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林文化信息資源是少林文化大數據建設的關鍵要素。應結合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資源建設的方向性、社會化和鏈路化特征,明晰資源建設發展進路。在價值進路上,應把握少林文化傳承根脈,展現少林文化體系生發;在治理進路上,應協調內外場域,優化治理網絡;在結構進路上,應形成從供給端到生產端、需求端和云端的資源建設鏈路結構。
關鍵詞:文化大數據;少林文化;信息資源;檔案資源
1 引 言
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是文化界的“新基建”,檔案學界也開始關注文化大數據框架下的檔案資源治理問題。[1]少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作為對國家戰略的響應,中國嵩山少林寺于2021年10月確定了《少林文化大數據平臺建設方案》。共同的文化科技融合問題、良好的少林文化資源稟賦和開放的少林文化“引進來”“走出去”理念,使得少林文化大數據建設極具樣本意義和研究潛力。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是少林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使少林文化以更具時代性、科技性的方式呈現出來,而這一呈現必將依賴其生產要素——少林文化信息資源。
當前少林文化信息資源研究以檔案現象為主,涉及檔案價值、資源建設、開發策略等,研究認為,應建立少林檔案跨平臺數據庫[2],實施“基于人文GIS”的開發方法[3]等。本文結合文化信息資源探索經驗趨勢和發展少林文化大數據的現實需求,進一步拓寬資源視野,緊跟文化資源“納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4]實踐趨勢,希冀不斷明晰少林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發展進路。
2 少林文化信息資源建設概況
歷史上,少林寺曾遭受了一些文化劫難,但因其顯著的傳承活態性和文化影響力,文化信息資源的儲量和增長潛力都相當可觀。當前,少林文化保護已取得一定成效:少林寺建筑群是“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少林功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少林寺藏經閣入選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少林寺也獲評全國第二批宗教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少林寺在出版圖書刊物、征集文化作品、舉辦重大活動、加強交流合作等方面積累了大量資源。但受場所性質、管理條件、專業能力等影響,資源建設仍較為薄弱,少林寺常住院與各分支機構、僧眾的信息資源網絡未有效建立,分散管理、重復建設等現象突出,信息化水平也亟待提升。
在文化大數據平臺規劃前期,少林寺已陸續啟動了常住院資源摸底和有關建設工作(進展情況見表1)。本文作者也調查匯總了“中國歷史文獻總庫”“鼎秀古籍”“瀚文民國書庫”“中國金石總錄”等數據庫相關資源目錄(調查時間:2021年4月10日),剔除與常住院資源重合部分后,另發現古籍991種、碑刻74通、民國圖書370種、民國報刊資料3000余篇及現代圖書報刊資料近10萬種。此外,少林文化大數據平臺還定向采集了新聞網頁、微博、貼吧等中的輿情數據。
3 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資源建設導向
文化大數據平臺以建設文化傳播中心、文化數據中心和寺務管理中心為基本定位,參照“供給端-生產端-需求端-云端”的“四端”架構[4],將資源建設貫穿其中,具有突出的方向性、社會化和鏈路化特征。
3.1 方向性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重要指引[5],體現了資源建設的方向性特征。無論是供給端萃取代表性中華文化遺產,還是生產端做到“守正”“內容上絕對不能失控”[6],抑或是需求端“構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消費內容”,并在云端確保國家文化安全[7],都要求資源建設堅持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
3.2 社會化
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活力是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重要原則[8],彰顯了資源建設的社會化特征。如供給端強調整合各文化機構藏品數據,生產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需求端適應文化消費泛在場景,云端建立“省-區域-國家”三層網絡體系和產業聯盟[9]等。
3.3 鏈路化
打通文化數據要素生產線是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10],蘊含了資源建設的鏈路化特征。應通過供給端的資源采集、組織、存儲,生產端的產品轉化,以及需求端、云端的服務與反饋,推進多元數據融合關聯和場景落地,實現“文化大數據的全價值鏈閉環”[11],健全覆蓋“四端”的結構進路。
