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生態文學批評研究
引言:生態文學的核心定義是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關系的一種文學。其基礎思想是生態整體主義哲學思想,是當代生態思潮與文學研究的產物,將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作為主要研究目標。而生態文學批評最早起源于美國,是對人類社會與生態危機之間發展關系的重新考慮。尤其是在西方國家,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開創了現代工業文明,長久以來“以人為本,征服自然”的思想,導致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類要想擺脫危機,就必須對現有的發展模式,尤其是對現代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地反思和批判,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行認真思考,重新審視“人類中心”的片面思想,構建自然與人類在本源上的生態關聯,從而實現自然生態與人類社會和諧、健康的發展。
一、生態文學批評的起源
生態文學批評作為文學批評的發展潮流,最初起源于美國,在其發展過程中融入了復雜的社會背景和學術背景。尤其是在西方工業文明的推動下,“以人為本,征服自然”的思想加速了生態環境的惡化,為了正確的面對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對回避現實生態危機的文化思想進行積極、客觀的反駁,促使生態文學批評不斷地發展與成熟。可以說生態文學批評發展到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龐大,具有開放性的批評體系,它同時包含了文學批評和文化批評的性質,以當代社會尤其是生態整體主義哲學為基礎思想,以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為最高價值,通過跨學科、跨文化的視覺探討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道路。總之,新時期美國生態文學批評主張以生態中心主義主導下的文學研究模式取代以人類為中心的文學研究模式,強調的是生態環境的與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美國生態文學批評理論的發展
新時期美國生態文學批評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現狀有這樣的認識:長期以來,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工業發展造成的重度污染給人類的生存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人為本,征服自然”的錯誤思想,尤其是西方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主張人性的解放,將人類視為宇宙的主宰,一切為人類所用,所有的生態資源都將服務于人類社會的發展,這樣一來,就嚴重忽略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將人與自然徹底的分離,從而造成了對生態環境的肆意挖掘和浪費。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生態危機越來越嚴重,促使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和理解誘導這些危機產生的最終根源,多視角、深層次的對人類中心主義進行徹底的清理和批判。下面就對美國生態批評理論的發展進行深入分析:
(一)自然與環境在文學中的表達
20世紀是人類文學發展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的生態文學批評家們認為,許多作品中描寫的自然環境過于陳舊和虛無,這些文學作品所描寫的無非是一些伊甸園式的田園牧歌,或者是瘴氣彌漫的無盡狂野。當然,在這一時期內,對自然環境的描寫還包括邊疆、動物、城鎮等。
(二)弘揚美國的自然文學作品
新時期美國生態文學批評發展的第二個階段主要是在大力弘揚長期以來,被忽視的描寫自然環境的文學作品。早期,美國所描寫自然環境的作品主要是非小說形式的創作,有著非常輝煌的成就,僅僅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這一段時期內,美國有關自然環境描寫的作品就有20多部,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英國吉柏特•懷特(GilbertWhite,1720—1793)的《塞爾波納的自然史》,而在這之后的亨利•索羅(HenryThoreau,1817—1862)、約翰•巴勒斯(JohnBurroughs,1837—1921)、瑪麗•奧斯汀(MaryAustin,1868—1934)、艾爾多•利奧波德(AldoLeopold,1886—1948)以及蕾切爾•卡森(RachelCarson,1907—1964)等都是生態文學批評發展歷程中的關鍵人物,其中瑪麗•奧斯汀和蕾切爾•卡森成為直接推動生態批評興起的領導者,瑪麗•奧斯汀的《生態中心論(Ecocentrism)》成為現今環境主義者的指導思想,而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SilentSpring,1963)則成為了人類生態意識覺醒的標志,是新時期美國生態文學批評的開始。
(三)創造生態詩學
新時期美國生態文學批評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則是極力創造一種生態詩學,通過強調生態系統的概念,加強人們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認識,建立具有現實意義的生態文學批評理論體系。時至今日,美國生態文學批評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并且創建了不同的理論體系,取得不少成就。其中環境倫理說和環境哲學都是生態文學批評的哲學基礎。這些理論的共同點,都是在闡述人類滿足環境本身的存在要求或存在價值的問題。環境問題的實質不是環境對于人類的傳統的需要而言的價值,而是對后現代文明而言的價值,簡單地說,就是環境在滿足了人類的生存需要之后,人類如何去滿足環境的存在要求或存在價值,而同時人類滿足自身的較高層次的文明需要。
三、新時期美國生態文學批評的宗旨
新時期美國生態文學批評的主要宗旨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影響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也會受到自然環境帶來的種種制約,可以說兩者是相互依存的整體,而并非人本思想下,相互獨立的個體。由此可見,生態文學批評研究的是自然與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一種文學和文化批評,新時期美國生態文學批評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文學作品的形式來重新審視人類現有的文化,并且進行更加深入的文化批判,從而幫助我們探索出人類思想、文化、社會發展的全新模式。如何影響甚至決定人類對生態環境的態度和行為,如何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自然資源的危機。在研究文學如何表現生態環境以外,我們還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深入探討所有決定著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和生存于自然環境里的行為的社會文化因素,并將這種分析與文學研究結合起來。總之,新時期美國生態文學批評就是要歷史性的揭示人類生態文明是如何影響地球的生態環境(注:JonathanLevin,“OnEcocriticism(ALetter)”,PMLA114.5(Oct.1999),p.1098.)。20世紀90年代中期,對生態文學批評發展趨勢的思考和討論就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焦點話題。尤其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在對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帶來的人本思想的反思中,越來越多的學者和專家意識到后現代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要重視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新時期美國生態文學批評家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同時自覺地用生態的眼光看文學。根據近年來美國出版的生態專著,新時期美國生態文學批評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大陣營,一是“現實主義”生態批評家,二是“社會建構主義”生態批評家,這兩大陣營在生態文學批評研究方面,所體現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從傳統的西方哲學思想和現當代西方哲學理論中不斷的尋求批評的源泉和養料。可以說,新時期美國生態文學批評在生態哲學思想的啟示下,把生態文學批評置于自然、社會、文化這個人類生態系統中進行全面、系統、綜合的考察,力求建構出一種既能夠展示新時期美國生態文學批評的本色,又能夠體現出綜合生態精神和生態價值觀念。與此同時,他們把對自然生態的關注擴大到社會、文化甚至人類的精神領域,明確肯定人類生存的整體的生態性質,把新時期美國生態文學批評置于人類生態系統之中進行考察。用生態的眼光看待文學,從而對文學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定義,充分重視自然對于文學的本源性意義。綜上所述,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越來越嚴重,人們身處在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中,這就使得人們對現有的工業文明進行重新思考和定義,同時也就衍生出了生態文學批評這一全新的批判視角。生態文學批評是對“以人為本,征服自然”這種片面思想的反駁和批判,不可否認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人本主義的片面性已經與現代社會的發展格格不入,尤其是對環境的破壞,使其對生態環境和人類文明帶來的危害越來越大。這就需要通過生態文學批判對這些片面的、錯誤的思想進行反思和調整,從而尋求更加適合當代社會以及生態環境發展的新道路。
作者:李江秀 單位:云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6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