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城市管理實踐對我國的啟示
一、國外城市管理的現狀
法國以浪漫而聞名,法國的環境標準除執行歐盟的統一標準外,許多城市還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了更為具體和嚴格的標準,依法對城市環境實行綜合整治。主要做法是:對污染嚴重的工業項目嚴格限制在市區和居民區布點;鼓勵節約用水、水資源保護和污水處理;對污水排放、工業廢氣、廢渣和垃圾實行收費制度,專項用于污染治理;注重依靠科學管理技術,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科研機構和企業,開發生產一系列節能降耗和治理污染的技術及設備;不斷改善市政設施,促進城市凈化、美化;在城市煤氣、集中供熱、排水管網以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上統一規劃,使環保措施與城市建設相協調;加強對城市廢水、廢氣、廢渣和噪音的監測,為環境控制和治理提供科學依據。德國城市街道的下水道系統非常發達,每一條街道兩旁都有很多精心設計的下水口,在容易積水的大街,還有長長的排水溝,下多大的雨都能及時排到下水道里去,即便是城市最低洼的馬路也沒有積水現象。細密發達的排水系統不僅能及時排除雨水,還能利用水沖洗街道和馬路,每逢雨后,城市的街道和馬路都被沖刷得干干凈凈。從本質上說,城市管理是所有城市生活參與者的事,保護有靈魂的古城古鎮一定是眾人參與的結果。管理者知道管什么和如何管,尤其是要明白城鎮是給民眾生存的,而不是擺樣子看的,民眾也要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尤其要明白城鎮與自己一樣是有生命的,摧毀了它也就摧毀了自己。游覽者對它們除了欣賞以外,還應珍視、愛護,尤其要明白自己與它們同屬于一部人類共同的歷史。
二、國外城市管理對我國的啟示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口、交通、物流的不斷增長,城市管理紛繁復雜,管理的難度越來越大。對一個城市的管理,是一個系統全面的過程管理,目前,我國進入“快速城市化”時期,城市規模不斷膨脹,然而,城市管理的“軟件”與城市建設的“硬件”相比,則顯得相對滯后。為緩解種種壓力并解決這些問題,使城市的運行更加高效,我們要學習國外城市管理的經驗。
(一)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到城市中去,城市流動人口急劇增加,加上城市中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失業現象,殘疾人以及無生活來源的人員等大量社會弱勢群體,零散地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層,沒有固定收入,部分人員為了生計而從事非法職業,有些在馬路上流動擺攤,增加了社會治安的管理難度,給城市的環境衛生帶來危害。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國家必須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服務政策,完善基本的醫療和公共衛生、失業保險、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社會優撫、公共就業服務等社會保障體系,減少違法亂紀行為的時有發生。政府通過稅收調節收入分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二)完善城市管理體系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國的城市管理體系有部分重疊交叉,部門之間協調性需要提高,需要構建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機制,形成各司其職的“城市管理”格局。城管部門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是直接與群眾接觸的政府,在工作中能隨時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因此應加強城管部門的執法職能,適時增加城管部門的一些行政權,如審批,進而可以增強城管部門對城市環境秩序的綜合整治能力。對于初犯的無證經營攤販,給予警告而不是強制取締沒收工具,以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彰顯城市風采。為了提高城市運行效率,應多部門聯合進行綜合治理。
(三)提高公眾與社會組織的參與力度
隨著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增多,公眾與社會組織參與城市管理,能夠滿足城市公眾多元化訴求的需要。雖然政府是城市管理的主體,仍然有很多事情是政府不好管理的事情,因此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社區居民與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的力量,提升社會自我組織、自我管理的能力。根據我國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公眾參與應采用合作式參與方式,合作式參與是城市居民或非營利性社會組織與政府管理部門之間的合作參與。在參與過程中,由政府引導,居民或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為設施主體,政府給予物質支持來實現這種參與形式的運作,主要以項目的形式進行實施,進而解政府所難,滿居民所需。
(四)提升科技支撐水平
城市良好的環境秩序,需要高度發達的經濟、完善的制度體系、高素質的公民,以及高水平的信息化應用。加強信息化建設是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需要,物聯網技術能及時高效地收集信息、整合社會服務資源,為各類公共服務提供技術支持,對提升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創新社會管理模式,促進社會管理向和諧有序的方向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五)創新城市管理模式
現代化城市對城市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城市管理必須在舊的管理模式上實現轉變。首先,運用現代企業經營理念,建立數字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指揮協調系統、應急處理系統、公共服務系統、社會咨詢系統,逐步走向科學化的管理軌道。其次,轉變政府管理模式,重視城市政府的服務功能,建立現代“服務型”政府,強調政府的引導與協調作用,逐步實現城市管理的規范與和諧。另外,重視因果導向管理,從過去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式管理轉向提前預防問題的發生,以預防為主,避免問題尤其是重大城市管理問題的發生,達到治標又治本的長效管理模式。
三、小結
總之,城市管理是一長期性、系統性工程,新時期的城市管理正在發生一些重要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城市管理主體由單一的政府向多主體、多中心轉變,城市管理手段由平面社會向網絡社會轉變,我們應該用理性的思維看待城市管理,處理好政府與公眾、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政府各級部門之間的關系,各職能部門準確定位,努力營造和諧共治的城市管理格局。
作者:孫仕敏 劉玲玲 單位:北京城市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37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