以上三個特征彼此關聯,反映了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資源建設在價值、關系和生產方式上的新要求,也是深化少林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方向。
4 少林文化信息資源建設價值進路
根據文化大數據建設的方向性要求,少林文化信息資源建設應重在還原真實少林的基礎上,明晰價值導向,挖掘文化內涵,建好核心資源。
4.1 把握少林文化傳承根脈
少林禪宗由佛文化與儒、道文化碰撞融合而生,具有彰顯中華文化特質、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文化功能[12],是少林文化傳承的根脈。少林文化信息資源建設應把握這一根脈。其中,少林宗法傳承類資源建設具有典型意義。在后續實踐中,應加強調查補錄,做好數字化保護、內容研究與開發,建設更為完整的少林宗法傳承譜系。
4.2 展現少林文化體系生發
少林寺以禪文化為源,生發了以武術、禪醫、禪藝為代表的更具活躍性的文化體系,形成了超越宗教、文化和地域限制的世界影響力。少林武術是中國國粹,少林禪醫融合了中印傳統醫藥文化,少林禪藝承載了少林文化的活態生活方式。少林文化信息資源建設應展現少林文化體系生發,推進武術、禪醫、禪藝類資源建設。如在禪藝資源建設上,除廣羅海內外相關文獻、實物外,還應加強實物和儀式場景類資源數據采集,開發可視化漫游場景,形象塑造少林數字藝術空間。
5 少林文化信息資源建設治理進路
根據文化大數據建設的社會化要求,資源建設應“秉持開放、互助的理念”,[13]促進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深化“文化大數據產業鏈、創新鏈和服務鏈”[14]融合,形成合理的治理進路。
5.1 協調內外場域
少林文化信息資源建設應協調內外場域,圍繞話語、運行和規范三個維度,打造融合共生的實踐邏輯。
第一,話語維。立足少林寺、政府、文化機構、領域學者和社會人群關于少林文化的認識環境,處理好歷史緬懷與現實出場、多元敘事與價值統一的關系,建立以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為共識,以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夙愿,以體現價值導向的核心資源建設為橋梁的少林文化話語體系。
第二,運行維。根據資源跨機構、跨平臺整合的條件、趨勢,結合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物理分散、邏輯集中、數據共享、安全可信等要求,[15]促進資源建設在少林文化大數據平臺內、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內、相關行業監管服務視野內乃至海內外少林文化圈內的多環交叉、安全有序運行。
第三,規范維。采用大數據、信息技術有關基礎標準,[16]銜接《文化資源數據分類與代碼》等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標準[17]和相關行業領域標準,形成有包容力的規范體系,助推資源建設同向同行。一是協調制度邏輯,以更高、更全面、更適合的原則,設定數據采集、存儲等技術參數和管理要求。二是引入圖書、檔案、文物、歷史建筑等資源描述規范,并結合DCI等數字版權標準要求,[18]融合定制各類資源的著錄規則和元數據方案。三是按照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認證翼”“監管翼”要求,[19]推進少林寺及相關主體文化資產、生產能力和數據質量認證,加強數據與內容安全監管。
5.2 優化治理網絡
少林文化信息資源建設應立足國家宗教事務管理有關要求,突出世俗文化驅動,強化多主體協同,凝聚發展合力。
第一,完善內部網絡。依托前期建設基礎,形成以少林寺常住院及其僧團代表為核心,以少林寺檔案館為管理機構的統一領導、集中管理體制,并借助大數據平臺,完善由少林寺常住院、20余家下屬機構、18所少林下院等組成的資源內部網絡。
第二,健全外部網絡。一是建立市場化機制。破解場所性質受限、開發技術復雜、投資大見效慢等難題,引入科技企業、文化機構和社會資本,通過外包、授權、認證或聯合培育市場主體等途徑健全實施模式,實現資源“邊建設、邊轉化、邊收益”。二是尋求政策支持。以國家和行業站位開展頂層設計,落實相關監管要求,爭取少林文化標本庫、基因庫和素材庫建設納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廣電網絡試點,得到“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主管部門支持。三是培育特色智庫。創設少林文化大數據研究中心,引育研究力量。四是匯聚少林文化圈力量。吸引認同少林文化的海內外各類機構與人群廣泛參與,助推資源征集共享、眾包開發和活化落地。
6 少林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結構進路
根據文化大數據建設的鏈路化要求,少林文化信息資源建設應形成貫通“四端”的鏈路結構,打造全面、縱深和智慧的資源體系。
6.1 夯實供給端資源建設
供給端資源建設旨在夯實少林文化數字化再造基礎,構建“數字孿生”少林,包含以下兩項建設。
推薦閱讀:信息技術賦能高中思政課教學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