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建設論文
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城區河道不僅擔負著輸水與排洪任務,還起到美化城市、調節小氣候、為人們創造良好的休息和娛樂場所的作用[1]。按照綏中濱海經濟區總體規劃確立的海岸中關村、生態新城區的戰略定位及水綠相間、一灣連三河的總體思想,充分利用河流廊道,構建生態景觀,以進一步挖掘城市水文化、彰顯濱海城市特色。
1河道概況
金絲河是綏中濱海經濟區骨干河流,發源于綏中縣北部山區,位于濱海經濟區起步區東側,自北向南流入渤海。寬度為1.6~50m,境內河道總長約5.7km,是綏中濱海經濟區內3條主要河流之一,是重要的城市生態軸。
2河道景觀設計的原則
為打造綠色、水、文化相協調的河流,使河流真正成為“生態河流、文化河流、景觀河流”,提出對景觀改造的總體設想。一方面要確保河流的水質清潔、生物多樣化,能形成多種多樣的景觀和生態系統,另一方面應考慮河流濱河帶要能反映當地獨特的景觀、歷史、文化,有人工景點、公園,能提供休閑、娛樂、體育活動空間,充滿文化、藝術科學氣氛,具有現代氣息。由于城市河道景觀設計牽涉到諸多方面的問題,要使景觀設計取得較為理想的成效,在具體的景觀設計中應把握以下3條原則:
2.1生態優先、多樣性的設計原則
在考慮防洪基本功能的同時,保護河流的自然形態及植物種類與生物的多樣性。河道是由水流和其中的動植物、微生物及其周圍的環境因素組成的生命系統[2]。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模擬自然河道,制造水陸交錯、蜿蜒曲折的多樣性河道,同時增加景觀異質性、強調景觀個性、促進自然循環,從而保持河道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2.2以人為本的原則
綠地景觀設計要仔細分析各類游人的心理及生理特點,以人為本,以利游賞。在適當位置修建無障礙通道,在有臺階的地方修建斜坡通道,方便輪椅和腿力不健的人通行。可以通過修建雅俗共賞的參與性景觀,發揮游人的主動性,使其更深入地理解景點的景觀特色和文化內涵。
2.3系統化原則
河流的形成是一個自然循環和自然地理等多種自然力綜合作用的過程,這種過程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河道內部各系統要素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它們進行復雜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組成了有機的生命整體。系統中某一因素的改變,都將影響到景觀面貌的變化,所以在進行河道景觀設計時,首先應該從區域的角度出發,以系統的觀點進行全方位的考慮。同時規劃涉及的綠地系統、道路交通系統、游憩休閑系統、濱水生態系統、夜景照明系統、市政配套體系等各自獨立完整的同時應相互協調。
3河道景觀設計方案
3.1河道護岸設計
河道護岸是保護河道邊坡穩定、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河道淤積的工程措施,不但要考慮其堅固性,也要注重護岸的生態價值,創造親水、和諧、美麗的生態環境。護岸應采用人工型、自然型和人工自然型相結合方式,在滿足防洪要求的同時保護河岸植被賴以生存的基礎生態環境,采用不同造型的擋土墻或堤防,避免結構形狀單一的護岸形式,突出水景設計,給人空間層次感。在選用護岸材料時,應結合當地材料,選擇親水性和透水性較強的材料,有利于河道中水生物生長和維護河道的水生態環境。保持護岸的滲透性,使護堤土體與其上部空間有較好的水氣交換和循環。改“防”水護岸為“親”水護岸,增強濱水空間的游憩娛樂功能。
3.2景觀工程布置
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相結合,利用植物在環境與觀賞上的主要功能以及硬質空間與軟質空間的有機結合,構成一系列富有生命力、和諧的綠色空間,使游人感受更親切、自然。在綠地規劃區內建設喬、灌、草相結合的立體植物帶,使其能夠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河岸沖刷,同時,也可以為鳥類和水生生物提供必要的棲息地。
景觀設計與治理建設理論是一門新的學科,是水利科學、環境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在河道建設過程中,應拓寬思路,將河道建設與城市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專業知識融為一體,通過水景觀、水生態、水文化的建設,使河道得到良性發展,努力構建符合自然環境要求、具有綜合功能的景觀河道。我們要用一種新的立場、新的觀念和新的方法進行研究,從安全、生態、經濟和效應等多方面來考慮,創建出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河道,實現人類和自然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