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城市生態論文
綜合青少年生理發育成熟的年齡、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主要年齡范圍等多方面因素,我國將青少年界定為14~30歲的群體。青少年最主要的特點是正處于人生向上的發展階段,在身體和心理上都將發生質的變化。從這一階段開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都在逐漸成型并日趨穩固。對于青少年而言,這一時期他們在認知能力方面有了質的發展,記憶力進入最佳時期,對抽象事物的觀察有了較高的概括能力,思維邏輯方式也由經驗型向理論型水平轉化。經濟上沒有脫離父母的支持,但在思想上卻開始渴望獨立。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敢于嘗試,勇于創新,有著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和動力。誠然,他們又缺乏成人的成熟思考,沒有豐富的社會經驗。青少年在這一時期面臨更多的是各種矛盾的解決與處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社會生態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了生態系統理論這一概念。他認為,“發展是人與環境的復合函數”,即D=f(PE),其中,D是指Development,P是指People,E則指Environ-ment。在布朗芬布倫納的人類發展模式中,“生態”是指有機體或個人正經歷著的,或者與個體有著直接聯系的環境,他強調研究“環境中發展”的重要意義。首先,我們要明確個人經歷的問題其實是“生活中的問題”。其次,通過對環境的分析,找到不同層次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最后,要在環境中尋找發展、實現發展。該理論注重強調人、社會環境和物理環境三者間的關系,即在人和環境之間的適當上或許有相對的和諧或不和諧。布朗芬布倫納將該系統分為4個層次,由小到大分別是:微系統、中間系統、外層系統和宏系統。
微系統是最里層系統,指個體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境,此環境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對青少年的影響也是最長遠的。該系統不僅包括最為親密的親子關系,即家庭環境,還有青少年接觸范圍最廣的同伴關系,即與之交往的同學朋友。同時,師生關系也是影響青少年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青少年不僅受微系統的影響,他們本身的一些特征和習慣同樣影響微系統中其他個體的行為與思想。也就是說,個體與環境的影響是相互的,在被動接受影響的同時,個體也在積極能動的幫助構建著環境,影響著自身的發展。
中間系統是指青少年直接參與的各個微系統之間的聯系和相互影響,例如親子關系與師生關系的相互聯系與作用。布朗芬布倫納認為,如果微系統之間有較強的支持性關系,發展可能實現最優化;相反,微系統間非積極的聯系會產生消極后果。對于青少年來說,親子關系的優劣對于他們在同輩關系的處理上顯得至關重要。當父母與子女從小就開始建立親密融洽的關系時,子女在心理上會產生樂觀、積極的交友取向;反之,對于那些單親、暴力等家庭環境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在日后的交友過程中會有不自信、自閉甚至同樣暴力傾向等交友障礙。
外層系統是指那些青少年雖然未能參與,但卻對他們的成長有影響的環境以及這些環境的聯系和相互作用。對于青少年來說,父母的工作單位、性質,兄弟姐妹或表親同輩的學校班級等,這些都會影響個體所生活的環境并產生相互作用,從而間接影響個體的發展。在外層系統中,影響較為普遍的是同輩間的相互比較。父母間的優劣比較思想會傳播給自己的孩子,不僅增加了青少年的壓力,還會導致兄弟姐妹之間的隔閡與摩擦。雖然青少年沒有直接參與外層系統環境,但該系統中人和環境之間的關聯仍然會對青少年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宏系統是指青少年所處社會的文化價值、信念和歷史事件等,這些都可能影響到其他的生態系統。宏系統涵蓋了上述的三個系統,包括了個體所處的整個社會文化、亞文化的大背景。宏系統實際上是一個廣闊的意識形態,在不同文化中這些意識觀念是不同的,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青少年在家庭、學校、社區等中獲得經驗。因此,宏系統雖然是一種大的社會環境背景,營造了一種無形的氛圍,但影響確是無處不在的。
通過本文,我們看到了環境對青少年產生的各個層次的作用。作為社會個體,我們不應獨立的看待自己,應該更多的和社會各層次的環境聯系在一起。從布朗芬布倫納的人類生態模式中我們看到,人的行為受到四個相互鑲嵌、相互作用的層次影響,在與環境逐漸融洽的過程中,我們在其中不斷發展,同時環境也隨著我們的介入而發生改變。當我們沒有能力改變既定的環境時,那我們何不以樂觀的心態去接受適應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