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小說的缺陷研究
唯利是圖,獲得利益的最大化是網絡小說數量劇增的動力
我們熟知的第一批網絡小說寫手,都是在業余時間進行寫作而在突然之間名動天下的,這樣的轉變于他們本人來說都是始料未及的。比如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紅極一時,甚至可以說是網絡小說歷史產生以來的最高峰:發行量迄今已逾50萬,一度名列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但是他卻被人譽為“大時代里的被動式偶像”。如今進行網絡寫作的目的已經和過去截然不同,“榕樹下”也因為堅持純文學夢想,在經濟的壓力下年年虧損,在現實壓力下“榕樹下”的生存與發展受到了嚴峻的考驗,2001年前后,陳村、寧財神、安妮寶貝等相繼離開了“榕樹下”。之后“榕樹下”網站的聲譽日漸低落,“榕樹下”原創網絡文學網站龍頭老大的位置被后起的“天涯社區”、“起點中文網”等網站所取代。這些后來居上者成功之道在于成功地引入了商業運行模式,讓每一個環節的參與者都能從中得到相應的利益和利潤。起點網站首先推行VIP閱讀制度,讀者只需要2分錢就可以閱讀到千字的內容,包月讀者每月15元,這一做法幾乎成為后來的行業標準,為各大收費閱讀網站所仿效。為進一步激發作者創作的積極性,培育閱讀市場,最初只是對剛剛新寫出來的章節VIP收費,舊作品繼續免費,新作品每章收費一毛錢,所獲得的收入全部給作者。這一方式的推行很多的網絡寫手在短時間內就能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這就更刺激了寫作的熱情。現在網絡閱讀的收費因等級的不同收費的標準不一,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網站的收入都是不菲的。由此可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網絡小說今天的鼎盛狀態其實是通過背后操盤手來推動來實現的,而這個操盤手就是商業利益,曾經的文學夢想、單純的自娛自樂已經成為過往云煙了,如今是一個為了寫而寫的年代,目標直指名和利。
娛樂和感官的刺激成為網絡小說追求的首要目標
文學是人學,所以自文學產生以來的漫漫歷程中,一直都肩負著思想的啟蒙陶冶及其道德勸誡的使命,無數的優秀之作也因此名揚千古,我們尊敬的稱呼這樣的作家為塑造人類靈魂的大師或者大家。可在網絡世界中我們看到的是嗚嗚泱泱的寫手,他們孜孜不倦、廢寢忘食地在電腦鍵盤上耕耘著,期待著的是作品在網絡上傳播之后的點擊率的飆升。其中能讓點擊率節節攀升的重要因素就是該小說是否能讓網上閱讀者們有感覺,即是否夠煽情,是否夠刺激,是否夠休閑。各大網絡小說網站的首頁都有一些熱門標簽,便于讀者搜尋自己喜歡的作品,而這些標簽赤裸裸地展示著的是對閱讀者感官層面的誘惑。比如,紅袖添香小說網就分為:巧取、總裁、豪門、高干、虐戀等,而在這些標簽之下的高居點擊率榜首的小說,讓人一看就知端倪,比如《豪門情人十八歲》、《七夜強寵》、《誘君為夫》、《暴君的寵妾》等,可謂不勝枚舉。肉欲、情人、一夜情、強暴、冷暴力、金錢、權利是構成這些小說的關鍵詞,讓人在閱讀的時候既過一把自欺欺人的愛情癮,又可以在挑逗性極強的文字引領下意淫成癮。正如邁克•費瑟斯通所說:“遵循享樂主義、追逐眼前的快感、培養自我表現的生活方式、發展自戀和自私的人格類型。”①網絡小說的這些作品模式正好契合商業消費社會下人人內心追逐金錢、放縱欲望的隱秘。
作品缺乏廣度和深度,內容單一,質量下滑
當下網絡小說寫手數量是最龐大的,小說的完本數量每天都在刷新,可是浩如煙海的小說中卻是難覓佳作,甚至是點擊排行榜上的優秀之作都缺乏廣度和深度,質量嚴重下滑。其實英雄不論出身,自古以來無數名垂青史的偉人都出自蓬門小戶,因此無論是網絡還是紙質寫作,只要是優秀的精神食糧都會被眼睛雪亮的大眾發掘出來,都有可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印記。自痞子蔡以來網絡捧紅了許多人,他們的優秀作品深入人心,比如“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的粉絲既有大學教授,也有幾歲的孩童,更有年過花甲的老太。最近看的一些網絡小說,通常都是看一半就有種看不下去的感覺,大有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遺憾。許多文學網站將讀者分為男生和女生兩大陣營,這兩大陣營中閱讀的小說主要類型是玄幻和言情,從情節上看可謂千篇一律,少有新意。比如玄幻小說通常是男主角開始渺小卑微,任人欺負,后來機緣巧合得到某某秘籍或某高人指點之后,一系列的奇遇接踵而至,最后名動天下抱得美人歸。動輒數百萬字的小說全本,雖不至于完全“不堪卒讀”,然而很難在閱讀的時候享受到文學的藝術性,甚至精神的愉悅感都少有。