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教育相關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猛。在此過程中,高職校院的德育也面臨諸多挑戰。文章在分析我國高職院校德育的特點及當前存在的問題之后,提出了關于如何結合新形勢對高職院校的德育進行創新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德育,以人為本,論文發表咨詢網
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然而,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一方面,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對高職德育的目標和要求認識模糊、德育模式陳舊僵化,甚至還出現了德育缺位的現象。另一方面,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思維方式等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自加入WTO后,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逐漸加大,同時西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與道德準則也對我國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在當前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在觀念、知識、能力、心理素質方面盡快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是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高職教育的特點
一般來說,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德育目標應當以黨的教育方針為依據。依據各自人才培養要求,對德育進行調整。然而,我們過去在德育實施過程中,高職院校所設定的德育目標和模式都采用同本科院校的思路,這顯然不利于高職院校德育的開展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高職院校應該設置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相適應的、符合社會要求德育目標。高職教育要求培養“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由此看出,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不僅在技能和技術方面要適應生產建設第一線的需要,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方面也要適應生產建設第一線的需要,而且更多地強調職業素質和職業素養。因此,要做好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須了解高職教育的特點畢業論文發表。
1.人才培養目標的獨特性。高職教育圍繞著我國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發展的需要,培養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這種培養目標要求以能力培養為主,在理論知識學習上更多地強調綜合性、實用性,根據崗位能力的要求培養學生駕馭“知識”的能力。根據企業的用人標準,高職學生需要實現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觸,這就不但要求高職學生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同時要求他們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嚴謹的敬業精神和團結合作能力。為此,高職德育必須適應這些要求,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以實現與培養目標的協調。
2.辦學特色的鮮明性。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而不是高等教育的一個層次,因此,高職具有這個高等教育類型的明顯鮮明辦學特色,主要表現為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其中,校企合作要求地方政府與行業企業共建高職院校,探索建立高職院校董事會或理事會,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發揮各自在產業規劃、經費籌措、先進技術應用、兼職教師聘任、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和吸納學生就業等方面的優勢。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高標準、全方位、深層次的校企合作為基礎,實踐面向市場辦教育、圍繞產業設專業、幫助企業育人才的辦學目標,將理論教學、實訓與頂崗實習有機銜接,探索建立“校中廠”“廠中校”實習實訓基地。德育也要順應這一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校企結合進行學生德育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尋求合作的具體方式,實現校企之間對學生德育的和諧統一。
3.學生素質的多樣性。高職學生這一群體的組成多樣,其招收的高中畢業生是在高考招生的第三或第四批。因此,高職學生具有整體質量相對較差,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的特點。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動力、理論基礎、思維習慣等均比較差,尤其是對理論學習存在較大的抵觸情緒。相反,他們的準職業人特性卻十分明顯。因此,高職院校在構建高職學生德育教育教學體系的時候,要立足這些現實情況和其長遠發展,將現實與未來、理論學習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職稱論文發表。
4.學制設置的實踐性。根據國家對高職教育的要求,高職院校的學制結構更多的強調其實踐性。以培養高素質高級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院校,其學制設置曾經為兩年,現在以三年居多,而且實習期往往較長,可占到高職整體課時的1/3,甚至更多。當前,離職院校普遍采取“2+1”“2.5+0.5”模式,或者工學交替模式,有些專業(如酒店專業)采取“1+1”模式。這就意味著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校內學習時間較短,不可能為德育留出非常充足的學時。因此,高職德育理論不能只是滿足于校內課堂教學,而是要擴展實踐育人的視野,主動與學制協調,把德育融入專業實習實訓之中,有目的地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與企業實踐、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融為一體,把德育貫穿高職教育教學的全程,實現德育與高職教育的和諧發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當前高職院校德育存在的問題
1,德育目標不合理。由于高職教育起步較晚,且發展過快,各高職院校及管理部門來不及對高職德育進行研究和調整,因此,對高職生德育目標的設計大多參照本科院校大學生的標準。然而,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屬于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教育使用同一標準,是不公平也是不合適的。因此,這脫離了高職生綜合素質相對較差、自律意識和能力相對較差的實際情況。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生產一線培養技術型、實用型人才的任務,強調動手能力的培養,以崗位能力要求進行培訓,是一種任務驅動型教育,偏重職業能力的提高和養成。因此,進行德育教育時,應貫徹這些能力目標,按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設置不同的德育標準。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在道德目標的設定上,存在貪大求全、不切實際的情況,設置了一些假太空的目標,脫離高職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和職業能力要求,從理論到理論,缺乏可操作性,達不到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高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