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外語翻譯
前言
要改善浙江涉外旅游軟環境,增強浙江旅游的國際競爭力,旅游翻譯是一項不可或缺的研究課題。旅游翻譯應是為旅游活動、旅游專業和行業進行的翻譯(實踐),屬于專業翻譯。概括地說,旅游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社會、跨時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際活動”。同其他類型的翻譯相比,它在跨文化、跨心理交際的特點上表現得更直接、更突出、更典型、更全面[1]。旅游翻譯以實用為目的,涉及多種相關學科,面廣且雜。“由于其特殊性、多樣性與復雜性,仍不為我們翻譯工作者所熟悉和掌握[2]”。浙江譯界學人士已就浙江旅游翻譯中的問題展開個案研究,如朱盼盼[3]對浙江市政府網站旅游資料的誤譯進行分析;羅堅[4]對浙江市公共場所的公示語相應英譯文進行了調查與評析。結論是“旅游翻譯良莠不齊,問題頗多”,歸納起來有拼寫遺漏錯誤、語法錯誤、中式英語、用詞不當、語言累贅、文化誤解等。但以上研究重點多放在具體翻譯對錯的分析上,缺乏有深度的宏觀層面的理論探討,無法從理論上指導浙江旅游翻譯實踐。
以翻譯適應選擇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生態翻譯學,以翻譯生態的整體視野,基于翻譯實踐,對翻譯活動作出從自然生態到翻譯生態的參照類比和綜觀描述,從翻譯學、語言學、文化學、人類學和生態學等不同學科視角對翻譯活動進行跨學科的綜觀整合性研究,從而使翻譯生態學研究具有整體主義的方法論意義,這為翻譯實踐提供了新的啟示[5]。本文嘗試以翻譯生態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為依據,分析浙江旅游翻譯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旅游翻譯生態環境的基本涵義
翻譯生態環境可定義為:影響翻譯主體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6]這里的主體是廣義的,即參與翻譯活動的一切生命體,包括原文作者、譯者、讀者、翻譯發起人、贊助人、出版商、營銷商、編輯等。而外界環境可包括與翻譯活動有關的自然經濟環境、語言文化環境、社會政治環境等。翻譯生態環境也就包含兩個方面:翻譯生態和翻譯環境。翻譯生態可表述為:翻譯主體之間及其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狀態。也就是說,翻譯主體在其周圍環境的生存和工作狀態。翻譯環境主要指翻譯活動所涉及的外部環境(客觀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文化語言環境以及社會政治環境等的總和。
如上所述,旅游翻譯生態環境包含旅游翻譯生態與旅游翻譯環境兩個方面。旅游翻譯生態可表述為:旅游翻譯主體之間(旅行社專職翻譯、地方導譯、全程導譯、定點導游、國際導游)及旅游翻譯主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互相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也即旅游翻譯主體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下的生存狀態與工作狀況。而旅游翻譯環境則可簡單定義為:與旅游翻譯活動相關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的總和。
二、浙江旅游翻譯生態與環境透視
旅游翻譯生態網絡是由分工不同、相互協作的旅游翻譯主體組成的共同體,可以包括旅游文本創作主體的作者、作為原文解釋主體和譯文譯作主體的譯者、作為譯文解釋主體的讀者和作為委托主體的委托者等。“作為語言信息轉換的翻譯生產過程……翻譯行動中的各個行動者,是在相互協商、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個翻譯網絡,并為實現翻譯的目的而共同維系著這個網絡。”[7]在旅游翻譯活動過程中,翻譯主體間的交往并不是簡單地以單一的直線的形式展開的,而是以錯綜的,立體、多維的形式呈現。每對“主體—主體”關系都是其共同客體“主體—客體”關系的自然生成,其中還包括語言、文化、社會關系等中介,從而構成翻譯活動的群體交互性旅游翻譯生態網絡體系。而旅游翻譯主體之間只要進行交往,就必然要以某種形式承認和遵循某些規范的要求。這種對規范的承認與遵循正好與翻譯倫理的要求相契合。