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英語是當前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學科,而開展的翻譯活動課也是培養學生英語翻譯能力的關鍵渠道。若能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英語翻譯活動課中,將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且貼合新時代教育理念。基于此,本文簡要分析了人工智能在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中的應用方向與育人要求,并通過組織專題翻譯活動、打造高質量師資團隊、明晰英語翻譯技巧、實施模塊化活動形式等路徑,促使我國高校英語翻譯整體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實現高質量的育人目標。
本文源自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11):121-123.《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雜志,月刊,于1984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創刊,CN:23-1130/G4,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思想政治研究、經濟管理研究、教育教學研究等。
若在教育領域中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打造良好的英語翻譯環境,不但能對學習過程實施實時追蹤,而且還可加深對學習來源的深層次分析,從而幫助師生全面了解學習的重要性與樂趣。自2016年出現人工智能熱后,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并在教育行業中逐步占據重要地位。尤其是多種翻譯軟件的開發與在線互動模擬場景的出現,均為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帶來了新的改革方向。
一、人工智能在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中的應用方向
(一)加強設施建設
人工智能屬于一種擬人化智能機器,它主要依托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以及深度學習技術為學生打造真實的翻譯模擬場景。只有在這種環境下,學生才能從觀念上得到適當轉變,成為英語翻譯活動課的真正參與者。而在應用人工智能手段開展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時,還應從加強設施建設方面出發,以免破壞原有人工智能的實踐效果。比如,高校可通過對線下學習系統性能予以分析,并加以優化與改造,進而促使其具備在線翻譯功能與人機互動功能。若部分高校尚且不具備先進的學習系統,可從設立專項基金開始逐步完成人工智能設施的補充與購進,以便高校英語教師在組織翻譯活動課時“有所依托”。
(二)拓寬教育資源
據調查,在2019年高校毛入學率達到了51.6%,且總體規模有4002萬,這表明高等院校的教育現今正朝著“優質培養”方向發展。自從我國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后,為了盡快補充人才缺口,國家實施了教育擴張措施,最終將以往“精英化育人”模式調整為“大眾化育人”模式[1]。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隨著高等教育覆蓋面的增加,理應注重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以免出現大學生社會滯留現象。因此,人工智能剛好為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帶來了新的指引方向,尤其針對高端英語翻譯類人才的培養。無論是國際貿易還是國際學術交流,都離不開英語翻譯技能的支持。所以,將人工智能應用于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中,是培養高質量英語翻譯人才的重要方法,也是拓寬現下英語教育資源的必然通道,值得推廣。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的育人要求
(一)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人工智能的覆蓋面較為廣泛,包括醫療服務、科技機械等領域。而將其應用于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中,重點在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其具備跨文化意識,從而滿足當前育人要求。從手機持有率調查結果可發現,中國網民數量已超出1186萬人,且互聯網覆蓋率高于71.6%。在這期間,大學生的手機持有率高于95%,這表明互聯網信息技術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必不缺少的一部分。若能將人工智能技術當成教育資源用之于學生,將對其文化素養的提高帶來輔助作用,并且也能達到開闊學生視野的目的。
比如,在許多手機上都具有多種多樣的翻譯軟件與其它英語翻譯演練程序,如“網易有道詞典”“手機AI”等。早在2017年,騰訊就曾推行過一款人工智能翻譯軟件,中文識別率高達90%,既能同步翻譯,又能語音識別,由此為大學生掌握英語翻譯技巧創造了便捷條件。所謂的英語翻譯活動課實則是以一種團體協作、良性競爭的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步完善自身英語翻譯能力,以此成為優質英語人才。若能基于人工智能背景創新活動形式,可讓學生在真實的模擬情境與詞義轉換感知中快速發現英語翻譯的實踐技巧,并且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獨特性與中西文化的融合特征。因此,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的重要育人目標即為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其在積攢詞匯量的基礎上擁有豐富的英語翻譯經驗[2]。
