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小學數學論文
第一篇
一、運用多媒體的直觀功能展示數學素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他們會對一些動畫信息和聲光信息較為敏感,愿意接受這些信息的刺激,從中感知數學知識,理解新知,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認知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比如,在進行“認識物體和圖形”和“認識鐘表”等知識的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制作了flash動畫課件,上課時播放了系列實物的圖片,讓學生對比實物的圖形特點和規律,了解什么樣的圖形是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等,知道了什么樣的圖形是長方形、三角形、圓等,還學會了如何認識時間,進行簡單的時間計算等。
學生在觀看多媒體圖片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習數學的欲望和積極性,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一系列的知識表象,為學生接受數學新知提供最直觀的手段,有效啟迪學生數學思維,學會用科學的方法來完成數學學習,從而解決實際問題。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科學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擁有一定的運算技巧,學會運用科學的方式進行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從數學專業知識上講,數學多是由點、線、面等組成的抽象空間幾何體,這些數學概念的建立、圖形的生成需要學生抽象思維和合理的想象思維。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合理的數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對這些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徹底了解,并能夠熟練運用,進而綜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比如,在進行“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時,我從網上搜集了大量角的圖片資料,課上用ppt逐一給學生展示,把具有相似特征的圖片放在一起,循環播放,讓學生從中發現規律,從而認識了“銳角”“鈍角”“平角”等概念。之后,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一系列角的圖片,讓學生分辨出哪些角是銳角,哪些角是鈍角,通過反復練習,強化了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是愉悅的、輕松的并有效提高了數學思維能力。
三、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學習就是為了運用。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學好數學的最終目的是能夠服務社會生活。活用多媒體技術將小學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做到以學促用,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比如,在進行“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時,我用多媒體播放超市購物的視頻片段,讓學生根據片段里出現的數據進行價格運算,學生很感興趣,把數學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
再如,在進行“垂直與平行”和“統計圖”這一類知識的教學時,這類知識點涉及純數學知識和圖形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讓學生死記硬背,可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直觀展示,通過動態的課件讓學生逐步認識垂直和平行的含義,通過對數據的處理了解統計的用途和在生活中的意義,從而把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際中,以服務社會生活,指導生活實踐,提高數學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四、總結
總之,多媒體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是教育現代化的產物,多媒體技術走進小學數學教學,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教學手段,有效培養了學生運用科學方法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分析數學過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全面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
作者:李莉華 單位:遷安市野雞坨鎮卜官營完全小學
第二篇
一、運用信息技術揭示數學規律,突破教學難點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數學教學,根據教材的內容,把靜態的信息動態化,直觀展示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使教學活動充滿生機,學生學得主動,加深了對知識的體驗和感受,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從而有效做到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比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為突破圓的周長與圓的直徑關系的教學難點。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的特點,幫助學生釋疑解難。具體做法是:“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計算過程展示,先是在電子白板上畫一個圓,讓圓在白板上轉一圈測出周長,再用這個圓的直徑測出這個周長有多少個直徑,發現有三個多。是不是所有的圓都有這樣的規律呢?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驗證,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通過動態演示,將枯燥的數學、靜態的信息轉化為活動的、直觀的數學語言,激發學生靈感,突破教學難點。
再如,在進行“認識時間”的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設計動畫課件,用來展示鐘表上時間的讀取方法。教師通過控制表針的轉動情況,讓學生認識時針、分針、秒針。比如,讓分針和秒針不動,只讓時針轉動一周,這樣走過的時間就是24小時,一圈一共是24格大格,那每一個大格就是一個小時。同樣道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認識分針和秒針,認識分秒的概念。通過鐘表的表針的轉動方向,讓學生理解順時針和逆時針的含義,理解數學規律,科學解決教學難點。
二、運用信息技術聯系生活實際,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
小學數學知識很多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我們數學教師應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接觸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數學,以便學生有興趣、有能力探究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難題。在擴大知識面的同時,提高了數學運用能力。比如,在進行“比例的意義和性質”的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一組有關比例的實例:身高與雙臂平身的長度之比1:1,腳長與身高之比越是1:7等等,通過這些比例,讓學生了解了生活中的自己,并通過這些比例關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處處皆數學,處處要用數學,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應用能力。
再如,在進行“統計”的教學時,由于時間或學具等因素,教師不可能進行全面、完整的統計探究,教師可以發揮多媒體的優勢作用,設計flash動畫課件,科學揭示統計的數學本質,并能通過課件展示,使學生理解了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從而有效理解生活中抽獎活動的不可靠性和陷阱設置,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
三、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信息量大、難度梯度較高,這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比如,習題類型的設定,習題難度的體現,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數學教學方法,很好地完成了這一教學任務,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比如,在進行“單元測試題”的教學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訓練的題目,利用鼠標筆圈點關鍵詞,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通過對比啟迪學生數學思維,再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教師的解題思路分析,通過一步步的引導給學生逐步分析解題的難點,使學生學有方法,訓練有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另外,學生訓練的結果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臺進行展示,直觀刺激學生的感官,提醒學生在今后訓練時加以注意,收到了很好的反饋效果。
四、總結
總之,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直觀便捷的服務,深受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喜歡,它是教師教學的得力助手,使數學教學“如虎添翼”,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作者:宋曉晉 單位:遷安市野雞坨鎮卜官營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