區語言”的形式。2004年伊拉克新憲法規定阿拉伯語與庫爾德語為其官方語言:伊拉克北部庫爾德地區(人口約占全國的15%)的官方語言是庫爾德語,阿拉伯語作為全國通行的官方語言。
雖然標準阿拉伯語被各阿拉伯國家以立法的形式確立為官方語言,但標準阿拉伯語在實際社會應用中仍遇到較大困難。這首先是因為阿拉伯語方言的強勢地位,其次和阿拉伯國家殖民化的歷史有關。
(三)阿拉伯語方言
由于歷史的因素,阿拉伯語還存在許多方言,有些方言甚至與標準語有較大差異。整個阿拉伯地區可以分為五個一級方言區:馬格里布方言區(北非方言區),埃及方言區,半島方言區,黎凡特方言區,美索不達米亞方言區。“一帶一路”沿線阿拉伯國家涉及的方言區主要有下面4個。
(1)半島方言區 半島阿拉伯語,又稱南部阿拉伯語。半島方言區主要包括沙特阿拉伯、阿曼、也門、海灣地區等地。由于地緣上該地區較接近阿拉伯人的發源地,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就是使用半島上古萊氏部落的語言寫成的,因此阿拉伯半島地區的方言較接近標準阿拉伯語。其中希賈茲一帶的方言在所有方言中最接近標準阿拉伯語。
(2)埃及方言區 埃及阿拉伯語是以開羅方言為基礎的阿拉伯語變體。因為埃及阿拉伯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大量吸收了來自土耳其語,希臘語、法語、意大利語、科普特語的詞匯,所以對很多學過標準阿拉伯語的人來講,理解埃及阿拉伯語有一定難度。埃及阿拉伯語的使用頻率和廣度在整個阿拉伯地區居首位,這主要是因為埃及的影視媒體較為發達,埃及被稱為“中東好萊塢”,很多阿拉伯影視節目都使用埃及方言,這使得埃及方言在各阿拉伯語方言中顯得較為強勢。
(3)黎凡特方言區 黎凡特方言又稱敘利亞方言、東部阿拉伯語。該地區又稱沙姆地區,主要包括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國。由于該地區鄰近土耳其,且敘利亞、黎巴嫩曾經淪為法國殖民地,因此當地方言口語詞匯深受土耳其語及法語的影響。該方言區又包括敘利亞阿拉伯語區、黎巴嫩阿拉伯語區、約旦阿拉伯語區、巴勒斯坦阿拉伯語區。值得注意的是,巴勒斯坦阿拉伯語、約旦阿拉伯語下的次方言均分為貝都因阿拉伯語、城市阿拉伯語、農村阿拉伯語等。貝都因人指阿拉伯人中的游牧民族,其方言在社會中的使用較為廣泛。農耕區域的阿拉伯語又可分為城市與農村變體。農村阿拉伯語和城市阿拉伯語在句法上有一定區別,相對來說,農村阿拉伯語比城市阿拉伯語更為保守一些,其地位也較城市方言更低一些,人們會覺得使用黎凡特城市方言的人更受人尊重。
(4)美索不達米亞方言區 美索不達米亞阿拉伯語又稱伊拉克阿拉伯語,主要通行于伊拉克美索不達米亞盆地,是伊拉克共和國阿拉伯語方言的主要形式。其方言受到土耳其語、波斯語、庫爾德語、英語的影響,與標準阿拉伯語差異較大,且不能與北非馬格里布方言等互通。
總的來說,“一帶一路”沿線阿拉伯地區方言與標準阿拉伯語的相似程度由近及遠大致可以排列為:半島阿拉伯語,埃及阿拉伯語,黎凡特阿拉伯語,美索不達米亞阿拉伯語。一般來說,“雅語”標準阿拉伯語廣泛應用于政府文書、法律政策文件、外交公務等正式場合中,而“俗語”阿拉伯語方言則用于非正式場合、影視作品、普通民眾間的交流及通俗文學等方面。
更多的情況下,普通民眾選擇使用阿拉伯語方言進行交流。在不少與標準阿拉伯語差異較大的方言區中,標準阿拉伯語被作為當地的第二語言,如埃及方言的使用頻率要高于阿拉伯語,埃及大約有68%的民眾將埃及方言作為第一語言使用(楊亦鳴,趙曉群2015)。在實際應用中,伊拉克、巴林都將本國方言作為事實上的國家工作語言。有些地區在正式講座時甚至僅用標準阿拉伯語做一個開場白,之后便使用阿拉伯語方言進行演講,并以阿拉伯語方言進行提問和交流。
不過,盡管阿拉伯語方言通行更廣,更為常用,但它并不能因此撼動標準阿拉伯語的權威地位,因為標準阿拉伯語是伊斯蘭教唯一的教典《古蘭經》使用的語言,標準阿拉伯語在阿拉伯民眾的心中擁有極為崇高的地位,因此即使某一方言(例如埃及方言)具有相當的普及性與相對優勢,也很難取代“雅語”成為官方語言。但這也間接造成標準阿拉伯語逐漸與社會脫節,在社會生活中使用頻率較低。各地區在標準阿拉伯語的基礎上融合了當地阿拉伯語詞匯與外來詞匯,并對阿拉伯語進行了一定改造,逐步演化成當地各具特色的區域方言。
盡管標準阿拉伯語和阿拉伯語方言在大致情況下的使用范圍較為明確,但阿拉伯語方言在各國內部的地位及使用頻率仍有一定差距。在“一帶一路”涉及的阿拉伯國家中,大部分國家都以阿拉伯語方言作為民間交流的主要用語。其中,標準阿拉伯語普及率最高的國家是科威特,主要是因為科威特除了130萬本土阿拉伯人之外,還擁有120萬左右的其他阿拉伯國家僑民(楊亦鳴,趙曉群2015:169),這些僑民自然都是學習、使用標準阿拉伯語的,因此標準阿拉伯語在科威特得到了廣泛使用。
(四)阿拉伯國家的外語使用情況
