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金融職業道德和風險意識教育研究
一、文獻綜述
(一)國內關于企業信用危機的研究成果
國內目前鮮有對企業信用危機的專門研究,要么是對廣義信用危機的研究,要么在對其他相關問題研究時涉及到了一部分企業信用危機的內容,具體如下:陳明森(2005)認為企業信用缺失會造成信用嚴重的供不應求,導致信用危機爆發,并提出加強企業的信用管理應該從授信和受信管理兩個方面來著手。衛功琦(2009)提出商業銀行經理人的道德風險是金融危機的主要誘因,其主要表現在為了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商業銀行經理人有內在的擴大金融規模的沖動和為了避免個人利益不受損害、對風險進行掩蓋兩個方面。宋文昌和童士清(2009)以信貸擁擠為研究對象,提出銀行厭惡風險、偏好收益的風險收益觀往往會造成信貸擁擠,導致信貸供需不平衡、信貸資源無法合理配置。萬良勇(2010)通過實證分析,得出銀行短期信貸規模擴張和上市公司大股東對信貸資金過度需求的雙重道德風險導致了信貸資金配置效率低下的結論。[1]杜寬旗等(2013)以社會網絡分析原理為理論基礎,對長三角鋼貿信貸危機的根源進行探究,最后得出金融生態環境的落后、金融市場的脆弱性以及商業銀行制度設計缺陷是導致長三角鋼貿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
(二)國內認為需要加強高校金融職業道德教育、風險意識教育的文獻
國內學者對于金融職業道德教育、風險意識教育的研究大多是分開的,將兩者結合在一起研究的僅有:蔡慶豐、朱默涵和尹皎(2009)認為金融中介的道德風險是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進而提出應加強我國高校金融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和風險意識教育。劉曉霞(2014)對金融專業教學中學生的風險意識培養進行研究,將良好的心理素質、職業道德教育作為培養學生風險意識的主要策略之一。對金融職業道德教育的研究主要有:鄒宏秋(2007)認為金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和金融機構整體形象密切相關,因此財經類高職院校應加強金融職業道德教育,并提出高職金融職業道德教育改革思路。方建珍(2009)將金融專業知識教育比作“有形的手”,而金融職業道德教育是“無形的手”,兩者缺一不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梁琪(2009)分析了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學教育的影響,指出我國高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對職業操守教育重視不夠,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應將職業道德教育和專業知識學習緊密結合。徐學鋒和馬欣(2010)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對金融行業以及金融專業學生的就業影響重大,并提出我國高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連英祺(2011)認為金融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缺失是引發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之一,認為高校作為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應在專業課課程體系中安排相應的金融職業道德教育內容。對于風險意識教育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覃翠玲(2010)將風險社會和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結合起來,提出在風險社會背景下,高校應該從培養學生理解、認識、化解風險等方面來加強大學生風險防范教育,提高其風險防范能力。米文通(2010)以期貨教學中風險意識的培養為研究對象,首先論述了風險意識在實際期貨交易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分別從期貨的理論授課環節、實踐教學環節提出學生風險意識的培養方法。崔德華(2011、2012、2013、2014)對大學生的風險防范意識滯后的原因、加強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的意義、加強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教育的途徑等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二、新型企業信用危機的含義和原因
廣義上的企業信用包括銀行、資本、商業以及產品信用,這里的企業信用是狹義的,單指銀行信用,即銀行向缺乏資金的企業提供信貸資金。因此企業信用危機就是企業無法按時償還銀行貸款,生產經營出現危機,這是企業信用危機的一般。然而我們欲揭示的是企業信用危機的特殊,即在經濟上行時,為了增加收益,銀行信貸資金膨脹、盲目授信,企業對資金需求無限大,“來者不拒”;而經濟下行時,為了規避風險,銀行信貸萎縮、突然抽貸,企業沒有提前做好財務規劃,往往通過互保借貸等更危險的方式吸納更多的資金,最后也難逃資金鏈斷裂的厄運,不得不關停或破產,并造成關聯企業紛紛倒閉,甚至拖累整個行業、產業,從而由個體的信用危機擴散成行業、產業、地方乃至全國的金融危機。[4]不難看出,新型企業信用危機的爆發與蔓延主要源于兩方面,一是信貸發放機構從業人員的逐利心態和風險擔當意識弱化;二是企業內金融從業人員的機會主義心態以及風險防范意識差。這里所指的金融從業人員不僅包括傳統的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也包括非金融機構特別是制造業企業中從事投融資業務的從業人員,如企業內與信貸發放機構打交道的人員。因此歸根結底,金融從業人員的道德風險和風險意識淡薄是新型企業信用危機的根本原因,而次貸危機的深層次原因在于金融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缺失和金融風險管理漏洞,美國次貸危機和新型企業信用危機的爆發無不告誡人們應該對金融職業道德教育和風險意識教育進行反思和重視。金融職業道德教育和風險意識教育一般包括兩種方式:金融機構對從業人員的教育和高校對學生的教育。高校是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塑造期,更是金融職業道德教育和風險意識教育的關鍵時期,完全寄希望于金融機構的教育是不明智的,所以著重研究和探索高校金融職業道德教育和風險意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新型企業信用危機背景下高校強化學生金融職業道德教育的對策
金融從業人員缺乏基本的職業操守是引發新型企業信用危機的根本原因之一,高校金融專業畢業生是未來金融領域的主要從業人員,高校應該建立健全高校金融職業道德教育體系,加強金融職業道德教育,將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自覺行為,提升學生的個人品質和道德水平,為社會培養高品質的金融人才。
