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企業國際競爭力演化機制的革新
企業治理制度是企業作為法人而采取的治理規則及安排,圍繞企業決策系統安排及內部權力關系制衡系統功能的有效發揮所制定的規則。作用體現在:一是培育和發展現代企業制度體系的制度基礎;二是建立企業現代化管理系統的關鍵因素;三是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績效。企業管理制度是企業在運營過程中的標準化安排,其作用體現在:一是降低企業內部的運營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有利于降低經營風險,減少決策失誤;三是降低企業內部“尋租”的風險;四是有利于引進人才、留住人才;五是能夠減少信息流程,形成企業內部快速反應機制,增強市場應變能力,保持競爭優勢。企業三大制度具備各自獨有的作用和功能,但它們不是獨立的發揮作用,而是相互協調補充,共同完成制度安排對企業競爭力提升的作用機制(見圖1)。
制度安排的靜態均衡只是一種短期狀態,在生產力發展推動下,社會政治經濟狀況更加復雜化,由于制度呈現出邊際效率遞減的基本規律,一旦維持制度存在的成本高于其帶來的收益時,制度變遷將成為經濟主體的必然選擇。[3](343-424)制度變遷的歷程:首先,在前期市場運營檢驗并有效反饋的基礎上,早期的制度安排得到企業認可、確立并有效傳承;其次,隨著經濟形勢的改變,理性的制度主體通過反饋機制發現傳統制度體系難以維持企業既有競爭優勢時,將對原來的制度進行創造性重建;最后,重建的制度體系經過市場的檢驗形成企業異質化的比較優勢,最終被制定者正式確立下來,通過長期磨合,得到利益相關者充分肯定并開始在今后運營中得以傳承,從而進入到新的循環變遷之中。制度的變遷體系與企業競爭力的演化體系之間并不是相互孤立的關系,兩者體現為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見圖2)。上圖表明,通過內外部動力系統的協同互補作用,制度的動態變遷貫穿于企業運營的始終,加上市場環境變化引起的動態競爭強度日益增強,更加激烈的市場對抗導致企業持續競爭優勢不斷削弱,為了保證在動態環境中的生存及成長,企業競爭力必然處于持續演化之中。
制度變遷和競爭力演化之間體現為路徑基本一致的特征:第一階段,企業的制度系統之所以能夠順利傳承,標志著明顯的競爭優勢使企業內部經營系統與外部市場環境之間處于相對穩定的均衡狀態,因此,作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內生性因素,這種制度安排優勢被企業納入運營慣例加以確立。第二階段,經過市場運營的檢驗并有效反饋,表明前期制度安排難以維持企業既有的市場優勢時,此時制度安排步入到推陳出新階段,同時,反饋機制表明由陳舊制度帶來的競爭優勢弱化導致前期的市場競爭力也難以繼續維持,理性的市場主體必然會選擇通過有效的制度創新來重組資源、調整經營戰略、進行全面管理和技術創新,這一階段的企業競爭優勢和競爭力處于搜尋和培育狀態。第三階段,當創新制度體系在市場競爭實踐中被證明比前期制度能產生更多經濟效益時,其制度優勢就得以充分展示,從而被確立下來,成為企業今后要素配置和運營管理工作的基本準則。最后,重新建構的制度體系和被確立的戰略資源及其配置方式,由于可以保障企業穩定地提高經營績效并有效地鞏固市場地位,同時使利益相關者的福利有所提高,從而受到內外部完全一致認同,最終被確定為新的組織經營慣例代替前期的制度及流程并實現合理傳承,企業制度體系又步入新的變遷歷程中,同時,企業競爭力也邁出了新的演化步伐。因此,制度變遷的動態過程是企業應對激烈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競爭力會持續增強,產量會不斷增加,而產品的價格也會不斷下降,無論是對企業自身而言,還是對全行業而言,或者對于整個社會都是一種帕累托改進。
壟斷石油企業制度變遷的基本歷程及其競爭力狀況
(一)我國壟斷石油企業制度變遷的基本歷程
新中國建立初期,為保證國家的能源安全,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于1955年通過決議成立石油工業部主管石油工業,但在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行政力量成為了石油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導致新中國成立初的30年左右石油資源的配置一直處于低效率狀態。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我國石油行業的制度變遷大致經歷了以下4個時期:1•1980—1988年,其特征體現為以市場化為中心的制度變遷,逐步形成面向市場的公司制度。在這個時期,石油行業在政府職能的轉變、管理體制的完善以及價格機制的健全等諸多方面都進行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以增產增收為目標的改革舉措。2•1989—1998年,其特征體現為以石油企業扭虧為盈的制度變遷,試圖通過頻繁的制度變遷來轉變國有石油企業持續虧損的不利局面。雖然受到行政權力的制約比較嚴重,但是,石油企業圍繞扭虧為盈的中心目標而不斷深化,促使政府對石油行業制度變遷的方向逐步明確。3•1999—2003年,其特點體現為以弱化政府權力、企業重組和主業改制上市為重點。此階段的體制變革中,行政壟斷程度較以前有較大程度的降低,石油企業內部進行了資產重組,三大石油公司相繼成功上市。[4]4•2004年至今,基本特征是與國際市場接軌為中心目標的制度變遷,這一時期,我國開始兌現WTO的承諾,逐漸將石油零售市場向國外企業開放,通過頒布《原油市場管理辦法》、《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等制度來逐步放開原油、成品油市場的批發經營權。
