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研究
1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的區別與聯系
學校體育的主要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學會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養成經常鍛煉身體的習慣,培養優良的思想品德。學校健康教育是通過學習,使學生獲得衛生知識,轉變衛生態度,產生衛生行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促進身心發育,為終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礎。近幾年來,在學校體育中片面強調“增強體質”,把“體質”與“健康”混為一談,其實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通常說的“體質”是指“在遺傳性和獲得性的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心理因素的綜合狀況和相對穩定的特征”。而健康是指“人體各器官系統發育良好、功能正常、體質健壯、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的活動效能狀況的外部表現”;體質與健康是相互依存的,哪一方面出了問題,就不是一個健康的人。
2學校體育的現狀
2.1追求升學率對學校體育的影響
一些地方把升學率的高低作為評價學校辦得好與不好的唯一標準,只重視智育,輕視德育、體育、美育。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校體育工作發展緩慢,致使本應以學生全面為目標的教育,在現實中變成了以犧牲學生身體健康為代價的“應試教育”。
2.2現行體育教學對學校體育教育的影響
我國學校體育教學大多仍處在以傳授運動技術為主要目的階段。尤其是校運動會,這種純競技運動的比賽,導致了學校體育教學以競技運動項目為教學內容,不利于學生身心全面發展,也與教育部頒布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內涵相悖。教學上仍停滯在身體素質達標和競技技術考核的范圍內,割裂了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的聯系,教學“應試”依舊突出,忽略了對學生健身意識、健身能力、健身習慣的培養。在教學組織方式上過分地強調“統一”,使體育課缺乏生氣,教學顯得機械、呆板,從而使學生喪失對體育的興趣。在考核評價上,只注重體育課評價,而忽視體育過程評價,用一種尺度去衡量不同體質,不同程度的學生,評價方式缺乏科學性,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健康教育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3.1健康教育起步晚,重視不夠
我國直到九十年代才制定了《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并在第13條中明確規定:“學校應當把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普通中小學必須開設健康教育課”。但因課時和師資等方面的限制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健康教育的開課率不盡人意,這直接影響中小學健康教育的發展和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改善。
3.2健康教育觀念滯后,認識不足
學校在健康教育觀念上仍停留在身體健康教育方面,而對心理健康教育還很薄弱。當前,學生由于面臨著學業、升學和人際關系等問題的困惑,心理病態是比較突出和嚴重的,心理方面的疾病發病率在不斷上升。國內學者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表明城鄉中小學生有16.53%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中學生某些輕微的心理異常如不及時疏導和矯治,有可能釀成日后難以挽救的心理疾病,危及個人、家庭和社會。
4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的途徑
4.1提高認識,轉變學校教育觀念
學校教育必須真正從“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把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的工作納入學校教育議事日程,保證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
4.2體育教學要向健康教育轉變
4.2.1適當增加體育課時,合理安排體育課
雖然全國各地的學校都在要求做到“兩課、一操、三活動”,以保證學生每天有1小時體育鍛煉時間。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學校并不多。課外體育活動實際是名存實亡。如果增加了體育理論的知識傳授,學生從事體育活動時間就顯得更少了。因此,要真正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改革,讓學生享受到健康教育,就必須增加體育課學時,在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參與體育鍛煉的前提下,進行健康教育的傳授,才能真正起到改革的作用。由于體育課的特殊性,安排的時間必須符合人體生理規律,而且還必須考慮場地、器材的使用密度。目前,大多數學校體育課沒有優先安排,而是填空式安排,造成有時場地、器材無法滿足學生的活動。
4.2.2體育教學要突出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教育
過去體育課教學常常強調技術掌握如何,學生運動負荷是否合理,只重視運動技能和身體健康方面的教育,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和社會適應能力。目前,我國獨生子女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十分突出,社會適應能力低下,主要表現在缺乏抗挫折能力、意志比較薄弱。現在體育教師則要考慮學生在練習中培養了什么品質?鍛煉了什么心理素質?什么樣練習能夠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能力?教學中重視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培養積極的自我價值感,提高調控情緒的能力,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等。
5小結
學校體育是基礎,健康教育是目的。離開體育教學談健康教育是不明智的,離開健康教育的體育教學也是不完整的,只有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把健康教育有機的貫穿到體育教育中去,使原有的片面理解的體育教育邁向健康體育教育,使學生的身心真正地健康起來,為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興旺,作出教育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