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思維訓練與工業設計對接研究
1引言
國內的高等藝術教育按照專業學科進行分類,它們之間的教學也存在較大差別。以中央美術學院為例,二級學院分有造型學院,設計學院,建筑學院、實驗藝術學院,人文學院等。每個學院都有類似的專業基礎課程,雖相似但也存在較大差別:如設計學院開設的素描基礎,其教學內容主體為靜物素描;而造型學院開設的素描課程則以傳統的人體寫生為主。這種學科式的課程差異一直從本科貫穿到研究生教育,不同專業的學生從剛入校就被貼上了設計、造型等分類標簽。國外的高等藝術教育有別于國內,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設計專業研究生課程為調研案例,他們的學習是開放式的過程,導師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地引導學生,不會刖趾適履式地強灌知識,并鼓勵學生嘗試從平面到裝置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段,這種學科交叉式的教育給予學生更加廣闊自由的發展空間。“2015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從今年三月開始,筆者身為當代藝術教學方向的任課教師,擔任上海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參賽團隊的指導教師。面對創意設計比賽,如何開拓學生思維,這成為一次交叉學科之間的教學體驗。
2突破思維的幾種方式
針對“2015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的主題“擁抱Embrace”,指導教師制訂了從方案草圖到設計成稿的三個月周期的計劃。其中方案草圖是創意的生成環節,也是整個課程的重點,在此環節中,筆者將以下幾種當代藝術創作的思維方式運用在教學過程當中。
2.1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是當代藝術教學中的常用思維方法,主要內容有“反義詞思維訓練”。這種對立式的思維是一種脫離常態視覺造型的發散性思維方式,在許多當代藝術經典中均有出現。如反義詞“大與小”之間的轉換作品有瑞典藝術家克拉斯•歐登柏格(ClaesOldenburg)的代表作品《衣夾》,他將日常消費品放大萬倍變成異于常態視覺的裝置雕塑。再如“空與實”之間的轉換作品有英國藝術家瑞秋•懷特里德(RachelWhiteread)的作品《無題•房子》。她將一幢別墅的內部空間灌滿水泥,再將建筑實體拆卸,剩下的即是原本空無的內部空間。這些逆向思維不同于平面設計中的圖地反轉和正負形的概念,圖地雖是對立關系,但脫離不了圖形與外觀;而當代藝術中的逆向思維轉換除了外形中的變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觀念上的轉變。通過訓練,學生分類篩選出與“擁抱”一詞的相關詞組,從擁抱的距離選擇了“遠與近”,從擁抱的對象選擇了“人與物”、“人與環境”等,并對所選詞組進行定位思考后,最終討論出兩款設計方案,分別是“無聲心跳手環”和“防霾衣帽”。
2.2從模仿到功能拓展
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的起源來自于“模仿”,這說明了“模仿”對于藝術創造是不可替代的。在學生的思維訓練中模仿是直觀的,大多數人對于“擁抱”的既定認識,是人與人之間相擁的姿勢。學生從擁抱姿勢延伸至相近的詞語有“環繞”、“交錯”、“籠罩”等,再以“物”模仿擁抱進行拓展。模仿過程中,他們設計和選擇了最似“擁抱”動作的幾種產品,分別是能包裹的豌豆莢沙發,能環繞的耳機和能吞食的分類垃圾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理性的功能拓展。從沙發的豌豆中拓展出了游戲與儲藏的功能,在耳機上設計了LED燈了添加了音量可視化的功能,將分類垃圾桶拓展出垃圾誤處理后的報警功效。
2.3情感的表達
當代藝術重視觀念性,重視每個創作個體的唯一性的情感經驗。當藝術家將個人情感置于作品中,作品也就成為藝術家情感宣揚的途徑。后現代主義藝術大師約瑟夫•博伊斯(JosephBeuys)將拯救過自己生命的油脂和毛氈融進創作里,表達著他“拯救治愈”的觀念;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同樣以繪畫的方式將自己的視覺病態體驗通過作品再現在大眾視野里,這都是個人化的情感被藝術所包容后的體現。當今設計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中已不僅僅局限在滿足功能層面上需求。教學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挖掘個體的情感經驗,提出的創意方案都是創作者的情感投射,其中戀愛滋味的口杯,珍惜時間的流水存錢罐,發光腳印地毯等方案最能反映出現代年輕人的心態。
3“心跳”的產生
在方案甄選環節中,全票通過的是來自逆向思維訓練中的“無聲心跳手環”方案(以下簡稱“心跳”),這是一款基于情侶之間遠距離情感需求而設計的手環,造型與運動小米手環相似,但其理念并不是為運動而設計,而是將其定位在心靈溝通。
3.1工作流程
