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問題論文
作者:黃東升 彭賢則 馮璐 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政法學院
一、湖北省水資源現狀
湖北省位于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全省自然面積18.59萬km2。湖北省境內河流縱橫,水系發達。省內中小河流長度在5km以上的共4230條,其河長100km以上的有40條。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稱,形態各異的湖泊星羅棋布于長江、漢江兩岸平原。較大的湖泊有洪湖、長湖、梁子湖、西涼湖、龍感湖等。由于歷年泥沙淤積,人工圍湖墾殖等因素,湖泊數量和面積已大大縮小,有的湖泊已不復存在。全省現有湖泊334個(3km2以上),總面積2503km2。
(一)湖北省水資源量
2008年全省地表水資源量1003.75億m3,折合徑流深539.9毫米。地下水資源量282.03億m3,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66.78億m3,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216.82億m3。全省水資源總量1033.95億m3,比常年偏少0.2%。2008年全省人均水資源總量1695m3。
(二)湖北省水環境質量調查
1.河流水質2008年全年期在對5309.5公里的評價河長中Ⅰ~Ⅱ類水河長2269.3公里,占42.7%;Ⅲ類水河長占40.4%;Ⅳ類水河長占6.3%;污染較重的Ⅴ類水河長占1.5%;污染嚴重,喪失使用功能的劣Ⅴ類水河長占9.1%。劣于Ⅲ類水的河長占總評價河長的16.9%。劣于Ⅲ類的水體主要集中在城市河段和部分支流,主要污染物為氨氮、總磷、揮發酚、高錳酸鹽指數、氟化物、溶解氧、糞大腸菌群等。
2.湖泊水質2008年在對湖北省主要的8個湖泊評價中,Ⅱ類水湖泊1個,占2.7%;Ⅲ類水湖泊6個,占58.2%;Ⅳ類水湖泊1個,占39.1%,為洪湖,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磷。從湖泊富營養化的角度評價,其中富營養湖泊3個,評價面積131.7km2,占13.0%,中營養湖泊5個,評價面積為879km2,占87.0%。
3.主要飲用水源地水質對湖北46個飲用水源地的水質進行評價,水源地水質合格率為100%的水源地有38個,合格率80%-100%的水源地有4個,合格率50%-80%的水源地有3個,低于50%的有1個。水源地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總磷和高錳酸鹽指數。
二、與水有關的生態環境問題調查
與水有關的生態環境問題包括地表水不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超采、水體污染等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
(一)地下水超采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
地下水超采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包括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等。根據調查,我省局部地區存在地面塌陷。此外,我省水降落漏斗問題主要分布在武漢、荊州、孝感和黃石等地,共有14個漏斗區,大部分為深層承壓水和混合水。這些漏斗都是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步形成,漏斗區總面積90.63km2。這些漏斗多是由于地下水超采引產生的。
(二)湖泊沼澤濕地生態環境狀況調查
湖北省湖泊大多位于平原湖區,20世紀50年代湖泊總面積7759.9km2,蓄水量135.68億m3。到20世紀80年代,湖面已萎縮了5256.5km2,蓄水量減少了74.26億m3。由于河流改道、決口等原因形成的湖泊,容易被泥沙淤塞,造成面積減少甚至消失。此外我省湖泊均屬于淺水湖泊,水生植物茂盛,沼澤化趨勢嚴重,淤塞和沼澤化是其萎縮的主要原因。建國后,在湖區開展的大規模的河流改道和涵閘等工程建設使湖泊來水減少,也是湖泊大面積萎縮的原因。由于湖泊容積的大幅度減少和江湖隔離工程的實施使湖泊基本喪失了調蓄河流洪水的能力,增加了河流的防汛負擔。湖泊萎縮還相應帶來生物量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物種結構發生改變等一系列生態問題。
(三)水土流失狀況
我省山地丘陵多,其地質構造是較古老的變質巖和沉積巖,巖性松軟,土壤質地松散。年均土壤侵蝕量高達3.1億噸,是南方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省份之一。另外長江中游是南方暖流和北方冷氣交匯地帶,4-9月雨量集中,在降雨時間長的情況下,易產生水力沖刷,出現山洪暴發、滑坡和泥石流,產生水土流失。在人為因素方面,山區許多群眾為求生存,毀林開荒種植,再加上開礦、修路等各種開發性建設,導致地表土壤松動,從而產生大量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遍及廣大的山區丘陵地區,鄂西北、鄂東北山區尤為嚴重。水土流失不僅使土層變薄,土質變劣,農地減少,而且淤積河道和水庫,使洪水威脅日益加重,對河流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危害。
三、湖北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措施和建議
眾所周知,生態環境是維持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自然條件。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是保障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所必須堅持的基本方針。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對水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對水環境的破壞也將急劇增加,由于水資源的局限性及水環境的惡化,反過來又會制約經濟的發展。因此合理科學地開發利用水資源,是實現水資源持續利用,社會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條件。
(一)建立“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
長期以來,水事活動形成了“水源地不管供水、供水不管排水、排水不管治污、治污不管回用”的多頭管水局面,造成水環境破壞、局部區域水資源功能喪失的后果。因此,應成立統一管理水資源的職能部門,才能實現包括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等全方位、全過程的統一管理,協調社會經濟各部門對水的需求,減少不同利益主體在追求效益最大化過程中對水資源的破壞與浪費,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永續利用。
(二)建立合理的水價體系
水作為自然資源具有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和可污染性,因此需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和管理體制,促進水價管理規范化、法制化,提高全社會節約用水意識,保證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將水利工程供水價格提高到合理水平,同時要規范水費的使用管理。強化水資源的分配和管理,對各類用水要確定合理的用水定額,對于超定額浪費水資源的行為,要給予懲罰。
(三)實施保護水資源的工程措施
1.水利工程措施水利工程在水資源保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水利工程的引水、調水、蓄水、排水等各種設施。在一些主要河流上建設一些水庫,可以明顯改變天然河道枯水期徑流量,改善水環境狀況。從匯水區來的水一般要經過若干溝、渠、支河而流入水庫,在其進入水庫之前,可設置一些工程設施控制水量水質。此外,對一些中、小型飲水水源地的水庫,進行庫底淤泥疏竣。庫底淤泥疏竣是釋放磷污染的重要措施。污泥可施向農田,用作肥料,改善土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