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保護論文
草地生態系統是動植物資源的寶庫,也是我國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在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安全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近年來,由于經濟的發展,人類對草原的開發活動加劇,如過牧、過開采、毀草開地、濫采濫伐等,加上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導致草原沙化,植被退化,生產力下降,土地風蝕沙化,水土流失加劇,鼠蟲災害頻發,沙塵暴肆虐,生態系統功能失調,草原生態系統退化現象嚴重,物種多樣性下降[1-2]。因此,該文將以錫林郭勒盟的典型草原為對象,研究恢復草原植被以及生態系統的措施。
1 草原植被的退化原因
1.1 自然概況
錫林郭勒草原是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為 800~1 200m,地形平坦開闊,氣候干旱、多風、寒冷。降水量由西北向東南增多,是典型的中溫帶半干旱、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錫林郭勒盟春季多風雨量少;夏季多雨;秋季天氣多晴天,少風;冬季寒冷,降雪量大。草原資源豐富,包含沙地草原、半荒漠草原、典型草原以及草甸草原,植物物種超過 1 200 多種。
1.2 惡劣的氣候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破壞越來越嚴重[3]。全球氣候的變化,常年的干旱天氣 ,影響了土壤的理化性能 ,降低土壤的通透性以及蓄水能力,削弱了微生物的作用,從而導致根系不發達,限制各類營養物質的流動,致使草原植物向劣、矮、稀方向發展,牧草品質大幅度退化,加劇了植被演替的現實,植株高度由 20 cm 以上向 7 cm 轉變。1.3 人為因素人們對草原的過度開墾、過度牧羊、毀草開地等活動,是影響草原植被生長、使草原沙化的重要因素。
2 恢復典型草原植被的措施
2.1 實施圍封措施
草原嚴重退化、沙化,大面積的草原遭到破壞,錫林郭勒區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發生了嚴重的沖突,國家和自治區以及盟市經過多方面詳細調查研究后,對草原采取了春季實施休牧、圍封轉移以及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措施 。2001 年錫林郭勒盟開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以及圍封轉移等措施;2003年開始實施春季休牧措施,到 2005 年春季休牧草場的面積已達到總面積的88%,而到 2008 年錫林郭勒盟的春季休牧面積已達1 697.3 萬 hm2,占可利用草場面積的97%。隨著春季實施休牧 、圍封轉移以及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錫林郭勒盟草原植被狀況得到很大改善。圍封區以及休牧區內,植被種類增加,密度、蓋度以及生長度都明顯提高,牧草品質優質化,植被結構優化,植被多樣性提高,草原穩定性增強,植被得到了有效的恢復。
2.2 以新型工業化反哺生態建設
礦藏、煤海、風能等豐富的自然資源為錫林郭勒盟的工業化生產提供寶貴的資源保障,對各類資源的產業化生產具有重要作用,退牧減畜,減輕草原壓力,恢復草原植被,是錫林郭勒以工業反哺生態建設的首要環節。經過長時間努力,錫林郭勒盟牲畜總量由1 800 萬頭縮減到 1 400萬頭,有效保護了草原植被,緩解了草原壓力。另外,政府推進畜種改良,提高經濟效益;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防災抗災;實現畜牧業產業化,加大發展畜牧加工業,高科技養殖業。通過這些措施,減牧同時也加快了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的過程,保證了牧民減牧不減收,最大程度實現了農業產業的發展。錫林郭勒盟工業經濟發展規劃即為基地化、集群化、園區化,集中分布,深度發展,以最小的開發模式,實現最大的經濟生產效益。當地在最初,就繞開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恢復草原的生態系統[4]。在以工業發展反哺生態建設時,錫林郭勒盟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項目為重點,投入財力 、物力 、人力改善草原建設。據統計,2000—2008 年,在改善草原建設項目中投入20.15 億元,治理草原面積 145.2 萬 hm2。同時,錫林郭勒盟采用“三牧” 制度,即圍封禁牧、劃區輪牧及春季休牧以改變牧民對草原的利用方式,農牧區實施林牧結合,在退耕還林地上,大量種植牧草、灌木等,使區域的經濟、生態協調發展。
3 結束語
從草原沙化到“良性循環”,錫林郭勒盟以 6 年時間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為達到草原生態系統的平衡,草原植被的健康生長以及草群結構的優化,除了上述措施外,各方對氣候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視,因為干旱的氣候條件也是影響草原植被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