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強國農業教育創建前景
1高等教育強國的內涵與特征
對于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內涵,蔡克勇先生界定為“一個國家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會服務,能夠基本獨立自主地解決本國在經濟、社會及科學技術發展中所出現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2]。其主要有以下5個特征:①高等教育強國必須是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很高的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②高等教育強國必須有很高的辦學質量,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高水平大學作為國家教育體系的骨干支撐,能影響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③高等教育強國的高等教育必然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很高的貢獻率,能夠成為該國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的創新源、成果庫、智慧庫和人才庫;④高等教育強國的高等教育必然有很強的國際吸引力,能夠為人類進步、世界文明和全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⑤高等教育強國必然有一個強有力的教育保障體系,形成了教育投入多元化和辦學層次與結構的多元化,尤其是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在6%以上[3]。
2高等農業教育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要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布局,形成多樣化、多層次、多類型、開放的高等教育體系[1]。高等農業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人才、科技領域的“頂梁柱”,更是實現人力資源強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的必要保證。因此,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不容忽視的關鍵內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面小康”。切實解決“三農”問題離不開高等農業教育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撐。高等農業教育有明確的行業針對性和得天獨厚的特色與優勢,能夠統籌教育和農業產業(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有效地培養出有文化、有技術、會經營的高級專門人才和新型農民,開發轉化率高的農業先進技術,從而發揮高等教育強國在人力資源強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中的巨大作用。
3目前我國高等農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3.1總體發展規模不大
據有關統計,截至2005年4月,全國共有普通高校1794所,其中涉農(林)高校252所,占14.41%,獨立設置的農林本科院校38所,占2.12%;英國有15所大學設有與農業和食品相關的學系,有81所農學院,每縣都有農學院;日本的4年制本科大學有604所,設有農學部的大學有56所(內含農學類學部60個);美國每個州至少有1所設置在綜合大學內的農學院,全國與農業有關的大學和學院1188余所,其中與贈地法有關的大學或學院105所,1916年贈地學院招收的學生數量占全國高等學校學生總數的1/3[4-5](表1)。說明中國高等農業教育規模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3.2整體結構布局不優化
對于中國整個高等教育系統而言,高等農業教育目前所處的戰略地位優勢不明顯,與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需求不相匹配,一方面表現在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速度相對遲緩、尤其是農林相關學科專業的發展緩慢;另一方面表現在中國社會發展尤其是“三農”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了人才和科技方面的強烈要求。對于高等農業教育內部而言,其整體結構布局和內部布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①中國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東西部教育發展不均衡、部分地區的發展明顯滯后;②高等農業教育的不同院校間發展不均衡、不同學科專業發展不均衡等。
3.3綜合發展水平不高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高等農業教育也相應得到了空前發展,高等院校招生規模得到了逐步擴大,而生源質量一直偏低,處于高等院校招生中的劣勢地位。同時,我國長期城鄉二元結構,致使大量人才從農村涌向城市,從農業轉向其他行業,農村和農業人才匱乏,由此出現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利用率不高的問題。2004年我國科學技術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為48%,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70%~80%[6]的水平。
3.4資金投入不夠
在師資隊伍方面,由于農業院校的專業面向相對較窄,且農業研究相對薄弱,導致高等農業教育師資從數量到質量都存在不足問題;在財政投入方面,2006年教育部直屬的4所農業高校教育經費總撥款為11707.42萬元,不足一個重點理工科大學的教育經費撥款,4所農業院校平均教育經費為一個理工科大學平均教育經費的30%。而眾多地方農業院校,由于是地方政府撥款,所能取得的撥款經費則更少[5];在硬件條件方面,因農業院校的資金投入不足,其教學科研設施和儀器設備等硬件條件明顯不足。
4高等農業教育發展的策略
