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參與交通管理工作探討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條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機關、部隊、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組織,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有關單位有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義務。強化部門交通安全宣傳教育作用,充分發揮新聞媒體、機關效能監督政府部門及所屬企事業單位管好自家人、自家車;落實將干部、職工交通違法行為與單位評先評優、績效考評掛鉤;充分發揮鄉鎮村基層組織參與交通宣傳、簡易交通隱患治理及交通事故調解;整合人民法院、公安、信訪、民政救助、社會勞動保障、保險資源,聯動參與到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損害賠償糾紛調解和息訪息訴工作中,通過政府協調與監督,推進社會資源多元參與交通管理工作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明確交通安全管理的部門職責,這是化解公安交通管理單打獨斗的工作局面的必要和有效方法,也是保證交通管理多元化推進的基礎。筆者以福建省尤溪縣開展的多元參與交通管理工作經驗為例,就多元參與在交通秩序、安全宣傳、隱患治理、事故認定及調解、息訪息訴等方面發揮的作用逐一展開敘述。
一、管好自家人和車是多元服務交通秩序管理的必要環節
在交通秩序管理方面實踐多元參與部門聯動管理交通,履行對本單位的人員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法定義務。建立長效機制,管好本單位的人和車,從源頭上遏制本單位人和車的交通違法行為發生,也體現了單位對員工的關愛。例如:尤溪縣電力企業將交通安全教育與企業文化有機結合、交通違法行為與企業績效考評掛鉤,積極配合整治“酒駕”和“駕、乘二輪摩托車不戴安全頭盔”等顯見性交通違法行為的做法,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上下班期間,該企業老總主動帶領部門領導,利用企業視頻監控,在本單位門口查處職工顯見性交通違法行為,并形成長效機制,從根源上杜絕本單位干部、職工顯見性交通違法行為。多年來,該公司職工沒有發生過一起交通事故。為此,尤溪縣政府在全縣范圍推廣該經驗和做法,由政府機關效能、新聞媒體、公安交警、文明辦等部門組成督查組在上下班高峰期深入單位門口進行交通違法專項督查,督查結果與單位及個人考評掛鉤,政府主要領導親自約談問題單位的負責人,該做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二、抓實交通安全宣傳,提升群眾安全意識
(一)廣泛開展交通安全宣傳
一是交通安全警示“5分鐘”。如,尤溪縣農村電影“2131”放映平臺年放映約3000場次,公安機關可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優勢,協調在每場電影放映前播放5分鐘的道路交通安全宣傳警示片,提高農村群眾的安全意識。二是交通事故“聽證會”進農村。選擇典型案例,以案說法,讓群眾參與事故討論,宣傳交通法規。此舉還可在宣傳的同時闡明事理,提高辦案透明度,消化農村社會矛盾,減少誤解與信訪案件,促進事故和諧處置。三是事故典型案例展板巡回展。統一制作17套事故典型案例展板,由大隊、鄉鎮派出所在深入農村“圩日”、中小學校、各村(居)開展交通安全宣傳,起到很好的效果。四是開播交通安全宣傳欄目。在尤溪縣電視臺設置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工作專欄,集中播放文明交通宣傳專題片、警示片、公益廣告,致力提升廣大群眾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識。五是平安“紅包”進萬家。結合尤溪縣農村年末酒席多的特點以及群眾過春節、辦喜事送“紅包”習俗,印制40萬個印有交通安全警示語的紅包袋,春節前后免費派送至車站、工業園區、村鎮群眾活動中心等人流密集場所,并通過村(居)兼職交通安全員送到千家萬戶。
(二)把握宣傳重點
