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治療基礎醫學課程問題探析
一、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改革策略
(一)設置基于專業課需求的基礎醫學課程
基礎課程設置應基于專業課需求,把握好“適度夠用”的原則,并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進行系統化建設。當前,首先應使基礎醫學課程的門數基本一致,課時差別縮小。人體解剖學90-100個課時、組織胚胎學10-20個課時、生理學55-65個課時、病理學40-50個課時、藥理學20-30個課時、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30-40個課時、遺傳學20-30個課時、生物化學20-30個課時,其中人體解剖學的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兩大系統知識的課時可以占其總課時的60%以上。由于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是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最重要的基礎知識,故應安排較多的課時,同時,可將其他的基礎醫學知識有機整合,緩解知識量多和課時有限的矛盾。例如,整合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知識,構建《正常人體結構》課程;整合生理學、生物化學知識,構建《正常人體功能》;整合病原生物學、免疫學、遺傳學及病理學學科知識,以疾病為主線,從疾病內外病因、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和轉歸進行組織、序化,形成《疾病學基礎》課程。又由于我國目前康復醫療的主要范疇是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兩大系統,故在上述課程基礎上可以增加整合課程《運動解剖生理學》和《神經解剖生理學》,強化兩大系統疾病的基礎知識,為后續《運動治療技術》、《作業治療技術》等專業核心課程做好鋪墊。
(二)優化教學內容,編寫適用教材
基礎課教學內容的選取不僅要將目光投向專業課的需求,還應轉向職業能力和執業資格考試。基礎課教學內容安排應深入專業及崗位一線調研,以開放視角動態分析需求,注重知識的基礎性和專業實用性,最終形成規范的《課程教學大綱》或《課程教學標準》等教學文件。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和教學的基本工具,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高職高專教材不應是本科教材的簡單壓縮,也不應是中專教材的簡單擴充。高職院校教材應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確定新體例,將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寫入教材中。同時,以應用為目的,加強專業針對性和實用性,體現先進性和開放性,編寫符合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特色教材,保障課程教學的有效實施。高職院校教師編寫的《疾病學基礎》為學生理解臨床康復常見疾病的病因病理過程,觀察患者病情,做好康復治療中的功能評估、制定康復治療計劃并實施計劃等工作任務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根據專業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基礎課的教學過程應注重知識與技能并重、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的融通。在基礎醫學課教學中,應采取綜合的教學方法,在講授基礎知識時盡可能密切聯系專業知識,體現基礎知識的實用性。基礎醫學課程中運用案例教學有利于基礎知識的實際運用,并使其與專業知識之間密切聯系。課前,教師給出臨床康復常見病,例如,“高血壓性腦出血”、“體操運動員桑蘭賽場上不慎出現了高位截癱”、“學生踢球時不慎出現膝關節損傷”等,請學生查找病例相關資料,上課時針對病例中的損傷部位,講解正常結構、功能,進一步分析可能出現的病理變化與臨床表現、需用哪類藥物治療。這樣,便找到了與專業課的契合點和切入點,順利地把專業知識融于基礎課教學之中。基礎課教學還應該加強實踐教學,推行“教、學、做”融為一體的教學方法。例如,增加正常人體結構課程實驗學時,使實驗學時與理論學時比例達到1:1;學習運動系統時每組一套骨骼標本邊教邊學,還通過指導學生制作人體骨關節和肌肉韌帶標本認識其結構與功能;正常人體功能課程則開設制備蛙類神經肌肉標本,通過電刺激神經來觀察刺激強度和頻率對肌肉收縮的影響,為后期《康復評定技術》、《運動治療技術》和《物理因子治療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打下扎實的基礎。此外,教師在實施上述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加課堂信息量,節省時間、空間,加強立體教學效果,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情景或情境教學則有利于調動高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為密切聯系專業知識提供了平臺。
二、總結
綜上所述,當前高職院校基礎課程設置必須解決好基礎課與基礎課之間的交叉與銜接問題,必須解決好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有效對接問題,這是基礎課生命力所在。
作者:沈華杰 李樹香 燕杰 袁鵬 邢琳 單位: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55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