(二)我國壟斷石油企業經營現狀及競爭優勢分析
國有壟斷石油企業主要以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洋石油公司三家中央企業為代表,這三大石油公司形成了集原油開采、加工、銷售三個環節于一體的石油化工產業鏈,是我國石油產業的主導企業。經過多年建設,中央石油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參與全球油氣資源配置,有效滿足了我國經濟社會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國際競爭力也明顯增強。根據普氏能源資訊(Platts)2010年的綜合測評,全球最大的250家能源企業排名前10位的均為石油企業,其中,我國的三大石油公司分別位于第9名、第21名和第23名(見表1)。根據上述內容可以看出:我國國有石油企業在整體規模、總收入和利潤額等方面要落后于前5名的國際石油企業,實際上也體現出我國石油企業的規模競爭力弱于排名前5位的石油企業,但在投資回報率和年均收入增長率兩方面占有一定優勢。
1.資源競爭優勢。從總體來看,我國石油企業在油氣資源總體儲量方面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我國的三大石油公司與綜合排名位于世界前五位的石油企業比較,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體現出一定的資源優勢,在各大石油企業中,它的原油總儲量處于首位,而且原油儲采比也是首位,其油氣總儲量處在第二位;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資源優勢則相對一般,但與其開采能力相比,原油的儲采比也比較適中(見表2)。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石油企業將實體經營與資本經營相結合,與世界產油大國緊密合作,目前已構建起中亞—俄羅斯、中東—北非、南亞、南美等四大能源發展區,大大提升了資源競爭優勢。
2.社會資本優勢。經過多年快速、持續、穩定地發展,我國經濟總量不斷增長,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的社會資本規模也非常龐大,產業投資資金來源充足。隨著石油資本市場政策管制的放開,大量的社會資本將會為我國石油行業的持續發展注入新鮮血液。而且,三大國有石油企業的股票相繼進入香港和海外股市銷售,中石化同時進入國內證券市場,進一步加強了公司的投融資能力。表3數據表明我國國有石油企業在國際上的成長能力和競爭優勢已經得到投資者的看好和肯定,三大國有石油企業不斷開拓全球市場,正逐步發展為世界著名的跨國石油公司,同時也提升了與發達國家跨國能源公司競爭的實力。
3.產業布局優勢。在國際范圍內比較,石油在我國屬于一個新興的產業,雖然石油企業在我國創建的時間較短,但在多次的調整和重組過程中,我國石油產業基本上實現了上下游一體化的結構布局,三大國有石油企業已成為國內的原油和天然氣勘探開采、石油的生產、加工、銷售以及相關石化產業領域的支柱企業,我國石油企業開始躋身于世界同類企業的前列,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也逐步增強,引起了全球投資者的關注。
4.強大的內需優勢。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國內能源需求量持續攀升,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油品消費大國。國內工業化進程加快,對原油的需求更加迫切,重工業、軍事工業、航空航天業、輕工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大量的能源供應,我國持續推進的工業化進程已為國有石油企業帶來了強大的內需優勢。以上幾個方面構成了我國國有石油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發展空間和業績的競爭優勢,也是我國石油企業在多年發展歷程中不斷培育在某些領域與世界大型石油公司抗衡的重要因素,在參與國際競爭并爭得一定發展空間的同時,我們還應看到,我國石油企業由于發展的時間不長、技術領域不全面、體制機制不健全,在許多方面還處于競爭的弱勢或者劣勢。
中國石油企業國際競爭力演化面臨的問題
(一)行政壟斷導致企業經營管理體制不靈活
技術專門性、設備專有性以及規模經濟是石油產業的典型特征,從生產要素來看,石油產業還體現為集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和勞動密集為一體的產業特性,這些都顯示出其自然壟斷屬性。與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自然壟斷產業有很大的不同,我國的許多自然壟斷產業不是自由競爭的結果。[5]由于經濟利益關系,自然壟斷成了行政壟斷的緣由,而行政壟斷又為自然壟斷提供了制度保證,使其最終變成了法定壟斷,在該產業領域的非自然壟斷環節也形成了壟斷格局,壟斷就呈現出縱向一體化的發展態勢。我國石油產業中由于行政壟斷引起的宏觀經濟、微觀經濟以及運營成本上升等各方面效率損失的總和占GDP的比重較高,而且受到委托代理機制不健全,激勵約束機制不完善以及組織結構不合理等方面的影響,企業沒有高效的運營模式和明確的經營目標。