一是突出宣傳陣地建設。在每個鄉鎮重要路口設立一塊交通安全公益廣告牌;在每個行政村刷一條固定交通安全標語;在移動、電信廣告牌進農村時,協調加入交通安全溫馨提示標語,如“頭盔是個寶,戴上安全跑”等,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運用好縣城交通安全信息臺,不定期向各類駕駛人發送交通安全信息,進行有針對性的交通安全教育和告知服務。利用尤溪縣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隊開設的官方微博有6萬多聽眾的資源優勢,不定期發布公安交通管理公告和交通安全溫馨提示信息。二是突出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教育。組織民警在中小學校開展文明交通巡回宣講、小交警培訓、交通安全知識競賽、主題征文等文明交通宣傳教育活動,同時,發揮尤溪縣中小學生教育實踐基地的作用,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三是突出重點路段流動宣傳。針對尤溪縣省道304線高速路口至西城紅土地工業園區路段車流量大、事故多發的實際,裝配兩輛LED巡邏宣傳車,安排6名交通協管員,每天分三個班次,由民警帶隊在該路段開展流動巡邏宣傳。同時,協調城區、鄉鎮50多家有LED屏的單位,插播交通安全宣傳標語,營造宣傳氛圍。
三、夯實交通基礎條件,消除安全隱患
(一)抓好專業道路養護,提升道路通行條件
建立健全農村公路管理長效機制,實行“鄉道鄉管、縣道委托鄉養、村道提升鄉管”管理辦法,每年由縣政府下達農村公路管護責任書進行考核,縣交通局具體負責農村公路管護的日常工作,對全縣15個鄉鎮的公路管理站和325名養路工人進行考核,要定期對公路養護相關部門進行監督考評。落實路段責任人,采取季度、半年、年終檢查評比方式落實管護責任。同時,確保養護資金投入,從2009年起,縣財政每年劃撥配套養護資金208萬元,每年每公里縣道補助4800元、鄉道補助1600元、村道補助810元,均超出市規定的標準,目的是確保農村公路建好一條、養好一條、造福一方,保障農村群眾出行安全。同時,明確全省公路養護部門的養護職責,強調及時清除各路口、便道口和彎道影響行車視距的雜草植物、違法搭建物,設置便道口與干線公路的排水明溝,以有效形成支、干讓行交通行為。
(二)抓好基層組織參與整治,消除交通安全隱患
針對農村道路彎道多、便道口多,且普遍受植物、雜草、違章建筑物等影響易引發事故的特點,縣政府在全縣各行政村設立兼職交通安全主干,對全縣262個行政村及居委會交通安全主干按100元/人/月進行補助,由縣、鄉道路安全管理辦公室(簡稱“道安辦”)抓落實和考評,分解責任到縣、鄉包村干部。根據此類“劈兩刀”可簡易處理的隱患點,由村交通安全主干發動群眾自排、自查、自治,要求每個行政村每月治理易清理的隱患點不少于一處(即負責清除影響行車視距的雜草或違章搭蓋物、堆放物),拓展彎道、路口行車視距,并收集整改前、整改中、整改后對比照上報鄉“道安辦”備案,考評與績效掛鉤,有力推動此項工作的有效開展。推動此項工作以來,縣農村基層組織、廣大群眾年可治理隱患點3500~4000處,事故明顯得到遏制。
四、部門聯動服務事故處理,提高辦事效率
(一)部門聯動認定前作用
尤溪縣多元化調解銜接工作領導小組,在尤溪縣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隊辦公地點設立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多元調處中心,該中心設立道路交通事故預付款押金專戶,主要是用于應當事人申請或辦案機關的協調,對當事人的預付款給予保管、依法支付和調解支付。中心下設人民調解工作室、行政調解工作室、交通法庭或巡回審判點、法律援助點、交通事故理賠服務等部門,作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信訪接待等方便群眾的“聯動一站式服務平臺”,將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多元調處工作介入事故認定前階段,人民調解工作室分組與交警辦案組對接作為接待群眾的窗口、法律咨詢的窗口、搶救費預付的窗口(加強事故認定前搶救費當事人預付比例的調解)、事故處理回訪的窗口。此舉有效為當事人維權,有利于調和警民關系、解決警力不足的問題,同時有利于案件的跟蹤調解,為事后民事調解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二)部門聯動事故調解
