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大學生管理制度
加強學生管理制度構建,關鍵在于理解現代學生觀的內涵,改變傳統的學生管理觀念。
一、現代學生觀的基本內涵
學生觀是指高校教學工作人員對大學生所持有的一個基本看法和觀點。所謂“現代學生觀”,指與傳統相對的,在時代中不斷發展和更新的觀念。學生觀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部分:
1.師生之間的地位觀。
在我國的傳統教育觀念和實踐中,一直存在不民主的思想,認為師生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在這樣的關系下,學生受到嚴格的控制和管理,教師完全占據主導地位。當前,我們應該重新審視這種師生關系,打破不合時宜的陳腐觀念,建立一種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系,主張學生和老師之間能夠進行溝通和交流,并將這種平等交往的模式不斷推行下去。教師除完成自身的日常工作以外,還應該與大學生和睦相處,及時解答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多和學生交換看法和觀點。
2.學生的發展觀。
傳統觀念認為,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有三個,分別是環境、遺傳及基因。現代觀念則認為,除上述原因外,學生的發展還會受到實踐活動以及自身的主觀努力兩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們所說的三個基本因素,只有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才能體現出來。學生取得知識的途徑不僅有書本,也包括實踐。學生學習的任務不是死讀書,而是要學會自我控制和管理,提高自我的組織能力,增強自身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只有讓學生自己參與管理的活動和過程,才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他們的成長和發展。
3.學生的利益觀。
傳統的學生利益觀認為,大學生就應該服從國家的要求,不應追求自己的利益。現代的學生利益觀則認為,大學生開始自主繳納學費,就要開始設想和考慮自身的利益。在新的環境下,學生才是社會的主體、高等教育的主要參加者,更需要得到領導和政府的關心,當然也應考慮自身的利益。
4.學生的學習觀。
傳統的學習觀認為,學生是被動接受學習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對書本知識進行記憶,不關注學生有沒有參與學習,也不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現代的學生觀則有了很大的轉變,認為學生必須在教師的引領下自由、自主地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則是教育的關鍵,在教育過程中必須要關注學生參與的積極程度。
5.學生的評價觀。
過去高校僅注重學生的成績,教學評價不夠全面。對學生進行評價,需要對大學生有一個整體了解,包括學習及身心發展各方面,不采取統一的評價尺度,為大學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空間。傳統的學生觀強調“管”,而現代的學生觀則側重于“服務”;傳統的學生觀是從學校的角度開展日常工作,而現代的學生觀則將學生作為主體;傳統的學生觀要求學生服從,而現代的學生觀則注重發揮學生的個性。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的教育思想在改革,學生觀也由傳統向現代轉變。
二、現代學生觀下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現代學生觀對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1.增強學生的自我約束力,鼓勵學生發揮主動性。
大學生對自身進行思想以及行為的約束,不僅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制度上,還要加強對自我的內在約束。傳統的管理制度注重對學生的控制和管理,主要依靠規章制度的約束,導致學生一直在管理中處于被動的地位,沒有話語權,不能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現代管理方式更加注重學生的自我控制和約束,強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2.推行柔性化管理,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高校管理制度,具有明顯的剛性、統一性及行政化色彩,主張教學工作圍繞學校展開而不是關注學生,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個性、家庭、環境等差異,對學生約束過多,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現代管理制度則鼓勵實行柔性化管理,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人的心理以及成長變化規律教導學生,主張對學生進行自我約束,不講求強制性。
3.突出服務意識,培養學生的認同感。
傳統的管理工作講究嚴格管理,管理者的位置和學生的位置是不平等的。有些高校認為,對學生進行管理,就是要讓他們服從指揮,不要做出一些過激行為。現代的學生觀則突出服務,認為應通過學校的相關規定來整體提高服務的水平和質量。總的來說,目前高校已經認可這些觀點:高校應為學生服務,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并感受來自各方面的關懷,從而加強對學校的認同。
4.優化對話渠道,凸顯學生的地位和作用。
現代的學生觀認為,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們之間能夠進行交流溝通和對話。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制定相關規定時,強調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有效對話,從而增強制度落實的成效。教育管理者在制定相關規定時,必須參照學生的意見,選取有廣泛性和代表性的學生參與。在具體執行制度時,學校管理者必須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及時了解真實情況,根據環境變化進一步完善制度。另外,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代表大會的作用,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學生在管理中的主體地位。
三、建設現代學生管理制度的基本措施
要構建適應現代學生觀的制度,關鍵在于以人為根本,為學生服務,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學校管理者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為他們提供更專業的咨詢。現代的學生管理制度注重發揮學生的個性以及學生的自我約束力。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幾點:
1.更新管理觀念,以學生為主體,維護學生的權利。
如今,社會越來越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和根本,要求尊重學生,相信和依靠學生,鼓勵學生自主、自由地發展。以學生作為發展的根本,要求高校在制度建立的過程中,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切實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鼓勵發展學生的個性。
2.推進專業化管理,提高學生管理者的素質和服務意識。
現代的學生觀要求管理者必須加強管理,提高服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傳統的學生觀要求對學生進行嚴格控制,現代的學生觀則將嚴格控制轉變為加強引導,并強調科學管理。另外,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服務,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從而更好地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更積極地在人生道路上前進。
3.加強法制化管理,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當前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學校作為社會的一部分,也要堅持依法辦事,依照法律規章制度來建設校園已成為學校管理的趨勢。對此,國家需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相關法律,特別是與學生權益相關的方面。例如,《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雖然對學生的權利以及義務進行了規定,但對于學生遇到了什么樣的情況該怎樣處理并沒有詳細的規定,因此,在貫徹依法治校原則的具體過程中,還可以參考相關的法律規定。
4.尊重學生的選擇,加強對學生的輔導,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
要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要尊重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具體內容、進度以及形式。當然,給予學生自由并不是不管他們,而是給予適當的輔助和合理的建議。當前各高校都推行學分制,但還沒有實現自由學習,輔導力度也不夠,因此,必須加強相關制度建設。
5.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規定了學校應當保障、維護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在學校中建立健全、完善的學生主動參加學校管理的制度。同時,國家有關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文件也明確提出,要建立學生民主管理的機構,在學校建設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力量,集思廣益。對學生進行管理,需要發揮學生自主管理的作用,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制定相關的政策,吸引學生自發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主動協助學校制定相關的學生管理制度并自發遵守。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也能使學校制定的規定更符合學生的需求并得以推廣,從而提高規定實施的有效性。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教授提出,對于管理來說,每一個人都是管理者,管理的最終追求目標就是實現自我管理,讓每一個人都可以自我管理。實現自我管理,是高校學生管理發展的必然走向,也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最終目標。
作者:穆麗娜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1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