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基礎會計課程教學
高職院校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己任,高職教育的特點是“應用性、實踐性”。基礎會計是高職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該課程的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然而,高職院校的大多數學生基礎較薄弱,自我約束力不強,學習積極主動性差,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厭學情緒。為了提高基礎會計教學質量,本文在分析基礎會計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相應解決措施。
一、高職基礎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過程易產生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會計專業具有較強的政策性和時代性,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傳統基礎會計教學講究系統性、完整性,傳統教材的編排往往是先從講解抽象的會計概念、目標、任務等入手,在講完會計科目、賬戶及借貸記賬法以后,通過制造企業的業務來講借貸記賬法的具體運用,然后再講會計憑證、賬簿和報表及這三者有機結合所產生的賬務處理程序。這種講法會把較多課時放在會計的基本理論上面,這使實踐課時比例降低,也使學生覺得會計是一門抽象的學科。這不但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容易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不能滿足會計專業應用技能的培養要求。
(二)教學過程易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
老師在講解會計基礎理論的過程中,會把企業會計相關事項通過抽象的語言來表述,同時也難免提到大量的會計專業術語。這些術語對老師來說很熟悉,但對于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和經濟管理知識的低年級高職大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這導致學生不能及時跟上老師的思路,不能與老師有較好的互動。這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會計的畏難心理,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基礎會計時學習興趣不高。如果學生會計基礎打不牢,其后面專業課程的學習將受到嚴重的影響。
二、改進高職基礎會計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教材的編排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我國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強調以能力為本位,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按照高職高專教育“教、學、做”一體化的要求,編排教材結構應以企業會計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體現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的一致性,以利于學生培養正確的職業意示,有效提高職業技能。例如可以把貼近實際的某服裝制造企業的案例引入課本,并貫穿始終。通過視頻、實地參觀等方式使學生對該制造企業業務流程和會計工作有直觀的了解。教師在講會計要素、會計目標等理論知識時,可以與該企業的情況有機結合。在會計實訓中,可以讓學生按該企業的工作流程,完成一個完整會計期間的業務訓練,并在操練過程中引入相關理論知識。
(二)帶領學生去企業參觀學習
會計初學者覺得會計基礎抽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對企業業務流程中供產銷的各個環節較陌生。為此,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帶學生到企業參觀的方式讓學生對企業的業務流程和會計的工作過程有感性的了解,讓其知道會計是做什么的。在此基礎上來講解會計要素、會計等式等專業知識時,學生更易理解。
(三)注重情景教學法的應用
情景教學法是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針對不同教學對象和內容,虛擬教學環境,貼近實際場景,提高技能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比如在講應收賬款科目時,可以組織學生模擬企業銷售服裝給客戶,貨款尚未收回的場景,讓學生明白賒銷的貨款增加,應收賬款科目會增加,當收回該欠款時,應收賬款科目就相應減少了。在結合情景講解清楚各個會計科目以后,教師通過借貸記賬法和綜合會計等式“資產+費用=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的分析,使學生把各個科目的增減變動轉化成會計分錄的形式,并通過企業一個會計期間業務的練習鞏固學習效果。
(四)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需按照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維,再將其運用于實踐的認識規律加以設計,使教學過程做到“教、學、做”的有機結合。手工會計以其直觀形象的特點,對于會計初學者的入門有重要作用。教師在講會計憑證、賬簿時,可以用手工會計真實的憑證、賬簿和報表進行教學,讓學生親自動手去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填制報表。在學生認識和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將理論知識穿插進來。使學生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技能,從而有效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同時,會計軟件的應用也會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會計實踐能力。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現代職教理念,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重構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作者:何仙慧 單位: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6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