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宏觀經濟
一、引言
中央商務區指一個大城市里主要的商業活動區域。這一概念1923年產生于美國,當時定義為“商業會聚之處”。中央商務區高度集中了城市中經濟、科技和文化等資源。作為城市的核心,中央商務區具備金融、貿易、服務、展覽、咨詢等多種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與通訊條件,是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甚至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中樞。隨著后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革命性發展以及人們環境意識的不斷強化,中央商務區的發展直接面對的是成本提高、交通擁擠、國際競爭激烈和專業分工細化帶來的挑戰。同時,中央商務區的發展還始終面臨著重大的生態挑戰,如:非自律的人工生態系統高度聚集產生的生態過載,高能耗與高污染影響下的環境惡化,極限效率下的人文缺失和快速發展帶來的文化斷裂等問題。以上這些歷史特征決定了中央商務區的發展歷程是一個綠色社會構想與建設探索并進的過程。在城市不斷演進的過程中,中央商務區的發展愈發注重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保護,對能源的高效集約利用,對微觀氣候與生活環境的改進,對生態系統與其多樣性的保護以及對城市活力的保持等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城市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二、中央商務區綠色思想的演進
中央商務區綠色思想是一個逐步由淺層次對生態技術的研究向深層次對社會人文生態發掘的過程。這一思想是城市社會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與中央商務區發展歷程相統一,與生態思想相結合,與科技發展相伴隨,并受到20世紀高速發展的社會文明的深刻影響。“作為一種解決城市危機的經驗主義的系統方法,它是解決各時期中央商務區面臨的生態問題的探索過程。”[1](P143)在不同的社會發展背景下,綠色思想的側重點不同。這一思想主要包括:20世紀上半葉,隨著西方社會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及城市化進程加速,中央商務區建設將自然環境引入其中,改進城市環境,追求健康生活;1950—1970年代,理論界經歷著現代主義的反思與改進,對能源危機的思考和城市微觀氣候的考慮成為中央商務區發展的主要議題;1980年代后,全球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生態環境的營造中,中央商務區也將可持續發展與整體社會觀作為發展的新方向。
(一)健康生活的追求
18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繼經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這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早期中央商務區在這樣的工業化浪潮中誕生了。早期中央商務區以商業為主的多元功能混合模式使其緊湊而充滿活力。但商務區中電車、馬車、行人相互擁擠,垃圾、廢水、嘈雜的聲音與怪異的氣味充斥其中。面對這樣的問題,將自然環境引入城市中心、創造健康的生活環境,成為中央商務區綠色思想發展的主要方向,它包括城市美化運動、中央商務區人類生態學的研究和集中主義的城市中心構想等。
1.城市美化運動
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美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一些大城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城市問題,如住房、城市衛生環境、交通、社會保障等問題。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帶來的不利影響,城市美化運動應運而生,其核心思想就是恢復城市中失去的視覺秩序與和諧之美,采用古典主義加巴洛克的風格手法設計城市;其目的是恢復市中心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和吸引力而進行的景觀改造。[2](P59)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城市美化運動是一種追求更有生機的城市環境的有效途徑,同時也對中央商務區中人群的社會生活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一積極的綠色思想傳播至世界各地,影響了費城、新德里、堪培拉等眾多城市建設及社會生活的發展。
2.中央商務區的人類生態學研究
20世紀初,在美國占統治地位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下,基于人類生態學、重視經驗研究并以解決實際社會問題為研究特征的芝加哥學派對芝加哥城市的社會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證研究。他們運用生態學基本原理,通過研究人口、資源與環境三者之間的平衡關系,探索人口動態、食物和能源供應、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經濟活動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而研究早期中央商務區與城市結構之間的關系。這主要包括伯吉斯的同心圓模型理論、霍伊特的扇形模型理論、哈里斯和烏爾曼的多核心模型理論。3.集中主義1922年,柯布西耶在《明日之城》中提出城市中央區規劃24棟60層摩天樓的模式;1925年,在巴黎中心區的改建中,他提出應將建筑向高空發展,降低建筑密度,提高人口密度;1933年,在《陽光城》及《雅典憲章》中,他進一步明確了城市中心區集聚發展模式。柯布西耶主張通過技術改造,輔助城市中心區完成集聚功能,在“小用地”上創造“大城市”。他通過提高密度與高度解決擁擠與用地緊張,爭取更多綠地;提倡用立體交通系統聯系城市中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3](P17)通過這樣的方法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中最需要的陽光、空氣、公園、林蔭道和大型公共空間,從而強調人、環境、社會的協調發展,尋找解決大城市生態危機的出路。
(二)未來主義的綠色思想
20世紀中期,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經濟發展進入新的時期。50—70年代,中央商務區專業功能高度集聚,商業辦公樓大量興起,現代主義城市中心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也帶來了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同時受到能源危機以及郊區化和商業空心化的不利影響。在后現代思潮和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影響下,中央商務區規劃出現了“綠色反思”傾向,各種未來主義理想城市陸續出現,它們以一種緊縮的方式,試圖通過技術手段緩解中央商務區高速發展帶來的社會危機,解決能源資源與環境問題,并激發中央商務區的社會空間活力。
1.高科技應對中央商務區危機
(1)城市幾何學。城市幾何學以明確的形態和精確的數學系統追求空間和交通的效率。在經歷20世紀初技術樂觀后,城市幾何學逐步應用于中央商務區的基礎設施、交通系統等方面,利用數學方法對人們的活動進行描述,將數理分析滲透到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中。60年代后,在改進現代主義中央商務區的基礎上,將幾何學的超高層與自然相結合,在追求城市運行效率的同時,構建適合人們使用需求的美好空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