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教育相關
摘 要:針對我國城鄉義務教育師資配置失衡、農村教師補充機制不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等問題,農村教師“特崗計劃”應運而生,政策實施五年來,不僅提高了農村教師整體素質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取得了雙贏的可喜局面。但是,特崗計劃在執行中仍舊遭遇特崗教師“同工不同酬”、職稱評聘困難、職業前景模糊等問題。對此,反思農村特崗教師政策實施五年來的成果與不足,進一步研究如何完善相關政策體系,提高政策執行效果,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師資配置均衡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反思;前瞻;論文發表
一、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出臺的背景
作為教育政策體系中的一個具體方面,農村教師特崗計劃的出臺不是政策制定者的簡單主觀判斷,也不是問題充分暴露后自行生成的,而是在一定的社會和教育背景下,逐步進入教育政策的范圍,并最終由政策制定者經過一個特定的政策制定程序后形成的。
(一)社會背景
1、我國城鄉“二元化”的經濟背景
城鄉二元結構主要從經濟和文化兩個層面影響教育的發展。經濟方面,城鄉二元結構導致政府對城鄉教育投資的失衡。我國義務教育經費籌措責任主體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因此,以高勞動生產率工業為主的城市和以低勞動生產率農業為主的農村所致的城鄉二元結構直接決定了政府對義務教育投資能力的巨大差距。文化方面,城鄉二元結構形成的城鄉二元文化制約著農村教育的發展。經濟基礎對意識形態具有很大的制約作用,一方面,農民自身經濟水平有限客觀上決定了他們在教育投入上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政府投入不足導致農村學校教育質量偏低的現實影響了他們對教育的需求,這種主觀需求和客觀可能兩方面指數都較低的情況對農村教育的發展產生了一定阻力。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背景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是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出臺的直接政治背景。人力資本理論全面揭示了教育與經濟間的關系,指出與其他投資一樣,用于人力資本形成的投資也是可以獲得回報。其中,教育是人力資本形成的一個重要方面,投資于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社會地位,同時也可以促進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我國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不僅要解決有關“三農”的表層問題,更是要從本質上為農村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大力發展教育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而畢業論文發表師資、教育理念等軟件資源的配備是制約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瓶頸,政府對于師資配置的宏觀調控是解決該問題的關鍵所在。
(二)教育背景
義務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政策必須承擔保證兒童受教育公平的責任,同時從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和教學質量、教育管理等多方面采取合理措施。其中,師資配置同時貫穿于這幾個方面,是政府在這幾個方面都不可回避的一個共性問題。
1、城鄉義務教育師資配置失衡
總體而言,我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在不斷提高。但是,教師總體水平的提高并不代表城鄉教師水平的同步提高,反而會掩蓋城鄉師資配置不均的事實,具體表現在農村教師的數量、質量和結構等三個方面。首先,農村中小學代課教師大量存在的事實可以反映出農村中小學教師總量不足的現狀。通過一年的清退工作,2005年我國中小學代課教師約由49.9萬降為44.8萬人,其中大約有30萬分布在農村公辦中小學[1]。其次,從學歷水平看,2005年全國小學具有專科以上學歷教師,城市78.01%、縣鎮67.17%、農村47.49%,農村比城市低31個百分點;全國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教師,城市62.44%、縣鎮34.5%、農村24.34%,農村比城市低約38個百分點[2]。再次,從年齡結構看,農村小學年輕教師偏少。城市、縣鎮、農村小學教師中35歲以下的分別占57.83%、51.44%和41.02%[3]。此外,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學科結構、職稱論文發表職稱結構與城市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傊?,城鄉師資水平的巨大差距直接影響到農村教育的發展。
2、農村教師補充機制不完善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初次放開人才流動政策時,教師隊伍中曾出現過一次“跳槽”熱。近年來,由于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啟動、民辦教育促進法的出臺、教師資格制度的正式實施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教師流動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思考。由于教師流動制度的缺失,我國當時的教師流動主要表現為一種無序的流動:從教育系統內部流向外部;從落后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流向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從農村流向城鎮,中小城鎮流向城市,市縣流向省會城市等[4]。在這種無序流動中教育系統內部的無序流動不利于義務教育的公平與協調發展。對此,論文發表咨詢網站由義務教育的特殊性決定,國家必須采取相應舉措逐步健全農村教師補充機制,以縮小城鄉師資水平的差距。
(三)畢業生基層就業政策傾向
自1999年全國高校擴大招生規模開始,2002年后每年畢業人數均以約60萬的數量逐年遞增,在城鎮新增就業崗位有限,而西部、農村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急需大量人才的背景下,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對此,中央各有關部門先后組織實施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計劃等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專門項目,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的大量優惠政策,如學費和助學貸款代償政策、選聘招錄優先政策等進一步明確“基層就業”這一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主旋律。針對農村教師匱乏、隊伍結構不合理等制約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現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成為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的又一項重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