(二)展現學生個性特征
雖然人工智能的應用價值仍處在開發狀態,但將其應用于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中確實是教改工作的重要內容。之所以需要借助人工智能開展英語翻譯活動課,其中較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為了進一步展現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從學生英語教學經驗中可知,英語教學可分為閱讀、寫作、翻譯等部分。其中針對翻譯教學主要為實操步驟,若一味告知學生翻譯技巧,卻不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訓練場景,將無法加深其印象,由此出現翻譯不準確、翻譯錯誤、語句不通等問題。因此,在英語翻譯活動課中需要根據學生的性別、年齡、基礎能力進行分類教學,從而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從英語翻譯活動課中有所收獲。
以性別差異為例,據調查,男女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能力有著顯著差異。一般而言,男女生自13歲后,女生形象記憶與聯想水平略高于男生。同時,男生的發育時間比女生晚1~2年左右,這就造成男女生在接觸英語翻譯知識時,無法達到同等水準。然而,人工智能剛好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與能力自行選擇翻譯內容,由此在循序漸進中得到進步,也能降低學生在英語翻譯活動課中的挫敗感。
(三)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英語作為我國學生普遍學習的“第二門語言”,因其與母語有較大差別,故而造成學生在中英翻譯中很難結合英語語境,促使當代高校英語翻譯呈現“中國式翻譯”發展趨勢,即按照中文語序與表述特點對英文內容進行還原。但這樣極易破壞原有含義,甚至出現歧義[3]。
比如,在翻譯“Hestoodbythebankoftheriver.”時,許多學生直接直譯為“他站在銀行的河邊。”而正確譯文為“他站在河岸上。”由此可知,單純了解詞匯含義并不能具備較強的英語翻譯能力,還需在翻譯中融入邏輯思維。因此,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實施的英語翻譯活動課理應從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方面予以調整,以此提高課程有效性,增加英語翻譯的準確度。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實踐創新路徑
(一)組織專題翻譯活動
在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中應用人工智能實現創新改革,不但有助于增加活動課的豐富性,而且還能根據學情靈活調整翻譯內容,促使學生在活動課中收獲更多翻譯知識。通常情況下,人工智能手段所依據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視覺技術、知識計算技術、語音識別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等。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正確操作人工智能裝置完成活動任務,以便在人工智能協助下增加對英語翻譯內容的理解。比如,在語音識別技術中,可將學生所述中文或英文直接經由計算機設備轉化為對應的翻譯語言,用于檢驗學生翻譯結果的正確率[4]。
比如,在翻譯“Shelookedatmeinanabsentway.”時,學生對于“absent”詞匯的含義多認為是缺席、缺少的、缺失等,而對于茫然、心不在焉等形容詞的利用卻了解不多。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在學生翻譯后經由在線翻譯軟件,運用“口述”的方式,獲取翻譯結果,然后經過對比加深對此詞匯翻譯內容的理解。同時,還可以舉一反三,對“absentfriend”挖海龜、“absenttreatment”賣座少等特殊翻譯詞匯進行記憶,以便在后續遇到此類詞匯時,學生能夠憑借在英語翻譯活動課積攢的經驗快速知曉句意。
再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應用為例,教師可在組織“英語語法專題翻譯活動”時,在人工智能系統操作下為學生在英語翻譯活動課中遇到的語法問題提供幫助,由此使學生可在新的英語翻譯學習模式下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通常學生對于越新鮮的事物,參與感就會越強烈。所以,教師應借助新活動形式鍛煉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比如,在“IhavebeencomingtoBeijingforthirteen”中,學生常出現的錯誤譯文為“我已經來北京有13年了。”但經過語法分析,其屬于“現在完成時”,且具有持續寓意。學生在人工智能輔助下可了解正確翻譯方法,即“在過去的13年里,我常來北京。”最終可促使教師深刻認識到人工智能在英語翻譯活動課中的重要作用[5]。
(二)打造高質量師資團隊
教師在應用人工智能手段開展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時,還需要確保自身具有較高的人工智能操作水平,并在學生遇到翻譯難題時及時給予提示。對此,教師應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技術培訓會,以便在高質量師資團隊下提升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的有效性。