倫理問題歸根到底也是人與人,即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問題,是主體與主體交往中應遵循的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在翻譯倫理中,再現倫理重視譯者對原文作者意圖的“忠實”;服務倫理強調對客戶服務的重要性;交流倫理關注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規范倫理顧慮目的語文化和譯文讀者的期待;承諾倫理則從職業的角度規范譯者的行為[8]。旅游翻譯生態場中的每一個角色———旅游翻譯主體,都有其獨特的任務和作用,相互之間共同依存且無法相互替代。因此,在旅游翻譯活動中,旅游翻譯主體間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對話本是應有之義。然而,在浙江旅游翻譯實踐中,旅游翻譯主體間的這種應有的尊重和平等對話卻未能落到實處。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譯者對原文作者的不忠誠:對旅游文本創作主體的尊重及對其意圖的準確傳譯,是譯者應力圖達到的目的。而要做到準確傳譯,關鍵在于譯者能否融入作者視閾。然而在浙江旅游翻譯實踐中,有些譯者誤解原文,望文生義,用詞不當,甚至炮制中式英語令人啼笑皆非,更不用說對原文作者的忠實。如在外國游客經常到訪的杭州河坊街,“土特產一條街”被譯為:“Onestreetofthesoilspecialproduct”,“土特產”竟被誤譯為“thesoilspecialproduct”。
2.譯者對委托者服務意識缺失:旅游翻譯隸屬于服務業,翻譯服務的首要品質是對客戶的“忠誠”,宗旨是依照客戶的要求,完成由客戶交予的任務。譯者在接受委托者的委托時,就有責任和義務按委托者的要求去完成委托的任務。然而翻譯實踐中,部分譯文拼寫錯誤與遺漏到處可見。如杭州西湖邊一家旅游紀念品店的商品吊牌上將本應是“Chopsticks”的“筷子”錯譯成“Chop-Sticks”。
3.委托者與讀者的無效溝通:由于語言表達方式不當,或語法使用不當使外國游客不解其意,重要任務應該是幫助旅游翻譯委托者與外國游客間的跨文化有效溝通,如景區綠地中的“請愛護花草”被譯為“Keepawayfromthegrassland”,而非國外游客習慣的“Keepoffthegrass”。
4.譯文無法滿足外國讀者期待:旅游翻譯譯文要遵守目的語文化的語言文化規范,迎合而不是驚擾來自異國他鄉的游客的期待。這種期待反映出游客對譯文的特定要求,如確保譯文的可接受性和譯文的語言風格的適宜性等。但在浙江旅游翻譯實踐中,由于文化誤讀等原因,一些譯文足以嚇壞外國讀者。如杭州一家涉外飯店的英文菜單上“口水雞”被錯譯成“spitchicken”,這令到訪的外國游客異常驚愕。“spit”意為“唾液”,“spitchicken”豈不是令人大倒胃口?應譯為“Steamedchickenwithchilisaule”,讀者腦海中會浮現一副口水噠噠的饕餮美食的情景。浙江地處中國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南翼,第三產業發達,2010年第三產業占浙江省生產總值的43.1%。第三產業中的旅游服務業發展迅速,據浙江省旅游局統計,2010年浙江省共接待入境外國游客684.7萬人次,比2009年增加10%,位列全國前三甲。迅速發展的入境旅游,不但對旅游翻譯人才數量的需求急劇擴大,而且對旅游翻譯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浙江省旅游翻譯人才和翻譯質量尚無法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毫無疑問,浙江入境旅游的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旅游翻譯人才數量和質量的窘境,需要通過教育文化系統解決。一種語言代表一種文化。文化包括民族的歷史傳統、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心理意識、習俗信仰、地域風貌等一系列因素。合格的旅游翻譯譯員,除了熟練掌握中外兩種語言技能之外,還必須熟諳兩國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旅游翻譯就是異質文化交流。對旅游翻譯人才的培養,目前還沒有引起浙江教育主管部門及涉外旅游教育界的足夠重視。除了以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為首的職業院校中有專門的旅游外語專業之外,本科院校尚無旅游翻譯專業方向。懂旅游、懂翻譯的人才不多,再加上旅游翻譯收入不穩定等因素,使更多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