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經濟發展思路
眾所周知,無論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基礎,決定一件事成敗的關鍵因素也在于有無堅實的基礎。如果說把我國新農村建設比作萬丈高樓拔地而起的話,那么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的不斷向前發展就是這座摩天大廈的重要根基。如果基礎牢固,農業生產就能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否則,高樓只能是虛幻的海市蜃樓。如果經濟發展滯后,那么農民的收入就不可能增加,再美好的夢想也不可能成為現實。
一、農村經濟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所以我國面對農村人口眾多的這一不爭的事實,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們黨最正確的歷史性決策,而農村經濟的發展關系到我國新農村建設能否健康、持續、穩定的向前發展,關系著我們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敗,關系我國政治權利的的鞏固。必須切實把發展農村經濟,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二、農村經濟發展為新農村建設保駕護航需要解決諸多問題
(一)農民的傳統思想不能得到有效轉變的問題亟待解決
無論做什么事情,思路決定著出路。特別是在我國農民占絕大多數比例的特殊國情下,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如果思想禁錮,始終不能做到解放思想,那么我們的農村問題、農民問題、農業問題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尤其是農村經濟問題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那么就會阻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為此,政府必須加強積極引導,使我們國家的農民能夠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這樣才能夠帶動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農民相對落后的科學文化素質的問題亟待解決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農業科技迅猛發展的形勢下,農業面臨的競爭首先是科技競爭。盡快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意識成為當務之急,只有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我國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才能的到有效推廣,才能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為此,對廣大農民進行科技教育是相當有必要的事情,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科技下鄉等培訓工作,將我國最先進的農業科技送到田間地頭,使農民實實在在的用科學技術帶動農業的發展,從而使其成為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的催化劑。
(三)地域的差異造成的各地農業生產方式參差不齊亟待解決
我國是一個地形復雜的國家,很多地方依然存在人工勞作,機械化使用率低的現狀,這樣的現狀使農村經濟很難大踏步向前發展,因此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現代社會是要突出在快節奏中取得高效率。為此,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實施機械化作業,實施以節水農業,設施農業,綠色農業等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這樣不但節省了人力和時間,而且實現了生產力的解放,這樣可以使剩余的勞動力從事其它作業,從而從另外一個角度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此舉更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
(四)農業環境污染亟待解決
目前,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在農村主要涉及的污染有農藥、化肥等的污染,造成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是有些地方的農民科學種田的思想意識不夠強,還有就是一些人經濟利益的驅使,但是這些人不曾想過他們所得到的這些蠅頭小利,正是靠污染環境,透支子孫后代的清潔環境所換來的,從長遠考慮,從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治理環境污染是造福子孫后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并且此項工作已迫在眉睫。由此考慮,必須再加強農民的科技意識,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才是治理環境污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這需要從農藥、化肥等的生產、銷售、使用的各個環節把關,做到各個環節的科普教育不疏漏。
(五)農村人口問題亟待解決
農村人口的居高不下,對農村經濟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壓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地方依然受到傳統的老觀念的影響,依然存在重男輕女、超生等違反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現象。為此,還需進一步加強計劃生育政策的宣傳,加大獎扶力度,使廣大農民能夠破除陳舊的觀念,從而使計劃生育政策深入人心,得到有效的落實。以少生優生緩解人口壓力,促進經濟發展。
(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問題亟待解決
當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最主要的是要弄清市場中農產品的需求,理順市場的供求關系,這樣才能使農業生產與市場的需求相一致。為此,最主要的就需要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從而發展出高檔次的新產品來刺激市場消費,為農民增收。總之,農村經濟發展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正是為新農村建設鋪平道路。
作者:張玉榮 單位:唐山市遷西縣羅家屯鎮人民政府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7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