由于歷史上殖民因素的影響,“一帶一路”沿線的阿拉伯國家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前宗主國語言的影響,其中英語影響最為廣泛,法語次之。殖民者的語言政策帶給阿拉伯國家的影響體現在方方面面,譬如埃及、約旦等國發布官方文件均使用英阿雙語,大部分國家中,英語仍作為事實上商業領域的語言。
在很多阿拉伯國家的日常生活中,阿拉伯人更喜歡使用本國方言或外語進行交際。在商業活動及高等教育中,外語(英語/法語)占有很大比重。所以不少阿拉伯國家在語言生活中呈現出標準阿拉伯語、阿拉伯語方言、外語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一帶一路沿線的13個阿拉伯國家中,通行外語以英語和法語為主,其中敘利亞、黎巴嫩的通用語為法語,其余各國均以英語為通行外語。但英語在黎巴嫩也占有重要地位。阿拉伯國家獨立后,為了增強民族認同,各國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振阿拉伯文化,這其中就包括規定標準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且標準阿拉伯語為伊斯蘭教的宗教用語,因此,標準阿拉伯語在阿拉伯國家中擁有較高的地位。但各國對通用語地位的態度并不統一,如埃及、阿聯酋、約旦等國發布官方文件、政府公文、法律文件會同時使用阿拉伯語和英語兩個版本,但沙特卻明文規定禁止政府和私人機構公歷辦公和使用英語。
在商業用語上,除敘利亞、巴勒斯坦外,英語已成為事實上的各國貿易往來用語,廣泛應用于商業社會。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德語在阿曼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阿曼將德語作為該國的第二語言,也成為阿拉伯地區第一個將德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國家。2012年,卡塔爾加入國際法語組織(OIF),但據法國世界報透露,卡塔爾已很少有人說法語,卡塔爾政府也未向OIF組織支付相關費用。
在公共服務領域,敘利亞于20世紀50年代后頒布了禁止國有和私有飯店與公司等使用外文名稱的規定。除此之外,大多數國家在公共服務領域的語言規定均較為寬松,黎巴嫩各地公路和街道的公示語大部分是法阿雙語,商業廣告及各類商店名稱基本只用法語或英語,其他國家在公共場所及設施、路牌上等多使用阿拉伯語或阿英雙語。
三、阿拉伯地區的語言多元化格局
在“一帶一路”沿線的阿拉伯國家中,還有這樣一個語言狀況值得我們注意,即語言多元化格局的形成,這在海灣國家阿曼、阿聯酋、卡塔爾、巴林、科威特五國表現最為典型。20世紀70年代后,石油經濟的繁榮使得海灣國家積累了大量財富,從而吸引了大量外籍勞工,加之這些年來隨著第三產業的興起,外籍人士在海灣國家的人口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如巴林人口約為145萬(2017年),外籍人口占27%;阿聯酋人口約為912萬(2017年),外籍人口占80%;卡塔爾人口約270萬(2018年),外籍人口占70%以上;科威特人口約409萬(2017年),外籍人口占64%;阿曼人口約455萬(2017年),80%是阿拉伯人,有一定數量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唐雪梅,馬吉德2018:105)。這些外籍人士中,南亞地區以印度人最多,海灣外其他阿拉伯國家次之,也有少量歐美國家移民。
外來人口的大量增加使得海灣地區逐漸形成了語言多元化的格局,這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由于外籍人口的大量增加,除了標準阿拉伯語作為官方語言外,通用語英語或法語也得以大行其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日常交流用語。不少公共服務語言甚至政府文書都以阿英雙語的形式予以發布。在教育行業,不少私立學校以英語或法語授課為主,外語成為實際上的教學語言。在阿聯酋,阿拉伯語已經成為一門選修課程。
