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摘 要:本論文在對國內外高校績效評價研究現狀進行綜述的基礎上,分析得出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推動了高等教育評估工作的開展與研究,我國學者需要加強實證研究的力度等觀點。
關鍵詞:高校;績效;評價
引言
“二戰”后特別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世界高等教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規模急速膨脹,社會需求日趨多樣,教育成本持續上揚,辦學經費出現短缺。大學從“象牙塔”步入世俗社會的“軸心”,外界開始審視高等教育的質量、效率和社會適應性,高等學校也開始關注自身的特色、水平和經費使用效益。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發展階段。高校的不斷擴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等教育供需的矛盾,拉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由于高校規模跳躍式擴張,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高校在辦學質量,學生就業,財務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一些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此背景下,研究高校的績效評價對于提高高校的辦學水平、改進管理方式、提高辦事效率和促進高校健康發展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一、國外研究文獻綜述
1、在高校績效研究方面
Cave Martin、Hanney Stephen(1992)認為,績效指標在西方國家的高校中得到廣泛地應用是從1980年開始的。對高校績效指標的分類,是人們制定和運用績效指標的基礎,也體現了人們對績效指標研究的不斷深化。
2、在指標設計原則方面
高校績效指標的設計原則直接關系到績效指標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國外不同的研究提出了學多類似的關于績效指標的設計要求,比較有代表性如英國副院長和大學校長協會(1986)所提出的指標應簡明扼要等6個原則;Cave Martin, Hanney Stephen, Kogan Mauric(1988)所提出的指標類別、清晰性等7方面的要求。
3、在具體指標設計方面
英國Jarratt Report(1985)將績效指標分為內部指標、外部指標、運行指標三類。英國副院長和校長協會和大學撥款委員會(1986)聯合工作小組將績效指標分為輸入指標、過程指標、輸出指標三類。Cave Martin, Hanney Stephen, Kogan Mauric(1988)經過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關于教學質量、科研的14個精選指標,如入學質量、附加值、科研收入、聲譽排行等。Taylor Barbara E., Megerson Joel W., Massy William (1993) 提出55個指標的指標體系。Cameron Kim、Smart John(1998)用聲譽調查的方法,通過對組織成員的滿意度來測量組織的績效,所設計的評價學校績效的指標體系包括精神領域、學術領域、外部適應性等三個領域九個方面。
4、在具體研究工具方面
Ahn T, Arnold V., Charnes, A., Cooper, W. W.(1989)使用DEA方法研究發現得克薩斯州得高校效率從60.7%到100%不等;Athanassopulos和Shale(1997)使用DEA方法的研究發現英國高校的效率分布更廣,36.73%到100%不等。
二、國內研究文獻綜述:
我國對高校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盡管起步比西方國家晚,但近年來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1、對國外高校績效評估的研究
代蕊華(1999),從績效指標的概念、分類、設計原則與指標體系,以及對指標的評價等方面研究了西方國家的高校績效指標。宋曉平、梅紅(2007),東京工業大學自我評估所使用的教員的社會貢獻、教育研究的信息公開、學生的課外活動等指標在我國高等教育評估中都較少涉及。尚虎平(2007),美國基于利益主體參與的第三方高校教育質量評估,雖然是由非政府組織的第三方實施的,但卻取得了我國所設想的由政府評估所獲得的各種效果,并且未引起社會的質疑與反對。這對我國具有很好的啟發性。
劉萌、馬慧瓊(2008)通過對世界上高等教育比較發達國家的高校教師績效評價體系與技術進行比較研究,從樹立教師與高校共同發展的考評理念、構建科學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完善客觀公正的評價流程、推進評價結果的反饋與運用等方面提出改進我國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的建議。
吳樹雄、魏?P(2009)對教師績效評價的兩種模式——獎懲性績效評價和發展性績效評價進行比較研究,介紹西方高校績效評價的一些做法。
2、對高校局部工作績效的研究
楊周復(2002)建立了高等院校財務評價的指標體系。這套指標側重于對高校財務成果和財務效益方面的研究,是我國較為系統地對高等院校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研究最早的成果,為我國高校開展財務績效評價開了先河,奠定了基礎。趙振全、張向東、湯東紅(2009)通過建立高等學校資金使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考核高等學校的資產負債規模、自籌資金能力等指標。李紅民(2009)認為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當包含財務運行績效指標、財務發展績效指標、財務綜合實力指標。
葉國榮(2009)認為當前各種高校院系科研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存在評價指標多、定量難等因素,建議采用主成分法從大量評價因素中篩選績效評估的主要因素,并通過BP神經網絡的自學習功能計算出高校院系的科研績效。張喜愛(2009)認為高校科研團隊建設的績效評價包含隊伍建設、科研項目等內容,并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科研團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李道國、邵淵韜、范作冰(2009)認為當前高校資產缺乏有效的管理績效評價方法,利用率低下;并提出了基于雷達圖分析法的高校資產管理績效評價模型。
馬志強等(2007)闡述了高校教師績效考評的現狀,分析了當前高校教師績效考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并提出了樹立發展性的考評理念,制定科學規范的考評流程,構建科學的考評指標體系,進一步規范考評方法等有效的對策。
3、將具體的績效評價方法運用于我國高校績效評價研究
李仁蘇等(2007)認為采用馬爾柯夫鏈所具有的無后效性和對時間的齊次性可以較準確地運用于對狀態的預測和評估的特征,對評估對象進行質的描述,對高校管理人員績效的定量評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