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農業推廣服務工作實踐
1秀洲區農業推廣服務工作的具體內容
1.1教育培訓服務
秀洲區以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為平臺,通過“五個一批”、農村“兩創”實用人才、農業專業技能、轉移技能、新型職業農民、農機駕駛員等教育培訓項目,為全區農業推廣人員、社區管理人員、農業帶頭人、農場主、新型職業農民、農機手等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據統計,2014年秀洲區共開展教育培訓班600余場次,參與人數達21180余人次,其中農技推廣人員培訓450人次、社區管理人員培訓450人次、農業帶頭人培訓790人次、農場主培訓500人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5850人次、農機駕駛員培訓90人次、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培訓1450人次、轉移技能培訓4600人次、其他技術培訓7000余人次。
1.2農業信息服務
秀洲區以區農業信息網為中心,連接鎮(街道)農技站、畜牧獸醫站等鎮級信息服務站和村委會、農業大戶等村級信息服務點,建成了完善的三級信息服務網絡。通過傳統媒體和網絡媒介(如“秀洲農業信息網”、“農民信箱”)的有效結合,為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民等農業推廣對象提供了農產品供求、名優特產推介、新技術宣傳等農業信息服務。
1.3農技推廣服務
經過近幾年的組織建設,秀洲區已基本建成由首席農技推廣專家、農技指導員、責任農技指導員組成的新型農技推廣隊伍,建立了由責任農技人員聯村包戶、履行“班主任職責”的新型推廣服務模式。同時,結合科教單位、科技示范園的研究和實踐,將先進、高效、成熟、實用的農業技術成果快速轉化成生產力,為農村穩定、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創造了技術條件。
2秀洲區農業推廣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重推廣、輕服務
當前,秀洲區農業推廣重點集中在農業生產中,對產前和產后的服務較少,且在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中,僅以農業推廣機構完成指定推廣任務為目標,只注重對被推廣對象實行單方向的技術推廣,忽略了被推廣對象的真實需求,缺乏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綜合技術服務及產前、產后全程服務的推廣理念。
2.2重模式、輕效率
目前,秀洲區農業推廣模式主要是政府推廣機構自上而下地行使行政性推廣職能的模式,即“決策+技術”的行政式推廣模式,這種模式的單向性和政策性,決定了被推廣對象難以參與農業科技推廣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限制了其作為市場主體的自主選擇與決策權,使其只能被動接受推廣服務,難以發揮其應用先進農業科技的主動性,最終導致推廣效率下降。
2.3重職能、輕協作
秀洲區共有9個縣級專業化農業推廣機構,由于工作職能和專業不同,各個推廣主體之間在開展農業推廣服務時經常各自為政,缺乏有效溝通與鏈接,農業科技信息與成果不能及時共享與傳播,導致科技供給系統與應用系統不能有效運行,使農業科技研究部門、各推廣機構與被推廣對象都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2.4重數量、輕質量
由于受各級農業推廣機構編制的限制以及非專業技術人員占用編制,一些高學歷、懂技術、年輕的農業推廣人才無法加入到農業推廣隊伍中,推廣機構只能采取聘用的“合同工”補充人員數量,雖然從數量上填補了空缺,但由于愿意當“合同工”的大多是學歷較低、年齡較大、技術水平較低的人員,再加上農業推廣人員缺乏系統的業務培訓,導致整個農業推廣隊伍素質不高、知識斷層及知識老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3推進秀洲區農業推廣服務工作的對策措施
3.1優化推廣方式,樹立服務理念
要根據我國國情和當地實情,建立適應地區農業發展的農業推廣體系,優化推廣方式,并在體系建設上充分發揮政府推廣體系和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創新推廣理念,在功能上既要有推廣又要有服務,最終形成一種從產前到產后以及從專業到產業的多體制、多機制、多功能、社會化的農業推廣咨詢服務體系。
3.2構建多元模式,提高推廣效率
在發揮政府推廣機構主導作用的同時,各級政府要積極營造環境,制定激勵和優惠政策,引導和調動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科技示范戶主動投身農技推廣服務,使其逐步發展成為農業科技推廣的新生力量,形成政府推廣機構、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科技示范戶等多種推廣組織并存的局面,構建農技與市場相結合的多元化推廣模式,提高農業推廣效率,從根本上破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低的難題。
3.3完善推廣體系,提高協作能力
要在改革和完善政府現有農業推廣體系的基礎上,積極培育和扶持各類非政府推廣組織,加強政府部門、科研機構、有關學校、涉農企業、民間組織等推廣組織與推廣對象的協作關系,建立有效的雙向溝通機制,完善“產學研”合作模式。同時,要加強基層農業推廣體系建設和推廣機制創新,積極探索按產業類別設立推廣服務中心,打破原有的專業站分割局面,從而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綜合技術服務及產前、產后全過程服務。
3.4加強組織管理,提高隊伍素質
實行農技推廣人員資格準入制度和政府推廣人員的公務員制度,通過嚴格、公正的考試錄用制度,保證農技推廣人員擁有較高的素質與較強的技能。推進農業推廣人員全員聘用制、技術職務競爭上崗制、目標責任考核追究制,重視推廣人員的崗位培訓,促使科技推廣人員加強學習與實踐,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用現代農技推廣手段及先進設備裝備自己,只有這樣,推廣機構及人員才能更好地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從而適應市場需求。此外,要制定科學的考核標準對農技推廣人員進行考核,獎懲分明,并采取多種方式,引進競爭機制。同時,鼓勵農技推廣人員申報相應的農技推廣項目,積極投入到農業推廣活動的第一線。
3.5加強人才培養,提高推廣效益
農民既是農業技術推廣的受體,更是推廣農業技術的主體,因此,要轉變思路,探索更豐富、更高效、更便民的農業推廣人才培養方式,培養對象不能局限于農業推廣機構的人才,應敢于“接地氣”地把培養對象延伸到與農業直接打交道的農民,特別是對那些觀念新、有文化、有創業精神的“農二代”或“新農民”,要加大培養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擴大農業推廣隊伍,提高農業推廣效益。
4結語
近年來,秀洲區農業推廣服務工作在全區各級政府推廣機構與非政府推廣組織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筆者通過對秀洲區農業推廣服務工作的實踐和經驗進行總結,就當前存在的農業推廣服務方式、推廣理念、推廣效率、部門協作、組織建設及人員素質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措施。農業推廣服務模式的創新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需要,也是促進農業技術創新的需要[7]。而秀洲區在農業推廣服務模式上存在服務意識薄弱、推廣模式單一、推廣效率較低、缺乏專業人才等不足之處,因此要創新農業推廣服務模式,就要從豐富推廣方式、創新推廣理念、提高推廣效率、加強部門協作、完善組織建設、強化人員素質等方面著手,同時加強農業技術創新,增加政府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并結合秀洲區的產業優勢來完善農業推廣服務體系,從而更好地為秀洲區發展“三農”事業服務。
作者:儲秋華 單位: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58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