二是加強師資隊伍培養,修訂相關教材,提升教學的實用性與時代性。相關數據標明,自21世紀以來,國內開設阿拉伯語專業的高校呈現出階梯式增長,阿拉伯語專業招生數量直線上升,但這一現象也帶來了部分高校師資斷層,缺少專業傳承與科研背景的問題。高校專業的擴張不能一蹴而就,應當加強阿拉伯語專業教師的培養,從知識與教學法等各個層面進行提升,滿足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要求。此外,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使用的阿拉伯語教材是《新編阿拉語》(1~6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這套教材出版于2002年,在十幾年的時間中,無論是中阿關系還是各自的社會發展都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有必要結合阿拉伯國家的實際情況對相關教材進行修訂。而阿拉伯國家的漢語學習者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傾向于為歐美學習者而編寫的《新實用漢語課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缺乏針對阿拉伯學習者的優秀漢語教材。因此我國要加快完善對阿拉伯國家的教材建設,要編寫一批有針對性、高質量的對阿漢語教材,充分考慮到阿拉伯國家多種多樣的學習、文化、社會習俗、思維方式等方面的需求。
三是考慮文化差異,重視阿拉伯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一帶一路”沿線的13個阿拉伯國家均將伊斯蘭教作為本國的國教,伊斯蘭文明相較于中華文明而言,還是有著明顯差異的。例如伊斯蘭教教義中對女性活動和行為約束較多,而國企和國家機關的阿語工作人員多數被派往阿語對象國工作,女生確實存在諸多不便(如沙特禁止單身女子入境)(趙美嵐,等2016:63)。建議有針對性地培養熟悉阿拉伯語文化的語言人才,同時在阿拉伯語專業招生時將性別因素考慮入內。
四是加強我國與阿拉伯國家的交流,進一步加大雙方合作辦學、開設孔子學院的力度。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阿拉伯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然而中阿高校間的大部分交流合作關系只是停留在協議上,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施(王有勇2006:60)。因此很有必要與阿拉伯國家高校建立長效機制,促進漢語教育在阿拉伯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截至2018年12月,全球已逐步建成了548所孔子學院,而“一帶一路”沿線的13個阿拉伯國家中卻僅有8所。這一數據表明我國對阿拉伯國家漢語教育的重視程度有所欠缺。為此,我國應該加快阿拉伯國家孔子學院的建設速度,加大對阿拉伯國家漢語教育人才的輸出力度,編寫接受度高、實用性強的漢語教材,進一步推進漢語在阿拉伯國家的傳播發展,為中阿雙方在文化、經濟上的往來打下堅實基礎。
七、結語
“一帶一路”沿線的64個國家中,阿拉伯國家有13個之多,這使我們不得不重視阿拉伯國家的語言國情狀況。阿拉伯國家也是當今世界上的一個特殊群體:一方面,阿拉伯國家是伊斯蘭教國家,有著統一的文化和信仰,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有著一定的獨特性;另一方面,各個阿拉伯國家歷史文化發展并不相同,導致阿盟內部各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盡管如此,阿拉伯國家在對待語言問題上的態度和立場仍然大致相同,這也使得阿拉伯語成為世界上唯一一種作為宗教語言而超越了國家界限、成為多個國家官方語言的語言。而這種蘊含了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宗教認同的復雜的語言環境對我國跨文化、跨語言的交流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隨著我國國力的提高,國際上對了解中國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要將漢語的推廣與中國文化的傳播相結合,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加大傳播力度。同時在傳播文化時要適應學習者的需求,增加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同時,阿拉伯國家應該為自身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要兼容并蓄,揚長避短。我們正處在多元文明的時代,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顯得格外尖銳。不同文明之間只有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尋找彼此之間的交匯點,才能更好地在多元發展的時代潮流中立足。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