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藝術理論
初中語文教學要不要講求文學性?筆者認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性質界定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課程標準把“人文性”(文化性)作為語文學科的第二屬性,強調了其重要性。“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是人文方面的內容。這些目標,應在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加強“文學性”教學的實踐中,潛移默化,逐漸養成。因為語文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語文教學不是單純的學科教學,脫離了作品特有的文學性,脫離了人的思想感情,語文教學就如同斷源求水、折本求花,怎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呢?對于初中生,語文課既要向他們傳授語文知識,又要給他們文學熏陶,二者不可偏廢。
一.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
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使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
筆者在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元曲時,是這樣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的:“同學們,我們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到這里來上學,時間長了肯定會思念家鄉、想念親人吧?當我們看到與故鄉相似的某一景物,比如一條小河、一棵大樹等,這種思鄉之情往往更強烈,這就叫觸景生情、睹物思人。我們也常常在作文中抒發這種感情。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元曲,作者正是通過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構成的這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抒發了一個長期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僅一、兩分鐘時間,學生便進入了鄉思鄉戀的情境之中,學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產生了共鳴,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創設情境要因文而異、因人而異,切不可千篇一律,也不能脫離學生的具體實際。創設情境,自己首先要置身于某一種情境之中,或清新優美,或崇高壯美,或深沉悲憤,或詼諧幽默……否則,就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
二.語文教學同文藝欣賞相結合
語文教學同文藝欣賞相結合,使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深廣的思考。
文學作品同其它形式的藝術作品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小說可以改編成電影、電視、戲劇,一首詩譜上曲子就成了一首歌曲,根據其內容和意境還可以創作出一幅畫。我們在教學某些文學作品時可以由此及彼,互相參照、互相對比以突出教學內容,強化教學效果。在教學毛澤東主席的《沁園春•雪》這首詞時,筆者用多媒體把《長征》這部電視劇中毛主席吟誦這首詞的片段放映出來,通過對這個生動場面的直觀感受和對詞的意境的分析,同學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感染。于此同時,筆者還向同學們介紹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演唱《沁園春•雪》時的動人情景。當唱到這首詞的下片時,演唱者情緒高昂、激情四溢,臺下掌聲雷動、經久不息。趁熱打鐵,筆者放了這首詞的錄音。
聽著聽著,同學們有的點頭,有的默嘆,有的贊美,讀來都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又看到了那個指點江山的偉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種豪放的風格、磅礴的氣勢、深遠的意境、廣闊的胸懷中去。筆者把電視、歌曲和詞的講析融于一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三.充分發揮文學作品自身的感染力
充分發揮文學作品自身的感染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努力提高其文學素養。一篇好的文學作品,通常都包涵著積極健康的感情,正確鮮明的觀點,別具一格的構思,引人入勝的情節,獨具特色的細節,無懈可擊的論據,栩栩如生的人物……而所有這一切,無一不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因此,引導學生鑒賞作品的語言就顯得非常重要。
初中語文教材中,許多佳作語言優美、瑯瑯上口,而且各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像大海的波濤,奔騰澎湃;有的像小溪的流水,潺潺有聲;有的如奇峰突起,崢嶸陡峭;有的如一馬平川,坦蕩無垠。它們或清新明麗,或剛健雄渾,或婉而多諷……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語言極富表現力,既有一種淡妝素抹的樸素美,又有一種沁人心脾的詩意美。作者嫻熟地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將豐富的感情融會在細膩的筆觸之中,“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如《春》一文中對“春花圖”的描寫,除了使用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外,此處單是著一“鬧”字,何其生動傳神!首先,“鬧”字與下文的“飛”不相重復,并且蜜蜂的多也體現出花的香和花開的茂盛,而且蜜蜂也渲染出一種喧鬧的氣氛,使得嗅覺、聽覺、視覺上都得到了微妙感受。“鬧”字擬人化了,更形象生動,寫出了蜜蜂的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