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當前中國海洋經濟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1.海洋生態失衡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中國近海環境日趨惡化,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陸源排污壓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嚴重;赤潮、風暴潮等環境災害頻發,海平面上升和地下水過量開采,導致濱海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以及海岸侵蝕范圍擴大,速度加快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海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2.海洋漁業資源嚴重衰退
由于人們盲目追求經濟效益,近海區域無休止的捕撈,導致海洋漁業資源嚴重衰退,具體來看表現為海洋生物資源特別是海洋漁業資源退化,傳統優勢漁業資源相繼衰竭、總漁獲量下降以及海洋生物的棲息地的破壞和損害;海岸和海域空間資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的海岸和海域空間資源浪費、破壞甚至喪失;海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不當造成的濱海砂礦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
3.海洋綜合管理滯后
我國對海洋的管理實行的是分散管理體制,涉及海洋、農業、交通、環保、能源、土地、外交等部門。國家海洋局作為“對海洋事務的綜合協調”的職能部門,管理職能不清晰,行政級別較低,宏觀調控職能不能夠充分發揮。而中央和地方之間、涉海有關部門之間管理權限不清,分工不明確,導致管理混亂。這種分散式的海洋管理體制不利于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難以滿足加強海洋經濟宏觀調控的要求。
4.海洋科技支撐力度不夠
海洋科技支撐力度不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海洋科技的成果仍然主要用于傳統海洋產業;二是,海洋科技投資渠道單一,仍以政府財政資金投入為主,一旦政府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就會造成海洋資金投入不足,進而導致海洋科技成果轉化難。
5.產業結構層次低、新興產業發展緩慢
我國海洋產業仍以傳統海洋產業發展為主,海洋生產總值相對高的省份,除漁業、旅游和交通運輸業以外,其他產業比如電力、石油、化工、船舶等逐步成為支柱產業,并且占比越來越大;而產值較小的其他省份則主要依靠漁業、旅游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新興產業發展緩慢,在海洋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很低。2011年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如海洋生物醫藥、海水綜合利用等,其產業增加值占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的比重不到10%。
6.海洋產業空間布局不合理
缺乏系統管理和總體規劃,造成我國海洋產業空間布局不合理,具體表現在:同一區域不同海洋產業之間存在嚴重的用海矛盾;一方面是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此同時又存在著海洋資源閑置浪費、開發不足;各地區海洋產業空間布局趨同,存在無序競爭等問題。
二、中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實現中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諸多部門和行業,具有復雜性和長期性。為此,本文從產業、科技、生態、循環等方面提出中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1.新興產業之路
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的增長點是海洋新興產業。我國海洋新興產業要想獲得迅速發展,一是務必堅持結構調整作為主線,大力發展一批新興海洋項目和海洋產業區,逐漸打造成優勢明顯、各具特色的海洋產業帶,增強海洋經濟整體實力;二是國家應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資金投入、稅收優惠、科技協作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幫助和扶持,促進海洋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三是高新技術的支撐。
2.科技之路
為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我國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海洋科技創新體系的重點:一是以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和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海洋產業,這是中心環節。二是加快發展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海洋資源深加工技術、海域資源和環境評估技術、海洋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步伐。三是加強政府服務職能,為海洋科技創新創造一個輕松適當的制度環境。
3.生態之路
首先,使用高新技術,促進環保產業迅速發展,提高工礦企業污水處理能力和達標排放水平;其次,擴大海洋環境監測、海洋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技術及其他海洋高新技術的應用范圍。逐漸建立保護與開發并舉的良性發展模式,實現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海洋經濟發展的協調統一。
4.循環之路
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是促進海洋產業結構調整,為循環經濟的發展創造空間。二是鼓勵和支持海洋循環經濟的科技創新。三是應有重點、有層次的發展海洋循環經濟。發展海洋循環經濟,重點應改造那些在總體污染排放中占比大、資源消耗多的行業以及大力促進具有較為成熟的海水循環利用技術、資源再生技術的產業發展。四是我國海水綜合利用技術經過多年發展,已可以實現產業化發展,應在沿海缺水城市中率先推廣海水的綜合利用。
作者:孫建紅 蘭庚澤 單位:寧波大學商學院 吉林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54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