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2009年以來,云南連續3年出現干旱,有關干旱成因的問題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其中有關森林與干旱、桉樹與旱災之間的關系成為爭論的焦點,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弘揚先進文化,普及森林與氣象、桉樹與水文等方面的科學知識,有利于加快生態文明與森林云南建設步伐。
一、森林是維護云南國土生態安全的主體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維護區域生態平衡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十一五”以來,云南省新增森林面積4200多萬畝,林地面積、活立木蓄積和森林覆蓋率分別比“十五”增加700萬畝、1.64億立方米和3.02%,全省林業用地面積達3.71億畝,居全國第2位;森林面積2.73億畝,居全國第3位;森林覆蓋率52.93%,居全國第7位;活立木總蓄積量17.12億立方米,居全國第2位;森林生態效益不斷顯現,年涵養水量518.17億立方米,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達14838.91億元/年,位居全國前列。云南省地處金沙江、珠江、瀾滄江、怒江等6大江河的源頭或中上游地區,也是我國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集聚區和物種遺傳基因庫,更是外來有害生物、疫病的天然阻隔屏障,生態區位和生態功能十分重要。云南的森林關系到全省乃至中下游廣大地區的國土生態安全。在連續3年的干旱中,凡是森林資源豐富的地區,如西雙版納(森林覆蓋率78.30%)、迪慶(73.90%)、怒江(71.70%)、德宏(66.70%)、麗江(66.10%)、普洱(64.80%)等地旱情較輕,而森林覆蓋率較低的地區則旱情較重,此類地區也是云南石漠化重點治理的區域,如文山(37.60%)、紅河(43.70%)、昭通(31.63%)、曲靖(39.40%)等地。事實證明,森林資源在調節局部小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減緩自然災害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因此,保護和擴大森林資源,維護森林健康,加快森林云南建設步伐,是實現云南省國土生態安全的根本保證,也是建設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的急需。
二、森林與氣候之間的關系
1.森林對于大氣垂直降水的影響
森林對于垂直降水的影響是一個在科學界持續百余年的復雜問題,至今尚無定論。森林能否增加大氣垂直降水的問題,世界各國許多學者都對此進行過觀測和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看法,概括起來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森林能增加大氣的降水。另一種觀點認為,森林對大氣垂直降水沒有影響或影響甚微。上述觀點表明,森林能增加大氣垂直降水或無多大的影響,并無森林減少垂直降水的說法。
2.森林對于局部小氣候的影響
事實上,森林對于氣候的影響更多表現在對小氣候的調節,與空曠地相比,林內的空氣濕度大、氣溫低;由于森林的存在,降水更多地由地表徑流轉變為土壤徑流和地下徑流,從而實現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而改善林區小氣候和減緩區域性旱澇災害。因此,森林只對局部的小氣候產生影響,區域性氣候現象是全球氣候變化和大氣環流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云南持續特大干旱的成因
2009年以來,我國西南地區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秋冬春連旱,但關于桉樹是這場干旱的罪魁禍首的傳言不脛而走。針對這一問題國家林業局和中國氣象局組織林業、氣象、生態方面的專家赴云南、貴州、廣西等干旱嚴重地區,進行了“西南地區特大干旱成因及桉樹種植對旱災影響”的專題調研[1],省內專家亦從不同的角度,對云南干旱的成因進行了系統的分析[2],得出以下科學結論。
1.異常少雨高溫是云南特大干旱的直接原因
云南省年降水量連續3年持續偏少,氣溫持續偏高,出現了嚴重的干旱,其中2009年和2011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分別為1961年來的最少值和次少值。從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全省平均降水累積距平為-549毫米,云南省多年平均的年降水量約為1090毫米,即過去的3年里全省平均降水量總共偏少了接近半年的降水量。其中云南中東部地區更為嚴重,比如昆明3年的累積距平為-943毫米,昆明多年平均的年降水量為1012毫米,說明過去3年里偏少的降水量接近一年的降水量。3年中云南降水偏少主要是雨季降水偏少,庫塘難以有效蓄水,導致云南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秋冬春連旱。
2.大氣環流異常是云南特大干旱的深層原因
在氣溫升高、降水增加或減少、干旱地區增加等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3,4],2009年秋季以來,云南旱區主要受干暖空氣控制影響該地區降水的主要天氣系統—“印緬上空低氣壓活動”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弱,使得自孟加拉灣輸送到云南高原的暖濕氣流明顯偏弱,夏季風持續異常,輸送到云南省的水汽減少;與此同時,北方冷空氣主要以偏東路徑南下,很少能夠滲入到云南高原腹地。上述原因造成冷暖空氣很難在云南省交匯,難于形成有效降水。從而導致云南連續3年降水偏少。
四、云南桉樹人工林不可能影響大尺度氣候變化
根據《云南省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第五次復查成果》,云南現有桉樹人工林面積360萬畝,占人工林面積的7.28%,僅占全省森林總面積的1.27%,而天然林面積高達23048萬畝,占全省森林總面積的84.53%。因此,云南森林資源的主體是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較好的天然林,小規模的桉樹人工林不可能對云南的干旱以至大氣環流造成影響。
降雨是受全球洋流,氣旋和季風綜合影響的結果,云南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區,干濕季節明顯。從歷史上看,云南出現干旱的年份較為頻繁,干旱天氣是云南氣候的典型特征之一。據史料記載,從元代至今,1300年到1979年的數百年間,云南總共出現大旱75年,小旱總共出現126年,平均每3年一個旱年,9年一個大旱年。特別是從1950年到1979年的30年間,大旱年總共出現了11年,平均不到3年就是一個大旱年[5]。云南是我國桉樹引種較早的省區之一,1896年以來先后引種桉樹104種。1983年至1994年是云南桉樹的快速發展期,種植面積達210萬畝。上述史實說明,營造桉樹人工林與云南干旱沒有必然聯系,認為桉樹是造成云南干旱的主要原因的說法是缺乏科學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