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音樂
1隨著時代的發展,通俗音樂元素越來越多地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而西方嚴肅音樂卻逐漸地被人們所淡忘,這個現象在青少年當中尤為突出。例如,絕大部分青少年都聽過或者了解歌手周杰倫的音樂,但對貝多芬、莫扎特等音樂大師的作品卻不是很熟悉。由此可見,通俗音樂正呈現出取代其他音樂種類的趨勢(例如,嚴肅音樂、民族音樂等),并將占據主導地位。通俗音樂的存在價值毋庸置疑,但其大規模的流行使得擁有悠久歷史的西方嚴肅音樂處于危機之中。這個危機不僅存在于中國,也存在于其他國家。在《2005年澳大利亞音樂教育年度回顧報告》當中指出:澳大利亞的音樂教育正處于一個危機當中,其根本原因就是大部分青少年的興趣都逐漸集中于通俗音樂,這個現象在近幾年內尤為突出。鑒于這個趨勢,很多學者認為應該將通俗音樂引進到青少年音樂教育當中來,這不失為一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辦法,但這樣做是否能得到較好的教育成果還有待商榷。本文的主標題“嚴肅音樂VS流行音樂”反映了當代青少年音樂教育中的一個矛盾———學校應該教哪種音樂:是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嚴肅音樂,還是每天伴隨著孩子們的通俗音樂呢?人們常說,音樂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洗滌人的心靈。
一首優雅的輕音樂能夠使煩躁的心情瞬間變得平靜;一首氣勢雄偉的歌曲能夠讓聽眾感到充滿力量。
確實,音樂對于人類情感的影響與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然而音樂的另外一個益處也應該值得關注———世界上許多研究都指出優秀的音樂教育對于青少年的學習和成長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199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詹姆斯•卡特羅(JamesCatterall)對25000名中學生做了一個長期的調查研究。研究發現從小學習器樂的孩子,他們高中畢業數學考試的分數遠遠高于那些沒有學過的孩子,并且這個現象在低年級更為突出。美國華盛頓藝術教育協會(AEP)在2002年也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證據來證實音樂教育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個報告中有兩個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一是利用“元分析”(Meta-analysis)①對過去幾十年里音樂學習與其他學科學習的關系的相關研究進行整理以及分類歸納;二是從神經學和認知的角度建立了一個模型框架用于解釋知識在音樂學習與其他學科學習之間的傳導與轉移。這個研究為今后的同類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并發現了更多的關鍵性的證據來證明學習音樂可以幫助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除此之外,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勞倫•特瑞娜(LaurelTrainor)教授2006年從生理學的角度對音樂能夠促進大腦發展進行了相關的研究。通過研究,她發現從小系統地學習音樂(如器樂演奏、音樂表演)的孩子的非音樂記憶能力(如讀寫能力、文字記憶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數學能力以及智商)要高于那些沒有進行系統音樂訓練的孩子,其原因是系統的音樂訓練能夠刺激孩子大腦感知功能的發育,而感知功能與孩子的記憶力和注意力是密切相關的。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University)于2009年4月開展了一項名為“自然神經系統學”(NatureNeuroscience)的研究。該研究首次提供了確切的證據來證明學習樂器演奏能夠很好地促進腦干接收語言聲音的敏感性。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年幼時期的音樂經驗能夠調整大腦的聽覺系統。“增加音樂學習的經歷很明顯地能夠給所有的孩子帶來很多的好處,無論他/她是否有音樂天賦。”該大學的妮娜•克勞茲(NinaKraus)教授聲稱“:我們有確切的證據來證明進行音樂演奏能夠很好地促進大腦對于各種聲音的敏感性,包括語言在內。音樂演奏的經驗可以幫助孩子進行生活中的語言學習。例如,閱讀、辨別語音語調,或在嘈雜的環境中聽人說話等。除此之外,通過這個現象我們發現了大腦皮層與腦干之間的關系是動態的并且相互作用的。
因此,人類的感官線路比我們想象中的更易調整,這說明學習音樂演奏不僅能夠促進語言的學習,還能夠促進許多其他方面的學習。”以上這些證據證明,音樂能夠促進并幫助青少年的大腦發育以及他們對于非音樂學科尤其是語言學科方面的學習。
這足以提醒教育決策者們提高對于青少年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此同時,音樂教育的內容也至關重要。我國的民族音樂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其多樣化的音樂形式充分體現了我國在音樂方面的高深造詣。
隨著國家的開放以及文化的交流,西方嚴肅音樂逐漸被我國人民所接受。此外,通俗音樂的廣泛流行使得我國自有的民族音樂以及同樣擁有悠久歷史的西方嚴肅音樂逐漸地遠離了廣大青少年的視線。我國民族音樂在音樂教育中自然應當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不僅是為了讓青少年了解并熟悉我們自己的音樂傳統,而且也為民族音樂的永久傳承奠定基礎。然而西方嚴肅音樂作為世界上另一種重要的音樂形式也應當得到足夠的重視與關注。
盡管通俗音樂以其特殊的形式充斥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其社會價值和娛樂價值由此得到體現,然而它卻未必能夠幫助進行深入和高層的教育,這是由于教育價值的體現需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以及縝密的知識體系。知識作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不能被單純地認為是一種社會工具,而且它的體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無論哪種形態的知識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它不會隨著使用者意識的改變而改變。
邏輯知識和經驗知識作為兩種重要的知識形態有著很大的不同,前者能夠通過實驗、推論、計算等方法總結得出,而后者則需要長期存在的文化傳統的支持。嚴肅音樂以經驗知識作為其表現形式擁有悠久的文化底蘊,相比之下,正在快速入侵全球娛樂媒體的通俗音樂卻缺少這種支持。傳統文化(如風俗習慣、信仰、行為舉止、忠誠忠實以及思維方式等)的力量已經滲透到我們心靈與精神的深處,它們不會輕易地被取代或根除。盡管如此,一股新的勢力認為它們已經在當今的流行趨勢中為通俗音樂文化找到了強有力的支持。正是由于通俗音樂每天甚至每小時都在吸引大量的年輕聽眾,因此他們認為青年文化或流行文化應當成為當今社會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但是,筆者認為西方嚴肅音樂文化的力量以及它在音樂教育中的比重應該遠遠強于通俗音樂文化。原因是,教育不是娛樂,它也不是以娛樂作為根本目的。教育需要經過刻苦努力的學習、有目的的訓練以及持之以恒的實踐來幫助人類拓展知識與技術,并且提高人類的思想覺悟。前文所列舉的研究成果已經顯示了音樂教育能夠給青少年帶來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益處,而研究對象無一例外,都是學習嚴肅音樂的演唱或演奏的孩子。由此看來,真正能夠帶給青少年益處的主流音樂教育應當是嚴肅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