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企業低碳生產意愿提升對策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關于低碳經濟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ErnstWorrell、LynnPrice、NathanMartin在對美國鋼鐵行業1958年與1994年碳排放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和鑒定每個生產流程的技術,證實了企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對減少碳排放具有明顯的促進效果。[3]CarlosMontalvo通過調查發現,企業節能減排意愿的提高,主要是能從清潔生產中獲得經濟利益和競爭優勢。[4]SpyrosArvanitis研究了瑞士2324個企業節能技術使用的數據,證實來自社會的壓力影響著企業節能減排生產的意愿。[5]StephenJ.、DeCanio研究發現,政府的管制作用對企業的低碳生產意愿具有明顯影響。[6]LukenR.、VanrompaeyF.、KatarinaZigova通過對8個發展中國家的98家工廠的調查研究,論證了政府因素對企業采用環境無害技術(EST)的影響。[7]HenriL.F.Gro-ot、ErikT.Verhoef、PeterNijkamp在對荷蘭企業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建立離散選擇模型證實了企業規模對企業節能生產具有顯著影響。[8]BrustD.,ListonHeyesC.通過研究阿根廷536家企業的數據,論證了管理者素質及其思維模式對企業綠色生產有一定的影響力。[9]我國學者楊長寧、周長輝采用中國287家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問卷調查數據對模型進行檢驗,認為管理層的環境導向、學習能力和傳統經驗對企業的節能減排行為具有顯著影響。[10]但智鋼、段寧、于秀玲等構建了清潔生產驅動力模型,論證了經濟發展水平、污染壓力和外部條件對清潔生產的影響,并提出要加強和激發企業內部條件的促進作用。[11]高良謀、譚姝則從企業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相融合的角度,論證了建立政府主導下的企業節能減排機制,認為發揮政府的主導型作用對提高企業低碳生產意愿具有重要意義。[12]縱觀以往學者的研究成果,普遍認為企業規模、現有的生產技術、管理者素質、政府的激勵作用、社會壓力等因素對企業低碳生產意愿產生影響,并且與其低碳生產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通過對無錫市35家工業企業進行調查研究,試圖從企業、政府、市場等多個角度全面探究企業低碳生產意愿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由于工業企業是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主體,因此本次企業低碳生產意愿影響因素調查對象為工業企業。無錫市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城市,2010年工業增加值達到2986.8億元,僅次于上海、蘇州、深圳、天津和北京,在全國所有城市中居第6位。本文選擇無錫市35家機械制造業企業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時間為2011年11月-2011年12月。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46份,回收率為89.2%,其中有效問卷391份,有效率為87.7%。
(二)調查內容
首先,在文獻研究和專家訪談的基礎上,確定了初步的調查問卷。接著,對5家企業進行預調研,再對問卷進行修改完善。問卷內容主要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企業自身特征信息:主要包括公司注冊登記類型、公司規模、進入行業時間、最高管理者所處年齡段及接受教育程度;第二部分則是考察各個因素對企業低碳生產意愿影響的重要程度,一共選擇了19個指標,這一部分指標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法,每個指標的評價情況分為5個層次:以重要程度為劃分標準,分為“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比較重要”、“很重要”,分別賦值1分、2分、3分、4分、5分。
企業低碳生產意愿影響因素分析
(一)樣本特征描述性統計
在回收的391份問卷中,從企業性質看,參與調查的企業主要為民營企業和股份制企業,分別占37.1%和22.9%;從企業規模看,公司規模在100-500人所占比例最大,占34.3%,其次為500-1000人,占20.0%;從進入行業時間看,主要在6-10年,占40.0%,其次為3-5年,占20.0%。公司最高管理者年齡主要在40-44歲,占45.7%,其次為45-49歲,占22.9%;最高管理者接受教育程度絕大部分為本科及本科以上,各占45.7%,合計占91.4%。
(二)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取公共因子,簡化變量,以便用較少的指標來表示大部分的信息,具體的計算過程通過SPSS15.0統計軟件完成。1.KMO和Bartlett’s球形檢驗。經過運算,上述19個指標的KMO值為0.707,通常認為大于0.7,則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較強,適合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檢驗伴隨概率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故拒絕Bartlett’s球形檢驗的零假設,兩個檢驗結果都說明樣本是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的。對391份問卷總體信度檢驗,得到Crou-bach’sα為0.803,表明問卷整體可信度較高。2.計算特征值與貢獻率,提取主因子。接著計算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和貢獻率,基于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提取了7個主因子來衡量企業低碳生產意愿影響因素(表1)。這7項主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6.667%,能充分反映原始數據的大部分信息。然后,再計算出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表2)。