比如,西南石油大學于2019年1月專門在外國語學院組織了為期三天的“高校英語翻譯技術培訓論壇”,并由四川省外語研究會作為主要承辦方。在第一天的致辭會中特別對高校英語學院現狀與困境提出了可行性整改建議,并鼓勵高校英語教師結合以往英語翻譯活動課內容進行創新性調整,從而引起相關教師的高度重視。而在第二天重點以“學術交流”的方式,促使高校英語教師就傳統翻譯活動課的組織形式進行深度討論,在激發教師改革熱情的同時,為英語翻譯教學的科技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助力。在第三天,則針對“課程管理”對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上有關人工智能裝置與學生的管理方法進行了科學指導,這樣可有效提高活動課的實際效率,并讓師生共同成為人工智能的“受益者”。經過此次培訓論壇,該校英語教師的整體技術覺悟得到了一定提升,并在后續對人工智能的應用方法與英語專業人才的培育方向有了更深認知,最終促使學生在高質量教師的輔導下從翻譯活動課中獲得更大學習成果。
(三)明晰英語翻譯技巧
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中英文靈活轉換,而人工智能的根本理念也是“互動”。因此,應立足于兩者共性為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開拓新的發展路徑,以免受傳統模式的局限造成學生長期無法提升英語翻譯能力。一方面,人工智能所具有的情感計算功能可結合學生的感官信息給出針對性服務,使其獲得較強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為師生帶來先進的英語翻譯活動課設計規劃,從而在培養學生跨文化思維的基礎上也能使其個性化特征得到充分展現。因此,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應從明晰英語翻譯技巧等部分實現與人工智能的緊密融合,以此開創出新的活動方式。
比如,在翻譯“Theorymustnotbedivorcedfrompractice.”時,因其屬于被動句,關于被動句的翻譯技巧一般應將其轉化為主動句,然后找到主體與被動體,以免出現語義顛倒現象,影響英語翻譯的流暢性,可將其譯為“理論不可脫離實踐”。
在翻譯長句“Whetherornotexerciseaddsyearstolife,it’sawell-knownexperiencethatacertainamountofexercisecanmakepeoplehappy.”時,學生可通過人工智能提供的相似語句加深對分譯法、順序法等不同翻譯技巧的掌握,從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翻譯方法,以免句子過于繁瑣而無法順利知曉其英語含義。只有在學生得到充分輔導與正確提示時,才有機會學會更多有效的英語翻譯技巧,為后期“中英文語言的自由轉換”奠定扎實基礎。
(四)實施模塊化活動形式
人工智能的應用既能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選擇,又能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調整英語翻譯活動課的實施步驟,以便學生能在良好的翻譯環境下逐步完成翻譯任務。一般可將其劃分為三個模塊,即管理模塊、教學模塊、評價模塊。學生可從以往師生互動逐漸轉向為“人機互動”,這種形式的交流相比以往單純利用計算機查詢答案的形式更加智能化。同時,也能適當緩解教師在英語翻譯活動課上的教學壓力。而在教學資源上,也能為學生提供更加多樣的翻譯素材,使其在體會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前提下認識到本土文化與英語文化各自的特征,以此在不斷練習中掌握更多翻譯技巧,從而幫助學生快速適應英語翻譯環境,降低其緊張感。在評價模塊中,人工智能可根據學生的翻譯結果對其語法、語義、詞匯量、英語結構分析能力、技巧掌握程度等指標進行綜合性評價,以便在客觀公正的評價中促使每個學生都善于發現不足之處,有方向的加強訓練,并在后期參加英語翻譯活動課時更加懂得利用教學資源完善自我。因此,人工智能與高校英語翻譯活動課之間所存在的重大關聯是線下課程改革與活動創新的重要渠道,應當重視。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近乎51.88萬所高等院校中,若能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創造優質的翻譯環境,就是為我國高校學生英語翻譯能力的提升創造了有利條件。對此,應從專題翻譯活動、高質量師資團隊、英語翻譯技巧、模塊化活動形式等方面著手,確保我國高等院校英語學科教育工作取得更大成就,進而確保學生在掌握翻譯能力的同時實現全方位發展,使其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武建萍,王燕芳.目的論視角下英語新聞標題翻譯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6):53-54.
[2]魏貴娟.關于英語新聞中的隱喻功能及其翻譯策略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6):73-74.
[3]孫寶鳳.互聯網背景下水利工程英語的翻譯策略——評《水利工程專業英語》[J].水利水電技術,2020,51(8):220.
[4]王孝會.生態翻譯視閾下英語教育教學實踐——評《生態翻譯視閾下應用文體翻譯探究》[J].水利水電技術,2020,51(8):226-227.
[5]卜爽,賈智勇.公共英語審辯思維能力的培養——以翻譯教學為例[J].中外企業家,2020(21):194.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