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網絡社會學的關鍵議題
面對當今社會的深刻變遷,經典社會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階級、階層、收入、教育等,已無力恰當解釋實際生活中發生的新社會現象與社會問題,而變成了僵死的概念,其社會分析架構,面對當今社會多變與異質的特征,也喪失了充分掌握與解釋的能力[3]。例如,經典社會學中涂爾干對社會分工及韋伯對科層組織的研究,目的都在于探討當時社會結構中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個人的存在狀態。在今日社會生活形式逐漸步入全球化、多元化與個人化的趨勢下,經典社會學的這些理論分析架構,是否仍有掌握現實社會生活脈絡的解釋力,已經變成一個需要我們認真面對和重新思考的問題。
20世紀下半葉互聯網的崛起,是引發人類社會在經濟、政治和文化層面上結構轉型的重要變量。在網絡時代,“人類以往的社會結構提供給人們的安全感和生活的連續性都將不復存在,變化和不確定性是這一時代人類生活的主題。”[4]相對于經典社會學的解釋框架,互聯網可以說是一個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新概念。有不少學者認為,面對網絡這一新的社會生活場域,調整和改變社會學的理論視野與問題意識,已是當務之急。利奧塔(Jean-FrancoisLyotard)強調:“了解社會,今天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首先選擇向社會發問的方式。”[5]而網絡社會學對社會學可能具有的理論貢獻,正在于對網絡社會這一新的社會生活場域的追問,有助于建構新的向社會發問的方式。從這一意義來說,網絡社會學已不再僅僅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作為一種知識形態,網絡社會學的發問和研究方式,極有可能建構一幅新的社會圖景,一種新的社會學理論視野,從而將社會學帶入一個新的領域,并由此建構社會學研究的新范式。正如吉登斯所說:“社會理論的任務之一,就是對人的社會活動和具有能動作用的行動者的性質作出理論概括,這些都有助于經驗研究。”[6](P36)“社會理論的探求者們首先應該關注的,是重新構造有關人的存在與行為、社會再生產與社會轉型的概念。”在目前,網絡社會學研究的重點,也應該放在如何理解和解釋網絡社會行為及其與網絡社會結構的互構上。或者說,面對網絡空間所呈現的獨特社會特性,建構一個有深厚理論思考和實證研究作支撐的概念分析架構,以解釋網絡社會的社會行為和社會結構,是目前網絡社會學研究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也是網絡社會學研究所需要突破的重心所在。這一突破的社會學后果,可能會是一種新社會學研究范式的確立。依照這一思路,我們認為,以下議題是目前網絡社會學研究中應著重面對的關鍵議題。
1.網絡社會行為
互聯網的快速擴張,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行為空間,人們的社會行為,尤其是在網絡空間中的社會行為,正悄悄發生著一次革命性的變革。主要體現在:由于身體不在場,網民在網絡空間中的行為模式和行為邏輯,呈現出諸多不同于現實社會行為的特色。網絡場景中社會行為的這種轉變,迫切需要社會科學從理論上作出解釋。例如,網絡空間中的社會行為,呈現出一種跨越傳統社會邊界,以及個人化、多元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對于社會行為這種轉變的社會學意義,以工業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傳統社會學并不能提供分析所需的恰當概念和框架,需要建構基于經驗研究的新的理論視角。
2.網絡社會結構
隨著互聯網使用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網絡事件影響力的迅速提升,以身體不在場為基本特征的社會交往迅速擴展,甚至取代面對面的交往成為最活躍、影響最廣闊的社會交往方式;同時,傳遞經驗的地位也迅速提升,甚至成為引導在場經驗的主導經驗;社會認同力量的明確彰顯,導致社會權力結構的重大轉型;以趣緣為基礎的社會組織模式的興起,凸顯了社會組織的彈性、網絡化、去中心和扁平化特色。互聯網崛起引發的社會結構的上述轉型,需要社會學重新認識在場交往與不在場交往、實地經驗與傳遞經驗、實體權力與認同權力、實體組織與虛擬組織之間的相互關系[7]。
3.網絡社會的結構性風險與網絡社會問題
隨著互聯網迅速滲入人們的日常社會生活,社會網絡的關聯也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加重了社會結構的脆弱性,網絡社會是一個內在的包含著結構性風險的風險社會。互聯網的崛起,引發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例如網絡人際信任問題、網絡游戲中的暴力問題、網絡沉溺問題等。而且網絡空間中的社會問題,已經呈現出比現實社會復雜得多的風險特征,其引發的社會后果也比現實社會問題更為嚴重,這些議題,都迫切需要我們從學理層面做出深入的分析和梳理。
4.網絡生活世界與現實生活世界的交互影響
今天,網絡正在成為越來越多青少年越來越重要的社會生活空間,與此相應,以網絡空間為基礎的虛擬生活經驗與真實生活經驗的相互滲透、相互交織,也正在逐漸成為這一部分青少年的共同生活經驗,從而導致了社會界限的突破及虛實世界的交織。例如青少年在網絡世界的虛擬交往,不僅建構了新的虛擬社會關系網絡,而且與他們的現實社會關系網絡發生著日益明顯的交互影響,從而成為青少年情感支持和社會支持的重要基礎。網絡社會學也應該將這種虛實交織的社會生活,作為重要的研究議題。
5.網絡空間中的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力量的明確彰顯,是網絡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卡斯特強調,網絡社會的崛起,喚醒了人們的認同意識。在信息化、網絡化時代,全球化和社會認同兩股力量的交匯,構成了新社會浮現的基本張力,形塑著今日世界的基本面貌和明日世界的基本走向。“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生活,正在被全球化和認同的對立趨勢所塑造。”[7]有學者發現,網絡空間中的社會認同,正日益呈現出感性化[8]、碎片化[9]、極化[10]等新的特征。對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社會認同的這些新特征及其社會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無疑是網絡社會學研究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議題。
6.網絡社會學核心概念的概念結構及其測量
互聯網的崛起,形塑了一個全新社會空間,在這一新的社會空間中,社會結構、權力關系、社會行為、社會認同、社會組織等都被重新界定,因此,社會學在今天面臨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需要發展出新的概念,來描述、解釋、說明和預測21世紀的人類社會世界。網絡化需要我們重新定義社會學傳統中的主要概念和研究主題,甚至需要建構新概念、新理論和新敘述來解釋我們置身其中的新世界。對這些社會學的新概念,我們不僅迫切需要從理論上進行界定和梳理,而且迫切需要對其概念結構進行實證測量,建構有足夠信度和效度的概念測量工具。
7.網絡社會研究方法
對網絡社會的社會學解釋,不僅需要建構新的主題和新的概念工具,而且需要發展出新的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釋網絡社會的社會結構和社會行為。互聯網本身為發展出新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充分的機會與可能。“互聯網不只是一個研究的對象,而且是一個研究工具。它提供了一個機會接近各種不同的資料。”[11]網絡技術不僅使傳統的案例分析、文本分析、民族志方法得到了拓展,而且使Web數據挖掘、實時線上分析、動態網絡社群結構探測、復雜系統研究、數理模型和計算機仿真方法在社會科學中的運用成為可能。正如卡斯特所說,社會學理論、電腦化書寫和社會學想象力的結合,將使網絡社會的社會學研究空間,得到極大的拓展[12]。
作者:黃少華 單位:浙江大學 傳播研究所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32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