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1.)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之一,也是我國特有的優良食用油料樹種[1]。我國現有油茶林360多萬hm2,主要分布在南方17個省、市(自治區)[2]。油茶適宜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要求年平均氣溫為14~22℃,1月平均溫度不低于3℃,突然的低溫或霜害會造成落花落果;生長的相對濕度為74%~85%,年降雨量一般要求在800mm以上。
安徽地處我國油茶分布的北緣地帶,尤其是皖東地區的鳳陽,是油茶林分布的最北緣[3]。作為安徽三大油茶生態區之一的鳳陽,其年平均氣溫為14.9℃,接近于油茶生長要求的溫度下限;年降雨量僅904mm,略高于油茶生長所要求的年降雨量,與安徽其他2個油茶生態區皖西和皖南的年降雨量、年均溫、年日照時數等存在很大差異,且3個生態區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環境條件等生態特征不同,就必然導致三地的油茶生物學及生態學習性存在差異。目前,對樹木化學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木材化學成分的比較方面,如邢善湘等[4]、劉洪諤等[5]、武恒等[6]對不同楊樹木材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和比較,得出不同楊樹品種成熟材中的綜纖維素、纖維素和苯醇抽提物含量高于幼齡材、木質素含量低于幼齡材、10g/LNaOH抽提物含量在不同品系中差異較大的結論;對油茶化學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脂肪及脂肪酸組成,而針對油茶枝葉中化學成分的研究尚少見報道[7-9]。
為此,本研究選擇安徽油茶分布最北緣的皖東油茶林與比較適宜油茶生長的皖西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的油茶林植株,對其枝、葉的含水量及苯醇抽提物、木質素、纖維素和綜纖維素等化學成分進行測定,了解不同生態類型區域油茶化學成分的差異和變化趨勢,掌握不同生態類型區對油茶生長發育的影響,以期為今后北緣油茶的推廣提供理論指導。
1材料與方法
1.1采集地概況
采集地選擇皖東鳳陽縣、皖西舒城縣和皖南歙縣。這3個地區代表了安徽油茶分布的不同生態類型:鳳陽縣面臨淮河、油茶林種植在低丘崗地,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為油茶分布的最北緣;舒城縣處于大別山區,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為油茶分布的北緣地帶;歙縣處于皖南山區,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為油茶適宜分布區。3個生態區的環境條件詳見表1。
1.2研究方法
選擇寒冷季節(2010-12底,寒流過后1周)赴鳳陽、舒城、歙縣三地,分別采集安徽近年來選育的18個油茶良種的當年生枝、葉,其中,鳳陽5個(分別為皖鳳1~5號)、舒城4個(分別為大別山1~4號)、歙縣9個(分別為黃山1~5號,皖徽1、3號,皖寧2、5號),這些油茶良種樹齡均在40~45年。將所采集的油茶良種樣本裝入密封塑料袋中,做好標記。采集的枝條、葉片應無明顯的機械損傷和病蟲危害,且所取部位大致相近(樹冠中上部四周的當年生枝條)。
1.3樣品處理及測定
將采集的樣品帶回實驗室后,先用自來水沖洗干凈,再用蒸餾水和去離子水各沖洗3遍,置105℃恒溫烘箱中殺青1h,再置60℃恒溫烘箱中烘至恒質量,粉碎,過0.246mm篩。水分含量采用烘干稱質量法測定[10];其余各化學成分的測定皆按照國家相關標準進行[11]:苯醇抽提物含量采用GB2677.6-94的方法測定,綜纖維素含量采用酸性亞氯酸鈉法(GB2677.10-1995)測定,纖維素含量采用硝酸乙醇法測定,木質素含量采用體積分數72%濃硫酸法(GB2677.8-1994)測定。各化學成分含量均指質量分數。
1.4數據的統計與分析
采用Excel2003軟件制圖,圖中的數據為各生態類型區多個油茶良種枝、葉化學成分的平均值(皖東5個、皖西4個、皖南9個);由于3個地區所采油茶良種數不一致,所以選擇DPSv7.05軟件對3個生態類型區油茶良種枝條及葉片的化學成分進行LSD法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生態類型區油茶生物學和生態學分化特征的比較
皖東鳳陽、皖西舒城和皖南歙縣3個生態類型區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環境條件等生態特征不同,就必然導致3地的油茶生物學及生態學習性存在差異。3個生態類型區油茶的生物學及生態學分化特征見表2。由表2可知,皖東、皖西和皖南3個生態類型區的油茶在枝、葉、花和果實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春梢長度和春梢葉片數呈現出皖東<皖西<皖南的趨勢;葉片的平均大小以皖南(5.76cm×2.76cm)最大;皖東、皖西和皖南的油茶葉片厚度分別為0.122,0.115和0.118mm;3個生態類型區油茶的始花期和盛花期出現的先后順序均依次為皖東、皖西和皖南;3區果實成熟期類型不盡相同,皖東和皖西均為寒露籽,皖南為霜降籽;耐寒性隨分布區從北往南依次減弱。
2.2不同生態類型區油茶枝、葉水分含量的比較
水分是維持植物生命體活動的重要物質,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生長的植物,其含水量有一定差異。皖東、皖西和皖南3個生態類型區的年降雨量差別很大,進而導致三地油茶當年生葉片及枝條的含水量存在差異。由圖1可以看出,在同一生態類型區,油茶枝條中的含水量高于葉片,枝條含水量為48.5%~50.1%,葉片含水量為44.3%~47.3%;在3個不同生態類型區,以皖南油茶水分含量最高,其次依次為皖西和皖東。這一結果表明,在安徽油茶分布區內,植株含水量與降雨量呈正相關關系。但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各生態類型區之間葉片和枝條含水量的差異并未達到顯著水平(葉片:P=0.587>0.05;枝條:P=0.852>0.05)。
2.3不同生態類型區油茶枝、葉苯醇抽提物含量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