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計算機英語的實踐環節
一、高職計算機英語實訓課程現狀分析
高職教育是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的體系[1];其重要模式之一就是實踐性教學,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應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目前,專業技能實訓課的開設已逐步趨于完善,各校公共英語實訓體系也相繼構建,對專業英語如計算機英語實訓涉及甚少,有的干脆沒有。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實訓目標不明確,缺乏“高職”特色
在高職院校,雖然已經清楚地意識到英語實訓教學對提高英語應用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但是由于教師不太了解IT行業對計算機相關專業人才職業能力的要求,實訓教學比較盲目,沒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
2.師資力量匱乏“,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
對于計算機英語的教師,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對專業知識的要求,要求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能及時掌握計算機領域各種新技術、新知識;二是對英語水平的要求,要求英語知識要達到一定水平,特別強調英語閱讀能力及聽說能力,能基本上進行雙語教學。基于這兩個要求,滿足條件的老師不多,導致無法展開有效的實訓教學。
3.相配套的實訓教材開發滯后,缺乏系統性、科學性
目前計算機英語的實訓教材仍停留在單項技能訓練,如:英文電腦配置單的擬定訓練,某個具體的全英文軟件的應用操作等,這種實訓教學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單項技能,但局限性很大。目前IT企業需要的是具有較高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由于各實訓項目開發的隨意性很強,相互之間沒有聯系,整個實訓教學缺乏系統性、完整性,導致學生難以將所學的各項技能聯系起來、融會貫通,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弱,不能滿足企業需要,容易陷入就業難的困境。
4.未建立穩定的校內、外實訓基地
一些高職院校建立起來的英語實訓基地由于資金不足或組建時間過短出現條件簡陋、儀器設備陳舊老化、設施不齊全等情況,影響了教學質量,降低了教學效果;而校外與企業及其他兄弟院校共享建設的實訓基地仍處于起步階段。
二、計算機相關專業人才英語應用能力需求分析
計算機人才就業的困難已是大多數高校不爭的事實,究其實質發現,主要因為市場所需計算機相關專業崗位對英語應用能力要求與學生培養目標不符,據麥肯錫研究報告[3],我國少于10%的計算機相關專業畢業生能夠勝任在國際工作環境下的英語交流。
隨著計算機專業技術的發展,市場越來越成熟,用人單位對其計算機不同層次人才及其所具備的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用人單位對計算機人才英語能力與素質的要求看,主要包括:從應用層面來說,能熟練閱讀用英文撰寫的計算機技術文獻、資料、書籍,這是因為大多數計算機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是以英文公布于世的。這對于快速、準確地獲取最新計算機技術、動態信息來說非常重要。從鍵盤名,窗口菜單、互聯網上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網頁、各種操作系統的命令到未漢化的計算機應用軟件、計算機教科書、參考書、說明書,都或多或少要使用英語,有時,還需要直接與客戶用英語交流。從開發層面來說,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本身也依賴于英語,軟件開發中的技術文檔和資料也大都也來自英文。
三、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計算機英語實訓環節設計
(一)基礎英語語言能力模塊:筆者將基礎英語定義為日常英語,它是各種行業英語的基礎,在高職計算機英語實訓環節的設計中仍然需要占少部分比例。
(二)商務英語語言能力模塊:筆者將此處的商務英語定義為基于所有職業的泛商務英語,不同于專業性的商務英語,它是開展一切工作活動的語言基礎,是各行各業從業人員必備的語言能力。
(三)行業英語語言能力模塊行業英語基于IT行業典型工作過程,該模塊是一種以項目設計為主要形式,以校內模擬實訓機房和校外合作企業實訓基地為實驗室的實訓模式。
其強調在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基礎上,堅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實訓內容可以從IT從業人員的本位出發,分為面試、同事關系、預約客戶、餐宴用語、技術會議等項目環節,用英語呈現整個工作過程,來完成項目任務,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提高實際交際能力和職業適用能力。實訓環節的設置在高職計算機英語人才培養目標的成功實現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實現形式上要三維化[4],積極利用網絡,開發立體化教材,包括光盤、電子教案、教學平臺、教學網站等,借此突破實訓的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為師生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和條件。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24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