(三)因子變量的命名解釋
按照各因子所包含的變量的共性進行命名:第一個因子在企業進入該行業時間、企業現有生產技術、企業引進節能環保技術的途徑和成本、企業文化、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經濟效益等方面的載荷都較高,反映了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累積的技術、文化等整體資源,故可命名為“企業發展水平”,它是企業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水平,對企業進行低碳生產意愿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第二個因子包括當前行業發展的趨勢、消費者對低碳產品的需求,它是從市場需求方面影響企業低碳生產意愿,如果市場對低碳產品的需求偏好發生變化,就會導致企業的低碳生產意愿有所改變,由此將這個因子命名為“市場需求”。第三個因子在政府對低碳生產的強制性政策安排以及政策獎勵兩方面有較高的載荷,反映了政府政策對企業低碳生產意愿的影響,故命名為“政府政策”。第四個因子主要由管理層對低碳生產的認識程度、企業所有制類型、企業R&D投入組成,可將其歸納為“管理層的支持度”,管理層對低碳生產的支持不僅體現在認識程度上,而且應該轉化為資金的投入以及開展有關低碳生產活動。第五個因子在企業的銷售規模和營銷手段兩個指標上的載荷較高,而營銷手段的選擇對企業銷售規模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將這個因子命名為“企業營銷策略”。第六個因子主要從高層管理者接受教育程度及其年齡等自身素質方面反映了其在企業低碳生產決策制定過程中的影響,故可命名為“高層管理者素質”。第七個因子在政府監管力度和懲罰的實施程度、社會輿論的壓力兩個指標上載荷較高,都是從企業外部實施的壓力方面體現對低碳生產意愿的影響,故命名為“監管輿論壓力”。
(四)企業低碳生產意愿影響因素模型
由于因子變量的方差貢獻率反映因子的重要程度,由表3可以看出,對于企業低碳生產意愿影響因素的重要程度由強到弱依次為:“企業發展水平”(23.612%)、“市場需求”(11.059%)、“政府政策”(8.029%)、“管理層的支持度”(7.253%)、“企業營銷策略”(6.035%)、“最高管理者素質”(5.404%)、“監管輿論壓力”(5.275%)。結合問卷和訪談內容,發現目前我國工業企業對低碳生產的理念有了一定的認知,但是總體積極性有待提高,并且企業對于低碳發展的認識也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多數企業僅從節約成本的角度看待低碳生產??傮w看來,企業低碳生產意愿能否提高關鍵在于企業自身的發展水平和綜合能力,同時也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導和社會輿論壓力的推動,市場需求對企業低碳生產具有重要的刺激作用,而最高管理者素質、管理層的支持度、企業的營銷策略則在很大程度上支撐著企業的發展水平,對企業低碳生產意愿產生重要作用(圖1)。
提高企業低碳生產意愿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低碳生產的宣傳
要重視低碳經濟的宣傳教育,讓企業深刻、全面地了解低碳生產,加強企業低碳文化建設,強化其低碳生產意愿。低碳生產不僅是企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而且關系到企業自身的長遠利益和生存發展。在整個產業結構轉型的大環境下,企業必須要認清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從可持續發展和未來市場競爭力的高度看待低碳生產,如果不能把握住低碳生產發展的契機,那么在未來全球競爭中必定會處于劣勢,很容易被市場所淘汰。
(二)加大研發投入,推進技術創新
目前,我國企業在低碳技術方面普遍缺乏創新的積極性,主要靠從發達國家引進技術,對外依賴性很強。要走低碳生產之路,必須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加快自主技術研發。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在政策上給予優惠,在資金上給予支持,積極引導企業加大有關低碳生產技術的研發投入,加快技術升級和設備更新,不斷開發新型低碳產品。[13]
(三)建立規范的法律政策體系
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盡快制定《可持續發展法》、《低碳經濟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引導和限制企業的相關行為,從而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法律保護依據。同時,出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引導、鼓勵和支持企業進行低碳生產,為低碳生產提供投資綠色通道,構建信息平臺,拓寬技術引入渠道,規范低碳交易市場。各級政府要嚴格指導、督促企業完成節能減排目標,將其落到實處,對相關負責人進行考核,制定相關獎罰措施。對于積極開展低碳生產的企業,應該給予各方面的政策扶持和獎勵措施。[14]
(四)加強監督管理
來自外部的壓力,比如政府的懲罰性措施、社會輿論的壓力對企業開展低碳生產具有重要作用。對于違反相關法律條例的企業,應加大執法力度,嚴格懲處,維護法律的權威性。各類新聞媒體也應該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及時將違規企業曝光,通過輿論譴責來共同督促企業走低碳生產道路,提升其低碳生產意愿。
(五)增強消費者低碳消費意識
低碳發展不僅僅是企業的責任,消費者也應該積極參與其中。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費需求也在日漸發生改變。企業的生產行為主要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因此,應該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消費者對低碳產品的關注,逐漸改變消費習慣,更多地使用低碳產品,以此來促進企業進行低碳生產。(本文作者:謝守紅、張漫、薛紅芳 單位:江南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2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