多元化調解領導小組設立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多元調處中心,集中辦公,簡化程序,方便群眾。中心下設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人民調解工作室、行政調解工作室、交通法庭或巡回審判點、法律援助、保險服務點等,作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一站式”服務的工作平臺,調處中心負責行政調解,人民法庭或巡回辦案點、人民調解以及分流交通事故案件由各鄉鎮人民調解處理,并協調道路交通事故醫療救助、救助基金、衛生、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保險等部門的工作聯動。在事故認定階段,在人民調解跟蹤、接待的基礎上,簡易程序處理的道路事故由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主動預約當事人直接進入調解。一般程序處理的道路事故,在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生效后,公安機關或人民調解主動召集當事人就民事損害賠償在調處中心自主選擇調解部門,既可以申請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行政調解,也可以請求人民調解委員會直接調解,或申請司法調解。調解過程中,多部門共同參與調解工作,最后由一個調解部門出具調解文書。中心設立道路交通事故預付款押金專戶,主要用于應當事人申請或辦案機關的協調,對當事人的預付款給予保管、依法支付和調解支付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五、探索信訪工作新機制,有效化解群眾矛盾
(一)加強隊伍力量和民警自身的教育
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構建多元參與交通管理工作機制是化解社會矛盾、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舉措,要加強領導、落實責任,進一步加強隊伍力量,規范工作制度,積極主動融入、扎實運作多元參與交通管理工作機制,推進多元參與道路交通管理納入綜治領導責任制考評的重要內容,形成整體工作合力,共同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格局。在辦案民警中開展換位教育,促進民警學會理解、包容,耐心聽取群眾意見,扎實做好矛盾焦點工作,克服簡單執法,提高辦案質量,建立溝通橋梁,有利于化解當事人之間矛盾以及警民之間的矛盾。
(二)做好事故息訪工作
信訪苗頭前的息訪是解決信訪問題的工作重點,應認真搜集矛盾焦點問題、綜合研判,發揮部門聯動作用,積極探索信訪工作新機制、新模式。交警部門在工作中應主動加強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信訪部門、鄉鎮、村干部以及當事人信任的代理人溝通。積極探索實踐四川鄰水縣的“五法息訪”工作機制[1]:
(1)聽證息訪。對疑難復雜、有重大影響的案件,根據個案具體情況,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信訪、監察、相關學者專家、新聞記者、法律工作者、鎮村干部等公開聽證,公開認定或下鄉聽證。
(2)聯動息訪。對信訪人反映的涉及面寬、涉及人員眾多、情況復雜的問題由縣信訪局牽頭,相關鄉鎮和部門共同參與化解矛盾。
(3)借力息訪。對認識偏激、失去信任的當事人,邀請其信賴的親人、朋友、當地干部參與處訪工作。
(4)救助息訪。對生活困難的當事人實施困難救助。
(5)包案息訪。對上級交、督辦或社會普遍關注的案件,明確領導牽頭跟蹤辦結的“部門聯動息訪”工作制,有利于提高警隊服務形象,有效促進疑難案件問題的化解,切實有效地讓息訪工作“走”在信訪前,帶動信訪和群眾工作整體推進,有效化解群眾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三)強化組織保障與案件回訪,體現以人為本
各級黨委政府要定期做好交通事故案件回訪,把做好多元參與道路交通管理模式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改變原來“等、靠、拖”的工作陋習,積極搭建一個多方參與、溝通協調、主動作為、標本兼治的工作機制。貼近民生,一是變坐等上訪為主動回訪,主動了解社情民意,掌握信訪動態,采取多種形式針對重點上訪戶進行走訪。二是變被動息訪為情感回訪。及時幫助解決他們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真正做到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優化警民關系,切實保障群眾權益。充分發揮多元參與工作模式的“橋梁”“紐帶”作用,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格局。
作者:梁瑞城 單位:尤溪縣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隊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2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