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辨證醫治研究
本文作者:卞廣忠
1概述
1.1西醫對糖尿病腎病蛋白尿的認識: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是確診糖尿病腎病的必需指征。蛋白尿的發生機制是由于腎小球濾膜的通透性增大,致使血漿蛋白,特別是白蛋白大量漏出,超過近端腎小管對蛋白的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
1.2中醫對糖尿病腎病蛋白尿的認識:“蛋白尿”這個西醫術語在中醫理論中并沒有相關名稱與之對應,而“蛋白質”則屬中醫理論所說的“精微”、“陰精”、“精氣”的組成部分,蛋白尿的大量出現常伴有腎臟疾病的其他表現,如水腫、高血壓、腎區痛等,所以,亦可屬于中醫“水腫”,“眩暈”“,腰痛”等病癥的范疇。蛋白尿造成精微的喪失是因邪氣侵襲、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其中,脾腎失調是蛋白尿產生的根本機制;而風邪、濕熱(毒)邪、瘀血等因素在蛋白尿的發生及病情加重的過程中則有重要影響。
2辨證論治
2.1腎元虧虛癥見:尿中泡沫增多,面浮肢腫,腰膝酸痛,小便清長或短少,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治法:培補腎元。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常用藥物有附片、桂枝、生地、山茱萸、茯苓、山藥、牡丹皮、澤瀉、黃芪、蒼術、懷牛膝等。若伴五更泄瀉或下利清谷,日行數次,加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等;腎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若腎精不足,肝失濡養,可導致肝陽上亢,可見頭暈頭痛,可加天麻、鉤藤、石決明等以平肝潛陽;若水腫較甚,血糖增高,且陰虛傾向加重則溫燥利水藥應中病即止,以免傷精耗液,主張用六味地黃丸加黃芪、蒼術、黃精、石斛、玉竹、天花粉、沙參等,以補腎潤肺養胃,控制血糖、尿糖,改善腎小球濾過功能。
2.2脾腎兩虛,氣血不足:癥見尿中有泡沫,口渴形瘦,精神倦怠,肢軟乏力,眼瞼微浮,畏寒肢冷,面色不華,心悸失眠,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治法:補脾益腎、益氣養血。方藥:益氣固本湯加減,常用藥物有黃芪、蒼術、生地、熟地、山藥、茯苓、生牡蠣、五倍子、何首烏、黃精、麥冬、葛根等。若脾虛失運,大便溏薄,完谷不化,一日數行,按上方去麥冬、熟地加藿香、白術、廣木香、雞內金等,待腹瀉好轉后,合理調配優質蛋白糖尿病飲食。若血糖正常,但貧血癥狀明顯者,可選用歸脾湯加仙茅、仙靈脾等脾腎雙補,以增強造血功能。
2.3腎氣虧虛,濕熱內蘊癥見:尿中有泡沫,小便頻數,淋漓澀痛,腰痛綿綿,舌質暗紅,苔薄黃膩,脈細或數。治法:補腎清熱利尿。方藥:知柏地黃湯加味,常用藥物有黃柏、知母、山藥、生地、山茱萸、澤瀉、茯苓、丹皮、茅根、懷牛膝、杜仲等。男子尿道刺痛,會陰不適者,加通草、忍冬藤、炒山梔等。女子外陰瘙癢,少腹墜脹,帶下赤白者,用龍膽瀉肝湯配合外熏洗劑,藥用麻黃、苦參、蛇床子、枯礬、黃連。糖尿病腎病常合并泌尿生殖系感染,應予以重視,謹防上行感染對腎臟損害。
2.4瘀血阻滯:癥見尿中有泡沫,伴有面色晦暗,皮膚瘀斑,肌膚甲錯,腰痛固定不移,痛如針刺,夜間加重,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治法:活血化瘀。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常用藥物有當歸、桃仁、紅花、丹參、益母草、澤蘭、蒲黃、牛膝、大小薊、茜草、赤芍等。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內停,阻滯氣機,水液運行不暢,溢于肌膚而形成水腫,故治療上應配以利水消腫,行氣活血,如陳皮、大腹皮、砂仁、冬瓜皮、澤瀉等,正所謂“氣行則血行,氣行則水行”。
3小結糖尿病腎病蛋白尿的出現總屬本虛標實,但不同的病理階段,不同的患者其本虛標實各有偏重。由于糖尿病腎病患者臟腑虛弱,應以扶正為主,根據辨證分型,分別以健脾、益腎或二者兼顧。在正虛與濕熱瘀血并存時,予以扶正祛邪,切忌祛除濕熱瘀血時不可過用苦寒滋膩之品,使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當糖尿病腎病蛋白尿合并嚴重高血壓、水腫、高脂血癥、感染、低蛋白血癥等情況時,應予以降壓、利尿、調脂、控制感染等對癥治療。
4養生蛋白尿纏綿反復,故在用藥的基礎上注意養生。
4.1合理控制飲食:糖尿病性腎病的早期治療以飲食治療為主。對于輕癥患者,僅用飲食療法,病情就可有不同程度改善。限制蛋白質的攝入,低蛋白飲食,有助于延緩腎臟疾病的進展。一般認為,應少用或不用植物蛋白,以免加重腎臟負擔。
4.2適當的運動:糖尿病性腎病患者根據其自身情況安排適當活動,ADA推薦至少應隔日運動1次,其運動的強度可以心率作為指標,控制在該年齡所達到的最高心率的60~80%。運動前后及時監控血糖,運動中隨身攜帶食品避免低血糖發生。或者每周散步3~4次,每次散步時間30分。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2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