(二)價格機制不完善
我國原油和成品油價格不能有效反映我國石油產品的生產成本和國內的供求關系,主要是由價格規制引起的,目前我國原油市場和成品油市場的價格體系都體現出單向、被動跟蹤國際市場的情況,缺乏相對獨立的價格信號,不能有效反映國內的消費結構、消費習慣和市場供求關系。從客觀上分析,2009年開始實行的國內油價新機制標志著我國石油產品定價從傳統計劃模式向市場化調控的方向前進了一步,但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價格機制,成品油價格仍由政府進行一定范圍的管制所制定的過渡性措施。[6]此外,與國外大型石油企業相比,我國壟斷石油企業缺乏能夠平衡各種項目風險和投資回報的有效機制,尤其是對新項目的投資開發,抵御經濟風險的能力較弱,而且在勘探開采項目方面缺乏合理的風險資金支持體系。
(三)產業鏈結構不夠健全
雖然產業布局較全面,但與國外的先進企業相比,我國石油企業在產業鏈構建方面還需要完善。跨國石油公司在國際競爭過程中都全面重視上中下游產業鏈的協調發展,圍繞擴大企業規模和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目標,將產業鏈中協調的比例關系向國際市場滲透。基于整個產業鏈角度來分析,我國三大國有石油公司的整體競爭實力并不強,在產業鏈的上中下游資金投入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勘探開發領域,煉化和銷售領域則嚴重處于弱勢。[7](29-31)表4數據對比顯示,綜合排名世界前五位的大型石油企業的產業鏈結構體現了明顯的縱向一體化特征,我國石油企業的營銷能力弱于世界大型企業。我國國有石油企業較少對產業鏈上下游的結構進行調整,由于缺乏動態的產業鏈競爭優勢,導致我國石油企業在全球化競爭中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容易被國際金融機構或其他跨國企業集團所排斥。
(四)科技創新能力有待加強
隨著石油資源在我國工業化進程和國家安全方面戰略地位的持續提高,石油領域自主創新成果大大增強了國有石油企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從上游產業鏈來看,石油企業在資源勘探開采等技術領域實力明顯增強,已開發出一套成熟的陸相油氣地質理論,成為我國石油勘探開發主體技術的核心理論。[8]但是,我國石油企業在海上的開采技術和裝備水平,尤其是深海作業方面落后于國外的先進技術10年左右,特別是缺少先進裝備和相應的技術創新能力,已成為制約我國石油企業向海洋發展的技術瓶頸。而且在全球低碳意識的推動下,我國石油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正面臨著節能減排的壓力和生產清潔能源的挑戰。
結論及政策建議
制度安排與制度設計已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水平的重要內生變量,由于制度具有邊際效率遞減的特性,優秀企業在突破傳統制度的路徑依賴,并進行有效的制度創新,且對新制度體系進行選擇的過程中,企業的競爭力也經歷了持續演化的歷程。
(一)突破行政壟斷和自然壟斷相互交織的制度瓶頸
一方面,深化政府職能改革,提高行業主管部門行政效率,在產業內部構建相對獨立的規范化管理機構來提高規制效率,切實形成政府行政部門和各產業規制機構之間權責明確的關系。[9]另一方面,通過股權結構的調整和改善、健全企業內部權利制衡機制、提升董事會成員的決策和監督能力、制定穩定完備的公有產權政策、建立健全外部監管機制等多種有效途徑來改進主體產權制度和治理結構,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及技術創新能力。[10](155-157)
(二)構建合理的價格體制
形成科學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縮小成品油價格調整的周期和幅度,有效克服國內成品油價格滯后于國際油價變動的缺陷;在國內培育并遵循全球市場的交易規則,建立起既能體現市場供求關系,又能體現資源稀缺程度的現代能源市場價格形成體系;運用財政手段調節石油企業的漲價收入,以及對某些公益性行業和困難群體在油品消費中給予財政補貼。
(三)打造國際化、市場化的現代企業文化體系
突破在計劃體制文化影響下所形成的路徑依賴,培育和構建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企業文化。改革傳統體制,理順實際經營管理中的利益關系,打造企業家精神文化;發揮工會職能,完善企業員工文化,建設學習型企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適應全球化戰略,融合跨國經營文化,提高海外民眾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企業的接受程度。(本文作者:唐劍 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政治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32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