(一)創新金融職業道德理念
西方對于金融職業道德的理解是以人為主體,突出人在進行道德選擇時的主觀能動性,尊重人的發展和創新,并將職業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開;而我國對于金融職業道德的定義更多地強調其是一種規范,其對人是一種限制和約束,人只有被動地接受應該怎么做,而且金融職業道德教育往往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聯系,這一點可以從高校以思想道德修養這樣的公共課來替代金融職業道德的專業課得到驗證。在這種傳統觀念的指導下,我國高校的金融職業道德教育含有意識形態的色彩,側重理論和規范的灌輸,難以獲得學生的好感。金融職業道德教育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只是起引導作用,通過案例教學、分組討論、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在價值沖突面前如何判斷、如何選擇,從而將金融職業道德規范自覺內化為自身的自覺行為,提高學生職業道德能力。
(二)加強金融職業道德與金融專業課的有機結合
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學生是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而且先有“德”,后有“才”,但是在高校金融專業的課表中幾乎看不到金融職業道德的影子。相比于開設金融職業道德的專門課程和將金融職業道德完全寄希望于思想道德修養,實現金融職業道德與金融專業課程緊密結合的這種中間做法最為得當。如在經濟學中的信息不對稱理論、保險專業課中的逆向選擇理論、金融學中的風險理論、證券投資基金中的內幕交易原理等內容中將金融職業道德巧妙滲透其中,以提升金融職業道德教育的接受度,使學生對于金融職業道德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細致。與此同時,在金融各專業課的卷面考試中,適當增加金融職業道德的分值,并將學生平時的借故曠課、遲到早退、作業抄襲、課堂表現等與職業道德相聯系,在平時分中予以體現,引起學生對于金融職業道德學習的重視。
(三)加強金融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一舉一動,學生都看在眼里。高校應該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素質,發揮教師在金融職業道德教育方面的榜樣和楷模作用。教師在教學方面應該要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教學規定,對學生認真負責;在科研方面,不剽竊他人學術成果、不搞學術造假,堅守學術道德。與此同時,高校應加強現有師資力量的培養,如派遣教師去金融機構掛職鍛煉,將書本專業知識和實際工作業務緊密結合起來,切身感受金融職業道德,充實更新專業知識,提升教學教育能力。另一方面,聘請金融行業專家、一線工作人員來擔任實踐教學的兼職教師或來校舉行各種類型的講座、沙龍來“現身說法”,以豐富的實踐經歷來對金融職業道德提供指導,增強學生對于金融職業道德的認可。
四、新型企業信用危機背景下高校加強學生風險意識教育的措施
金融從業人員的風險意識淡薄是新型企業信用危機爆發的根源之一。高校金融專業學生是未來金融行業的主要人才,對其進行風險意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高校應該加強金融專業學生的風險意識培養,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風險、合理規避風險、正確應對風險,規范從業后的自身行為,提高我國防范、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
(一)開設金融風險類課程
高校加強金融專業學生的風險意識教育首先應該采取開設類似金融風險管理這種專門課程,向學生傳授相關的金融風險知識,讓學生掌握關于金融風險的基本原理,樹立正確的風險意識。一方面,風險就是一種不確定性,具有突發性、客觀性、損害性等特征,但也并不表示人們只能被動接受風險,因為有些風險是可以避免的,如非系統性風險,所以應該敢于面對風險,積極發揮能動性來分散風險,盡量減少風險所造成的損失;[6]另一方面,風險和收益成正比是金融學的基本原理之一,不能只看到收益,看不到風險,想獲得高收益就要能承受住高風險。金融專業學生應該要了解其自身對待風險的態度,是風險偏好、風險中立還是風險規避型,以便為自己日常決策做參考,盡量在風險可控范圍內爭取更多收益。
(二)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
相對于課堂教學這種顯性教育間接傳授風險的相關知識,社會實踐這種隱形教育方式可以直接讓學生體驗風險,隱性教育能對顯性教育進行補充和延伸,兩者有機結合有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風險意識。利用模擬交易軟件進行證券、期貨期權的模擬交易,通過盈虧變動情況來感知風險、體驗風險,并通過對價格走勢的判斷來做出買賣決策、合理分配資金、理性投資,讓學生學會警惕風險、把握風險、控制風險,將課堂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既能鞏固所學專業所學,也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此同時,高校可以與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開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去金融機構風險控制部門參觀學習,了解風控的基本流程、風險規避和風險轉移具體方法,為學生風險意識教育提供有效平臺,讓學生盡早接觸到真實的業務環境,提前適應工作環境,主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三)加強心理素質教育
風險并不只是挑戰,其往往和機遇并存,因此面對風險時不能逃避風險、不能慌亂盲目行事,要敢于面對風險、理性處理風險,尤其金融行業是高風險行業,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金融從業人員必備的,這就需要高校加強心理素質教育,為金融專業學生營造積極健康的心態,增強應對風險時的心理承受能力。如組織金融專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為廣大市民提供各種投資理財講座、反假幣和防金融詐騙宣傳、金融法律法規普及等志愿者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樂于奉獻的精神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鼓勵金融專業學生參加模擬炒股大賽、投資理財規劃大賽等金融類賽事,通過備戰過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耐力、自我調節力、應對挫折的能力、進取精神以及團隊協作精神等。
作者:魏蓉蓉 單位:無錫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6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