根據設計流程分為調研、討論、設計三部分。前期安排學生做足充分的市場調研,產品設計首先要考慮消費對象的需求,產品只有在設計理念與消費需求的高度統一下才能贏得認同。在調研的基礎上再討論調整設計方案,并從設計理念,造型,材料,技術等四個方向進行派分工作,安排學生分組同時進行。經過兩輪流程產生了情侶認同度較高的產品設計——“無聲心跳手環”。
3.2設計理念
“無聲心跳手環”是針對“擁抱”為主題的臺灣國際學生創意大賽而設計的,源自于學生逆向思維拓展中的“遠與近”反義詞訓練,學生將近距離的關心摟抱轉換為遠距離的環繞式“擁抱”。情侶雙方佩戴手環時,通過手環上動態心電圖的變化感受到彼此情緒的轉變,當對方情緒出現波動,另一方可通過手環感受到對方的心情,與他心有靈犀,這就是產品設計理念之一。設計中所指的情緒變化是泛指,手環只能感受到對方情緒的波動,不能確切肯定對方的波動來自于何種狀況,這本是設計的缺陷,但這一弊端被轉化為產品的特點。通過跑馬燈燈光顏色深淺以及流動速率的變化,可以猜測對方的心情和狀態,正是這種不確定的變化刺激了人猜測與窺視的本能欲望。天各一方,傳遞思念與愛意,分享快樂和幸福的同時也給雙方留有一定的思念空間和想象余地,而這“猜一猜”即是產品設計理念之二。
3.3設計造型
“無聲心跳手環”材料定為電子硅膠材料,為區別于運動小米手環,從外觀上突破了大眾對手環的傳統定義,設計的整個造型接近于方形(見圖1)。方形的靈感取自于枷鎖的變形,寓意著鎖住愛情,而情侶間的愛情枷鎖本身就是自愿的、甜蜜的。雖然在設計中難以見到愛情枷鎖的影子,但產品本身異乎尋常的方形在眾多手環中已是新奇獨特了。
4課程的重點與難點
設計的靈魂是創意,而創意來源于活躍的思維,所以整個課程的重點是創意生成的方案環節。如何把握住設計的命脈,做出具有創意的設計,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在交流過程中,學生自身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硬傷,這也是指導教師在教學引導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具體為以下幾種情況。
4.1脫離不了自我為中心
整個流程中,常遇到的學生思維枯竭的狀況。在方案草圖的過程中,學生眼界未拓寬,脫離不了“學生”的身份屬性,常圍繞自我為中心,提交的方案也大都是學生生活中的杯子,椅子,黑板擦等。這突出暴露了學生生活中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中“觀察能力較弱,體驗生活層面較窄”的實際情況。
4.2盲目且涉及面太寬
在主題性較強的此次課程中,少數學生又表現出另一特點,即方案涉及面太寬,針對性不強。當無從下手的時候,便力不從心地將與“擁抱”毫無聯系的方案提交上來充數,如計時器鍋、仙人掌鬧鐘等。這些都是未進入思維拓展訓練狀態的直接表現。
4.3工作流程上的倒置
既然是工業產品設計,消費者的購買意愿需要前期考察和調研。以人為本是我們提倡遵循的設計理念,在課程中,部分學生忽視了市場調研導向,將全部重心放在外觀設計上,強化自己的主觀設計,這些以自我為中心的設計方式有悖于常規設計流程,往往以失敗而告終。
5造型思維訓練與工業設計的交融
當代藝術教學中的思維方式屬于造型思維訓練的其中一類,在造型思維訓練與工業產品設計交融的過程中產生了怎樣的化學效應,下面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體驗到的幾點。
5.1排異反應調查
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經過一系列專業課學習之后,形成了專業背景下自身的設計思路,多數學生在過程中表現出習慣從外觀造型設計入手。在課程進入階段,筆者顧慮學生對于當代藝術的思維方式訓練會起排異反應,根據十一位學生的綜合調研分析之后,72%的同學能進入角色狀態,課程效果良好,28%同學愿意接受,但是作用時間周期延長,整個教學過程未見明顯排斥的狀況。
5.2產生的效應
設計類學生對于外觀造型的設計是專業本能思考,在未接收思維拓展訓練時,學生普遍將重心放在外觀造型上,并追求其的新、奇、多變上,在設計理念上往往停留在使用功能層面,難有長遠性的思考。在思維方式訓練中,逆向思維訓練讓他們學會了從多個角度去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嘗試多種可能性。情感的表達訓練中,他們進入角色去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分析自己與他人的特殊性,并從自我情感出發,尋求自我突破。雖然這些是當代藝術教學中的思維訓練方式,但在工業設計教學中也產生了積極的教學效果。
5.3可能性延續
結合主題明確的創意設計大賽,貫穿整個思維拓展訓練,目標明確效果明顯,是一次完好的案例。在學生后續的信息反饋中,經過思維訓練的同學在接下的課程設計中表現出與本專業拓展訓練之外的同學之間的差異。這些分歧尤其體現在設計理念及作品觀念上。這種轉變是正面的、進步的,也為之后的跨專業設計教學提供了的借鑒和經驗。
6小結
本次案列中,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有著與繪畫專業學生相似的藝術基礎,在訓練中是一個自然而然的接受過程。藝術與設計本身沒有明顯的界限,藝術和設計在教學上雖有學科上的區別,但學科的交叉實質上給予學生更加多元化的資源和平臺。
作者:劉曉峰 葉穎穎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6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