還有就是網絡小說在寫作的過程中作者與讀者的交流很頻繁,這可以說是商品社會中顧客就是上帝的原則奉為圭臬了,然而一味迎合大眾是在以犧牲作品深度和廣度為代價的,因為在市場流通中的商品都有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喜新厭舊,追逐時髦,吸引眼球,是用完即扔的,于是網絡寫手不能不在媚俗、懸疑、驚悚、刺激、逗樂、好看上下大力氣。“如果給我一個權力的話,我就要把網絡消滅”②麥家曾經憤憤地發出了這樣極端的感言。當然我們不會輕言滅掉網絡,但網絡小說的質量下滑確實令人擔憂。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作為文學的網絡小說還是應該自覺的與市場運作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文學是要引導時尚、涵容潮流,而不是被時尚吞沒、被潮流裹挾。
缺少個性,少有特色
我們知道優秀的作家作品都是有相對穩定的風格的,這成為了讀者辨認和欣賞的一個徽記,同時優秀的作家在作品風格成型的情況下依然力圖創新避免重復,包括重復故事和重復人物。因為重復是創作上遇到的最大尷尬和無奈,是江郎才盡的困境。學者和評論家們總在討論當下的文學創作缺少什么,為什么在饕餮盛宴中卻少有真正的心靈雞湯呢?!比如2011年火爆的網絡穿越小說三大經典:《夢回大清》、《步步驚心》、《瑤華》,雖說都是在2011年之前就完本在網上流傳了,可在這一年通過影視的改編直接進入公眾的視野,引起了一股穿越熱潮,“穿越”成為路人皆知的熱門話題,2011年因此被稱為“穿越年”。人們都愛錦上添花,一時間網絡小說的創作亦進入穿越白熱化時期,雷同的人物形象、雷同的情節設置,其實我們是不需要記住作品題名也不需要記住作者名的,只需要記住他們都是穿越小說就可以了。這也許是時代使然,現在是大眾傳媒和大眾消費文化勃興的時代,作品的定義在發生位移,所以迫使小說進入一個批量制作時代。一個作家或者一個寫手如果在市場上沒有一定數量的產品頻頻問世,就可能很快被遺忘,于是焦慮感壓迫著他們,敦促著他們,不少人只有拼命地寫。若十年磨一劍是佳話,那么在當下它已經沒有現實意義了。從瓊瑤、亦舒這樣的言情小說家到金庸、古龍這樣的武俠小說家,都有他們可供讀者辨認的文體格調,可是對于當下的網絡小說我們只能從海量的類型小說中來總結其創作的模式和套路,似流水線作業一樣它們沒有特色、個性可言。
結語
早在網絡文學走過第十個年頭的時候(2010年),由中國文聯、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北京網絡媒體協會攜手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了“首屆網絡小說創作大賽”,從4萬余部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的有19部佳作,獲獎作品涉及軍事、歷史、情感、傳奇、童話等多個題材。大賽的終評評委普遍認為,參賽作品題材廣泛,想象力、創作力非凡,在文學性、思想性、藝術性方面都有較高水平,為網絡文學的發展引領了方向。所以,網絡文學已經從中國文學的邊緣逐步走向舞臺的中心,成為當代文學寫作和閱讀的重心,網絡小說又是網絡文學的主要體裁,代表著網絡文學的水準,寄予了無數網民和文學愛好者的期望。網絡小說的現狀可謂瑕瑜互見,雖是瑕不掩瑜,卻依然令人擔憂,造成這樣的現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網絡寫手的素質和精神追求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源頭。十九世紀中期的法國巴黎,一位來自外省的青年人正背負著做生意欠下的十多萬金法郎的債務,靠一杯接一杯的苦咖啡晝夜不歇地寫作,他需要錢!可是這樣赤裸裸的為金錢而筆耕不輟的世俗之徒卻留給了世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人間喜劇》,成為法國文學史上的巨擘。魯迅先生曾經用投槍、匕首毫不留情地批判黑幕小說、鴛鴦蝴蝶派小說,呼吁知識分子應該引領人們直面慘淡的人生。往者已矣,來者尤可追!網絡小說的主要閱讀群體是生活經驗相對缺乏的年輕人,如果沉浸于小說描繪的虛無世界中,只會讓年輕人們接受錯誤的觀點、錯誤的選擇人生道路,釀成人生中不可逆轉的遺憾甚至于悲劇。既然互聯網為廣大文學愛好者提供了一個文學作品傳播、共享的便捷平臺,實現了廣大文學愛好者自由創作和發表的文學理想,激發了民間文學創作力的蓬勃釋放,那么我們也必然要有一個底線,即:低門檻、高要求、高格調!比如被譽為國內網絡原創女性情感小說領軍人物的匪我思存,做客新浪湖北?微生活系列訪談,談到其作品對現代女性的影響她說“:我最希望表達的其實是勇敢和堅強。因為我的讀者以女性為主,而且很多都是特別年輕的女孩子,有的還是學生。我希望她們能夠從小說里得知,越勇敢,越幸福。”③敢說、敢想、敢做,同時更要有精神的操守,這是網絡小說作者們應該一以貫之的可貴的草根精神!(本文作者:陳忠坤 單位:西昌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32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