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模式探討
外資銀行的競爭對中國的銀行造成很大的壓力,我國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發展促使中國銀行逐漸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但是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存在很大的缺陷,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模式仍比較落后,無法根據市場環境和需求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這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生存和長遠發展造成了重大沖擊。
一、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模式的現狀
我國商業銀行之間發展差距較大,銀行的地區壟斷比較明顯,市場競爭較小,我國的各種規模的商業銀行都比較弱小,這種不平衡的銀行體系結構對提高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和綜合實力是不利的。我國的商業銀行與國外的商業銀行相比,不論是從規模上還是資金的儲備上都處于劣勢地位。市場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發展,改變了壟斷的狀況。但是其在銀行業中占有的份額比例依舊很高。只有國有制的商業銀行和股份制的銀行向新經營模式改變。
二、商業銀行在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商業銀行的定位缺乏長遠的發展戰略,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制度主要采用分業經營,銀行與證券機構、保險機構之間的利益存在沖突和競爭。同時我國的商業銀行與同行之間缺乏合作氛圍,合作深度受限,金融創新的產品很少。公司內部的協調需要溝通,金融控股的集團發展很快,但是整合力度不高使得集團的管理比較松散。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通過借貸獲得利息收入,但是在投資業務上會增加比重,銀行的經營結構比較傳統。集團內部合作松散,資源配置不合理也是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重要問題。1933年的經濟危機讓世界經濟變得蕭條,金融行業的不規范經營讓銀行面對的金融風險加大,我國商業銀行當前的風險控制系統比較滯后,不利于發展混業經營管理模式。商業銀行應對風險的能力降低。我國的特殊國情要求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中學會提高抗風險能力。我國商業銀行缺乏健全的法律依據,法律漏洞比較大,雖然商業銀行內部制定了相應的法規和制度,但是在銀行混業經營模式的組建和選擇、公司管理、業務實施和交易、風險防范以及監管方面缺乏專門的法律規范。這就造成我國的商業銀行在經營的過程中面臨更大的風險挑戰。監督機制不健全也容易導致市場競爭不健康,市場秩序混亂,從而增大了經營風險。我國商業銀行內部的競爭力薄弱,績效考核機制不科學,過分強調通過客戶關系的管理、資金管理、全面服務方面降低經營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視了銀行潛在的資源價值和綜合性的服務技能。當前金融方面的監督成效較低,對經營管理模式的交叉業務監督不到位。監管部門之間的責任界限不明晰,監管資源浪費從而導致商業銀行的金融風險,混業經營管理等不穩定因素的產生。
三、改進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模式的對策
改革金融體制是推動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模式科學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商業銀行應該將各分支機構的管理進行改革,提高內部的核心競爭力。提升機構的應對金融風險能力并制定一個合理的考核制度,做到以人為本,加強人力資源改革,優化組織內部的機構,不斷引進人才。給員工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提高員工的專業素質并形成有效的激烈機制。加強和同行以及國內外合作伙伴的溝通和聯系,及時了解金融內外部信息,對金融風險有前瞻性的意識。對金融產品和經營管理模式以及組織內部的設置進行創新,不斷提高商業銀行自身的綜合競爭力。商業銀行可以引進工業資本,增加融資渠道,從而把握好經營的重心,提升企業的管理能力。這種方式可以讓銀行獲得金融支持還能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從而提高金融業的抗風險能力。充分應用計算機等科學技術加強對銀行的內部控制,實現信息共享的速度更快捷,降低經營成本,使得管理更加現代化。科學的經營管理模式離不開健全的法律以及監督機制,從企業內部而言,高層領導的職能必須明確規定,而外部的監督部門也同樣需要明晰責任界限。
四、結語
我國商業銀行正處于關鍵的轉折點,只有跟隨時代的腳步,不斷改革經營管理模式,吸取他人的成功管理經驗,才能適應金融市場變化,唯有推動金融創新,才能加快經濟健康發展的進程。
作者:王臣 單位:哈爾濱銀行道外支行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5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