4.1提高思想認識,統籌高等農業教育的協調發展高等農業教育要面向“三農”發展的需要,以質量提高為主旨,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實現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結構上,要優化類型、層次和布局結構。國家要重點建設好幾所世界一流的重點農業大學,省(市、自治區)要重點支持一批地方農業院校;穩步發展本科生教育,逐步加大研究生教育,按需適度增加社會需求較大專業的招生量,積極發展多層次、多形式的高等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在確保普通學歷教育基礎上,發展函授、自考、繼續教育、干部培訓、實用技術培訓等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滿足農村社會對不同層次、不同規格人才的需求;協調好高等農業教育地域的平衡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一些農業高校開展實質性幫扶工作,增加高等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布點。在規模上,高等農業教育要堅持立足“三農”,不斷拓寬辦學思路,實現科學發展。在質量上,明確人才培養規格要求,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人才觀、質量觀。在效益上,農業高校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走內涵發展的道路,深化內部改革,理順校內關系,提高辦學效益[7]。
4.2創新發展模式,滿足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需求[8]
為了能適應高等教育強國的建設,將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模式概括為“教育發展三要素、服務方式多途徑”,簡記為“3+X模式”。將政府、學校、社會作為高等農業教育發展的3個核心要素,將“學校+企業”、“學校+政府”、“學校+企業+政府”、“國外學校+國內學校”等多元合作辦學方式作為必要補充。
4.2.1科學協調發展要素。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職能,政府、學校與社會都應該努力辦好教育,以教學為中心,為人才培養服務;以科研為主體,為產業經濟發展服務,并將為產業和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作為根本任務。必須做到以下幾點:①學校的辦學地位需穩中有升。加強學科建設、保持專業特色,加強科學研究、倡導社會服務,提高管理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提升辦學層次、鞏固辦學地位。②政府的角色需改變。在舉辦權方面,政府不再是唯一的舉辦者;在辦學權方面,政府應把權力交給學校,讓學校有在法律法規允許的條件下進行自治的權力;在管理權方面,政府可以依靠法規和制度進行管理,盡量減少行政干預。③積極吸納社會有益力量進行有效辦學。④建立學校、政府和社會的合作伙伴關系。學校要主動接受政府主管部門的監督和管理,接受社會的支持和贊助;政府要在發揮對學校的監督管理職能的同時,積極促進社會有益力量參與辦學;社會力量更要主動參與到促進學校辦學的行列中。
4.2.2積極拓展服務途徑。目前,農村所需的高級人才培養及科研社會服務主要是通過國辦高等農業院校進行的,途徑相對單一,開放式的、終身化的教育和服務類型相對較少。可以采用以下途徑進行鞏固與發展:①鞏固高等農業院校的主體地位,建立開放教育及服務學院。目前,高等農業院校局限在以培養高考入學學生為主的方式尚不能滿足農村人口比重大的現狀。因此,建立開放教育學院,實行開放式辦學,在培養好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學生的同時,也面向不參加高考進行學習的學生(學員)。②發揮社會辦學優勢,建立社區學院。社區學院的建立,更能方便農村基層人員從事學習和接受教育培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政府教育資金不足的問題。③由政府積極引導,建立基層基地和教育轉換中心等教育科研服務機構。在農村基層,有成教學校、職業技術學校、教育培訓中心等豐富的教育資源,但其師資隊伍、教學基本設施等與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要求仍有差距。通過政府積極引導,加強高等農業院校與基層基地間的聯系,并吸納社會辦學力量補充資金,在企業建立若干實習及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形成師資隊伍優、教學設備強、實踐基地好的新格局。
4.2.3合理采用發展模式。為適應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需要,高等農業教育應該在發揮高等農業院校優勢的同時,依靠政府積極引導扶持,吸收社會辦學力量,走產學研戰略合作的道路,創有效的發展模式,主要包括3種模式:“訂單”模式、“學校+基地”模式、“政府+學校+社會”模式。
4.2.4完善健全保障機制。要完善并健全農業高等教育的保障機制,必須做到以下幾點:①成立專門的協調組織機構。高等農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有專門的機構進行協調。應成立由各級政府主管的專門部門即高等農業教育綜合服務辦公室,負責對產業和社會經濟發展建設中的高級人才教育培訓工作以及技術推廣工作進行研究、協調、部署和督導等。②建立有關的規章制度。為了保障高等農業教育能有效地服務于人力資源強國建設,應該建立有關的規章制度,對政府、學校和社會在該工作中能發揮好各自的作用提供制度約束。③采取對高等農業教育的優惠政策。在國家的教育政策中,要對高等農業教育實行政策傾斜,在經費投入、人才引進、事務管理等方面要給予大力支持,尤其是國家要鼓勵社會力量在高等農業教育事業中的投入,允許高等農業院校吸收有效的社會力量開辦民辦學校等。
5結語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重視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問題事關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全局。因此,積極針對目前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的現狀,認真總結和分析存在的實際問題,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以改進,實現高等農業教育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進而實現高等教育強國的宏偉建設目標。
本文html鏈接: http://m.jsdzr.cn/qkh/22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