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基礎會計課程創新
基礎會計是財會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同時也是財會專業的入門課程,所以這門課在整個三年的專業學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果學生這門課沒有充分掌握,不能靈活運用的話,那么以后幾學期的財務會計、稅法、成本會計等專業課程學習起來也很難深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由于會計準則的不斷修改和完善,我國的會計制度逐步規范化、國際化,因此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院校財會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需要根據企業的要求來不斷調整,基礎會計課程也需要不斷的創新來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一、基礎會計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的基礎會計教學還停留在最原始的“粉筆、黑板和教材”的教學方式上,這種簡單枯燥的教學方法必然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反復給學生做練習、劃重點,但是學生對課程的理解還是不夠深刻,更加不會應用到今后的工作當中。根據筆者的調查,目前有一大部分從事基礎會計教學的教師沒有在企業工作和實習的經歷,這就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實踐案例支撐,講授的內容過于抽象,從而使學生難以理解。
(二)教學目標不明確
在基礎會計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并沒有按照教學大綱去組織教學。在教學中有的老師沒有明確的教學安排與設計,有的時候可能由于前面的內容進度慢,為了趕進度進行填鴨式的教學,減少實訓課程的數量,忽視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影響整個課程的質量。但是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師本身對會計學這門學科了解的不夠深入,沒有在企業實際工作的經歷,更加不了解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的真正需求,從而造成教師的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與用人單位的需求脫軌。
(三)忽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過于重視理論教學
基礎會計這門課程的主要課程結構是依照工業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來進行設置的,其順序為:會計科目和賬戶的設置、復式記賬、會計憑證的填寫、登記會計賬簿、財產清查、形成會計報表。學習這門課程可以讓學生完整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流程和會計核算的基本理論。但是對于一個剛剛步入大學的初學者來說,讓學生充分掌握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等概念以及資金循環周轉的情況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其教學內容往往會讓學生反復做習題,卻忽視了學生的技能培養。很多學生存在動手能力差不會填寫會計賬簿、對企業的經營特點和賬戶設置認知不足、對原始憑證的分析能力不足等問題,從而使學生畢業進入工作崗位后很難學以致用。
二、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
(一)加大實訓課時的比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所謂實踐出真知,在會計教學中往往老師講千遍,不如讓學生親自做一遍。所以在基礎會計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在講授必要的理論知識外,也應該加大實訓課程的比重,讓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接受新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動手記賬的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對實訓任務的完成情況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由于基礎會計課程既是會計專業學生的基礎理論課稱,同時也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所以其課程設置既要讓學生的會計基礎理論知識牢固掌握,又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基本職業技能,這就要求教師做好教學目標的規劃。一般基礎會計為72課時,實訓課程的課時數為一半左右。所以在30課時的實訓課程中,要求教師合理制定教學內容和步驟,科學分配時間,同時為了保證實訓課的質量,教師要做好實訓課的總結與考評工作。首先,對于基礎會計實訓課的課時安排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邊講邊練,與理論課同時進行授課;另一類是將實踐課放到后面,等到所有的理論知識全部講完再集中進行實訓。前者是邊學邊練,有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后者集中訓練,有利于學生對基礎會計課程有一個全局的把握,而且綜合的實訓內容會更加接近企業的賬務處理流程。所以在課時分配上筆者認為應當將20學時分配到第一類中去,剩余的10學時分配到期末的綜合實訓,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鞏固對基礎會計的理論知識,也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點綜合應用。其次,對于基礎會計的實訓課程任課教師要合理的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安排。實訓課程的內容一定要是模擬企業一定時期內發生的真實的經濟業務,而且業務內容要有連續性和相關性。最好整個實訓課列舉的案例發生在一家或幾家企業中,這樣更接近于實際工作。教師切勿隨便將某本基礎會計習題集的實訓題作為實訓課內容讓學生一味做題,這樣就喪失了實訓課的意義,并不會真正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最后,實訓課的任課教師要認真做好實訓總結工作。基礎會計的實訓課程一定要由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擔任,教師要以真正企業的標準來要求和指導學生,指導學生完成從原始憑證的審核、記賬憑證的填寫、會計賬簿的填制到最后的編制財務報表,讓學生在實訓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協助其解決問題,讓學生對會計專業有一個最初的感性認識。
(二)改革教學方法,提倡案例教學、實物教學
在傳統的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中往往采用“粉筆+教材”的模式。但是基礎會計這門課由于理論性強、抽象不易理解,需要在課堂中列舉大量的案例便于學生理解,所以顯然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達到理想的授課效果。筆者認為教師在基礎會計的授課中應該在不放棄板書的基礎上,引用多媒體的手段來輔助教學。比如,在講授資金的流動和存在形式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用動態的圖形為學生演示;在講到原始憑證的內容時,可以通過圖片讓學生看到真實的領料單、發票、銀行對賬單等,讓學生對授課內容有直觀的認識。但是在寫會計分錄、計算等問題上,教師為了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的思維跟上教師,授課教師可以在黑板上與同學互動。在基礎會計的整個授課過程中,案例教學應該貫穿始終。案例教學可以讓灌輸知識變成啟發式教學,可以用生動的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晦澀難懂的理論,同時可以鞏固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點的掌握。教師應當對案例進行嚴格的篩選,必須與所講授的內容貼近,經濟業務有一定的復雜性,但必須讓學生容易讀懂。實物教學在基礎會計的教學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可以將做好的賬簿、憑證、報表等展現給學生,學生也可以親自進行操作。這樣可以讓學生體驗會計工作的內容,同時學生可以通過從編寫記賬憑證、總賬、明細賬到最后編制財務報表整個工作過程中深入理解總賬與明細賬,明細賬與財務報表之間的聯系,真正體會什么是賬實核對、賬賬核對、賬表核對。總之,教學方法豐富多樣可以將抽象的會計知識生動化、真實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充分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加強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根據筆者幾年來對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追蹤調查發現,目前用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是:具備實際操作能力、踏實、勤奮。眾所周知會計工作在外人看來非常的枯燥、工作繁重,所以只有讓剛剛入學的大一學生在他們最剛開始接觸基礎會計這門課時就對這個專業充滿興趣。可見對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讓學生真正了解并熱愛會計工作。同時在授課過程中需要將每個章節內容導入相應的實訓項目,再將實訓項目轉化成各個會計崗位技能的培養。在基礎會計課程的后期可以設定幾個綜合實訓項目,將學生分成幾組,每組學生構成一個企業完整的會計部門,即主管、審核、出納、制證、記賬五個主要的崗位,并進行合理分工,明確各個崗位職責。會計主管需要制定核算程序、各個人員的安排、編制財務報表等;審核工作需要憑證的審核、賬目的核對等;出納工作需要負責各個憑證的填寫和日記賬的登記;制證工作需要匯總記賬憑證和編制科目匯總表;記賬工作需要登記各類明細賬和總分類賬簿。在實訓課中通過導入工作任務可以使學生更加具備必要的技能,同時也更加熱愛會計工作。
作者:呂薇 單位:遼陽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4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