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玉米是文登市的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2.67萬hm2左右,其生產形勢直接影響全市糧食生產的大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膳食結構的不斷改善,玉米消費呈明顯的增長趨勢,國內玉米供求將出現偏緊格局,發展玉米生產對保障糧食安全、社會穩定和增加農民收入都具有重要意義。2008年農業部提出大力推廣“一增四改”技術,主攻單產,優化品質,提升玉米綜合生產能力。根據文登市的實際情況,現階段文登市玉米產量增加主要依靠單產水平的提高,因而2008年以來文登市農業部門大力推廣“一增四改”高產栽培技術,做到良種良法配套,充分挖掘玉米增產潛力,提高單產,降低生產成本,實現了玉米增產增收。到2011年底全市推廣面積累計8萬hm2,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1文登市夏玉米“一增四改”高產栽培技術
其核心內容是合理增加種植密度,改種耐密型品種,改套種為直播,改粗放用肥為配方施肥,改人工種植為機化械作業。
1.1合理增加種植密度
一般大田耐密緊湊型玉米品種(鄭單958、浚單20)留苗6.00萬~6.75萬株/hm2,大穗型品種(金海5號、丹玉86、登海3622、農大108)留苗4.80萬~5.55萬株/hm2。
1.2改種耐密型品種
1.2.1品種選擇。選用高產耐密型品種,如鄭單958、浚單20、登海3622、農大108、金海5號、丹玉86等。
1.2.2種子選用及處理。種前應對種子進行篩選,剔除殘粒和病粒,經篩選的種子應籽粒飽滿、均勻一致。精選后的種子應進行包衣,以增強種子活力,防止病蟲損害。確保種子純度≥98%、發芽率≥85%、凈度≥98%、含水量≤13%[1-2]。
1.3改套種為直播
改麥田套種為麥收后貼茬直播,提倡機械化播種。
1.3.1及時播種。文登市小麥收獲期一般在6月15—20日,因而夏玉米播種時間為6月16—21日,最遲不晚于6月25日。
1.3.2足墑播種。要求土壤墑情適中,如遇干旱,玉米播種后及時澆水,確保出苗整齊。
1.3.3適量播種。播種量一般以37.5~52.5kg/hm2為宜。
1.3.4行距與播深。麥收后搶茬直播,等行種植,行距50cm,株距根據不同品種對密度的要求確定,一般緊湊型品種30~33cm,平展型品種株距40~45cm。播種深度為3~5cm。
1.3.5早間定苗。三葉期間苗,五至六葉期定苗,去弱留壯,去小留大,去病留健,去混雜苗,留顏色、苗勢一致的苗。對發生缺苗的地方,提倡留雙株[3]。
1.3.6直播要與晚收相結合。夏直播玉米要于10月上中旬玉米成熟期收獲。
1.4改粗放用肥為配方施肥
1.4.1合理施肥。施磷酸二銨37.5kg/hm2作種肥,做到肥種隔離,覆土蓋嚴;也可用生物有機肥150kg/hm2作種肥。施肥應遵循“底肥足、苗肥早、穗肥重、粒肥補”的原則,施肥總量按每生產100kg籽粒施純N3kg、P2O51kg、K2O2kg計算,產量9~12t/hm2水平下,施生物有機肥3000kg/hm2、尿素525~750kg/hm2、磷酸二銨300~450kg/hm2、硫酸鉀525~750kg/hm2、硫酸鋅15.0~22.5kg/hm2。有機肥、二銨、硫酸鉀和鋅肥全部底施。
1.4.2施肥時期。要求提苗肥占30%,孕穗肥占50%,攻粒肥占20%。
1.5改人工種植為機械化作業
推廣玉米機械播種,減輕勞動強度,提高播種質量,簡化作業環節,加快夏玉米免耕直播技術的推廣速度。大力推廣玉米機械收獲,秸稈粉碎還田,培肥地力,避免焚燒秸稈污染環境。
1.6其他配套技術
其他配套技術還包括病蟲草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災情應對技術等。
2應用“一增四改”技術成效
自2008年以來文登市農業部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措施,認真組織實施了玉米“一增四改”高產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重點搞好了玉米高產攻關及示范、技術培訓和田間管理技術指導等工作,通過開展“十、百、千、萬”高產創建活動,樹立典型,層層輻射,玉米“一增四改”示范推廣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到2011年夏玉米“一增四改”技術全市全面覆蓋。
2.1經濟效益
玉米收獲前后,市農業部門組織技術人員對主推區玉米進行田間測產,經“一增四改”技術的推廣,可比以前套種增加植株7500~15000株/hm2,增產約750kg/hm2,增產幅度為7%~10%。同時,節省勞工22.5個/hm2,減少化肥投入(純N)30kg/hm2。按玉米2.0元/kg、純N4.0元/kg、勞工40元/個計,主推區節本增效2520元/hm2;主推區自2008年累計實現節本增效20160萬元,實現了較好的經濟效益[4-5]。
2.2社會效益
在該項技術推廣過程中通過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業技術培訓活動,超過8萬人次直接受訓,超過40萬人次間接受訓;通過點上展示、面上參觀、重點推廣等形式,推廣先進實用技術10項。這些措施極大增強了廣大農民的科技意識,提高了農民群眾科學種植玉米的水平和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6-7]。
2.3生態效益
在該技術推廣過程中,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無公害病蟲防治、節水灌溉、免耕或少耕栽培及秸稈還田等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僅實現了減少投入、節約成本、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的節本增效的目的,而且還起到了減輕農業面源污染、節約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效果,生態效益極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