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外國文學論文
一、模因論
顧名思義,模因論首先是一種理論,這種理論的核心就是模因。模因在英文中又稱為“meme”,在現代漢語里最為通俗的一種解釋就是認為“meme”是一種文化的基本單位,其主要功能和作用就是傳播。但是這種傳播并不是通過直接的遺傳模式來實現,必須是通過一種外在的間接模仿來完成。西方學者對模因論的研究非常重視,他們將其廣泛地與各種專業知識相結合,試圖尋求模因論更為深層次的特質與優勢。例如,將其與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各方面的專業知識相聯系。
對于模因論在文學領域的研究,西方學者Dawkins認為,在文化領域中,模因作用的發揮是通過模仿和復制在人腦之間相互傳熱而進行傳播。說到模因,很容易想到基因,將英文的“meme”翻譯成模因,很大一個原因也就是為了讓它與“基因”這個已經被廣泛認知和認可的詞語之間形成一種差異。[1]
二者雖然都是一種傳播模式,但是基因主要是通過固有的先天性遺傳模式而進行傳承,而模因則是通過對文化單位的模仿而進行傳播。模因的傳播一般需要經過四個階段,分別是同化、記憶、表達和傳輸。這四個階段正是一個模因需要完成傳播必須經歷的全過程。
二、模因的特征與文學翻譯
在本文中,我們將模因與文學翻譯結合起來,并試圖通過對二者的解析來探尋如何更好地選擇文學翻譯的策略。要達成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對模因自身的發展特征有更為清楚的了解,并且對模因如何影響文學翻譯進行分析。
(一)模因的特征
模因本身作為一種信息的攜帶代為,它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在大腦中的復制與模仿來吸納。一個成功的模因,它必須具備三項最基本的特征。首先是模因的復制可信度,這個指的就是在模仿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與被模仿事物之間的差異,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一種失真。一個好的模因,它必須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也就是當復制對原版的忠實度越強,那么我們在傳播過程中才能盡可能地還原原版的風貌和真相。其次,多產性。多產性指的就是模因的復制速度,速度越快,其傳播范圍也就越廣。再次,復制的周期。所謂復制周期,指的就是一個詞語被模因復制的存在時間。在上文中我們已經介紹了模因的復制需要經歷四個不同的階段,從同化、記憶、表達到傳播。同化指的是模因能夠被注意和接受,這是我們進行傳播最基礎的一個前提,如果模因本身不具備這種吸引和關注的實力,那么就談不上后續的傳播。在被認可和接受以后,模因需要被記憶,也就是它必須停留在個體的腦海中形成某一種印象。模因在腦海中停留的時間越長,它能夠用來傳播的機會也就越大,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只有很少的模因能夠存活下來被用于傳播。模因要從一個個體傳播到另一個個體,必須經歷一個表達的階段,也就是在與其他個體的交流過程中,模因不再局限于一種記憶的狀態,而是能夠被表達,被他人所感知,這就是傳播進行的前提和基礎。在完成了這一個表達階段后,模因才真正地進入了傳播階段,傳播有著一定的屬性要求,它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穩定性,也就是必須與被傳播的模因本身沒有太大的出入,沒有嚴重的失真。[2]
這是模因傳播最基本的四個階段,并不是每一個模因都能夠順利地完成這四個階段的發展,一些模因在其中的某一個環節或過程中就已經被淘汰,無法完成最終的傳播。
(二)模因與文學翻譯
文學翻譯,從其外在表現形式看,雖然是一種文學作品被翻譯成另外一種文字進行傳播,但是從其本質上,這也是一個模因的傳播過程。從模因的角度來解析文學翻譯,實質上就是模因通過文化鴻溝的跨越,來實現模因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傳播。從模因的角度來解析文學翻譯工作,已經成為當前文學翻譯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
文學翻譯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文字的轉化,它往往涉及一些更為深層次的內容,從民族文化到種族文化、從社會模式到意識形態、從本土特色到全球化、從文化矛盾到社會矛盾等,文學翻譯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需要調和處理這些矛盾,進而為作者呈現出一種能夠被理解、被關注的歷程。特別是在中西文學翻譯中,這種文化價值觀的矛盾沖突一直是影響作品翻譯效果的重要因素,這種沖突不僅僅是指翻譯者與原作者之間的價值、思想意識上會存在差距,更是指兩種文化載體背后的讀者在社會價值觀念上有著巨大的懸殊。從模因論的角度來看,在這些客觀存在的文化差異和價值差異的背景下,文學翻譯應該就是一種異國文化模因通過語言這種具體形式被傳播的過程。也就是原作品本身就是一個模因的綜合載體,當一個翻譯者對這個作品投射出關注,開始試圖進行翻譯時,那么這個翻譯者就成為這個模因的宿主。[3]
對于文學翻譯,理論界長期以來關注的焦點就在于兩種翻譯模式的選擇,歸化和異化一直是學者在文學翻譯中爭執不休的問題。究竟是采用歸化翻譯還是采用異化翻譯,每一個學者都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提出許多支持和捍衛自己觀點的內容。翻譯策略的選擇,對一個文學作品的翻譯效果有著直接和重要的影響。本文嘗試從模因論的角度來分析,究竟該如何在具體的文學翻譯工作中選擇合適和最有利于作品翻譯的模式。
三、模因論對文學翻譯策略選擇的影響
提到文學翻譯,我們就必須說到歸化和異化這兩種翻譯策略,作為相對應并行存在的一對術語,最早由勞倫斯•韋努蒂1995年在《譯者的隱形》一書中提出。[4]
具體而言,歸化翻譯指的就是譯者在作品翻譯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地以讀者為核心,用讀者所熟悉的語言模式和表達方式來對作品進行處理。
而異化翻譯,指的就是翻譯者應該更多地從原作者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盡量采用與原作者表達模式和方式相吻合的原語表達,盡量保留原作者的行文風格和特色。因此,從模因的角度來看,當原語的模因在數量上明顯多于目的語模因時,我們便認為這是一種異化的翻譯模式,當目的語模因明顯多于原語模因時,則就是歸化翻譯的模式。那么,如何從模因的角度來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我們從以下幾個因素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