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發展潛力分析
一、前言
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現代化、規模化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轉型使得農村地區資金供求的矛盾以及資金融通的制約作用逐漸顯現。再加上農業生產和農民群體的特殊性,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遭遇“瓶頸”。如何規避和彌補農業生產的風險與缺陷,如何打破農村地區資金流動的枷鎖,如何釋放農村經濟的巨大潛力,推動經濟均衡發展。這是擺在政府以及廣大農村經濟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二、農業生產以及農村經濟發展受制約的因素分析
(一)農業生產的特殊性
隨著改革開放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推進,農業生產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和發展。但這依然難以改變農業生產所存在的季節性、周期性和不穩定性特點,再加上市場調節存在滯后性和自發性,一定意義上限制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二)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重復簡單的低效率生產
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十二年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我們不可否認,在很多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偏遠山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是農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相對落后羈絆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這直接導致了農業重復的簡單的低效率生產模式的形成,一經形成即相對固定下來,并且極易陷于惡性循環。
(三)經濟效益與負擔風險不相協調
在廣大農村地區,長久以來形成的農業生產模式和方式難以在短時期內徹底改變,以家庭為主體的個體農業生產模式依然占據主導地位。農業生產面臨雙重風險(市場風險、自然風險),農產品市場呈現發散型蛛網模式,農產品的銷售直接關乎當期利潤和再生產。在很多地區,農產品銷售渠道比較單一且不穩定,產品附加值低,這加劇了收益的不穩定性。個體生產收益與風險之間的平衡難以實現并為繼。
(四)資金融通存在障礙,主體定位不當致供需矛盾難以協調
農業利潤率低于社會平均利潤率,生產周期較長,規模相對固定,成本投入存在沉淀性。正規金融機構呈現出“主動性邊緣化”趨勢,特別是在商業銀行改革之后,諸多商業銀行紛紛撤離各自在農村的商業網點。農村地區基本金融服務發展滯后,營業網點陳舊,配套設施不完善,覆蓋面小。金融機構脫農傾向和農村資金外流狀況日益凸顯且有不斷加重的趨勢。這源于現階段農業生產的低盈利模式和不穩定性特點,根源在于農村經濟體制不完善,農村金融市場不發達,資金融通存在諸多障礙。在如今,城市和農村地區經濟金融往來關系不斷加深,一定程度上城市的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機構及其發展產生了抑制效果。農村金融機構及服務的欠缺,信貸程序的復雜等原因,恰恰推動了民間借貸(關系型借貸)的發展。
(五)農業生產激勵政策與改革尚存在欠缺
宏觀農業政策對于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基礎性、指導性的作用,為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動力。宏觀農業政策的逐級細化與傳達難免存在偏差,不僅是因為行政體制和部分干部“不作為”的原因,更為主要的是因為各地區農業生產的地區局限和水平差異,這使得政策制定者難以系統具體的制定對各地區皆行之有效的相關政策。再加上政策制定需要大量的調研考察、可行性分析與學術論證,相對較大的代價使得具體政策制定受到較大限制。
(六)資金監管不當,經濟暗藏風險
農村地區的資金借貸監管尚存在真空區域,農村經濟發展受到較大阻礙。再加上農村地區經濟本身的特殊性和生產的周期性循環,使得風險的暴露和顯現普遍存在滯后現象。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素質相對較低,甚至相當大的一批職員直接來自于農村基層群眾。部分農村地區,基層信貸員存在存貸款壟斷現象,甚至“子承父業”。這極大地限制了基層農村地區金融服務與資金融通的發展創新。同時,不可忽視的一點,由于農村地區金融從業人員素質較低,金融機構較少且缺乏競爭,貸款審核合規管理較弱,重復貸款現象嚴重且潛在不良貸款數額及金融機構呆賬損失嚴重。
三、解決現實問題、釋放經濟潛力的措施
(一)建立合理要素流動體制與市場,讓經濟“動起來”
由各級政府和地方基層自治組織協同出資建立農業機械租借管理中心,農戶可選擇將已有機械器具折價出售或者寄存于管理中心并用作出租或回收再利用,一方面能夠轉移個體農戶家庭過剩資源,同時有利于集中管理和維修保養。對于大型機械,可由管理中心出資購買并出租使用。不僅能夠提高機械的有效利用率,同時又能減輕個體農戶的成本負擔。加快農村地區土地確權,構建土地流通轉讓交易市場,調節農業生產用土地區域和個體間供需矛盾的問題。鼓勵承包經營與規模生產,鼓勵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
(二)建立穩定有效的多元化農產品銷售渠道,讓經濟“火起來”
農產品的銷售以及價格波動呈現“大小年”的現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單一的銷售渠道、繁瑣的中間環節。在很多農村地區,缺乏集中統一管理的農產品銷售集散市場。大多類似市場多由農村“欺行霸市”的小撮勢力主導,利潤抽成嚴重,管理混亂。此外,可以開展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延長產業鏈。一方面增加收入,另外也可以引導資金和勞動力回流。借助互聯網,結合電商銷售模式,把更多農產品推向網絡,推向城市。發揮農業科技園區、新型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作用,推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發展,提高農產品產量與品質。
(三)加大農村金融市場開放力度,推進金融創新與發展,讓經濟“飛起來”
加快構建農村資金回流機制,引導鼓勵資金“向農”流動。政府通過財政支持、利率費用補貼等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服務重心下沉與業務創新,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明確產權、理順管理體制,提高對農村金融環境的適應能力。試點并推廣農村產權與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融資,積極引導扶持關系型信貸的正確發展,發揮互助金融的積極作用,促進內部閑置資金的合理有序流動。加快構建社會征信體系,完善個人信用記錄,加大貸款合規審查力度,完善風險補償核準規劃政策。逐步建立以信貸支持為中心,以信托保險等為延伸,借助PPP等新型模式,以財政補貼為保障,以農村資源為依托的新型綜合金融服務模式。
作者:孫國成 單位:吉林財經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60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