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文學史論文
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特別是在當下實行科教興國的發展前提下,我國教育制度實行改革已成為時發表展的必然趨勢。教育改革的關鍵任務就是實行教學的改革,通過改變教學方式和觀念,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思維觀念。
以往的文史課教學方式通常以組織教學為主,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大量的文學和歷史知識后,通過課后練習和各種測驗、考試來鞏固知識,以達到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能力的目的;還通過階段性的檢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滿足不了現在新教學改革理念的要求,其中的缺點日益凸顯。在這樣的背景下,革新教學方式勢在必行。作為新教改背景下的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不斷創新教學思維模式,改變教學實踐,才能適應新教改的要求。
教學思維模式的概念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學理念指導,以完成教學目標為目的,而建立的有關教學程序和實踐方法的思維策略體系。從其概念我們可以看出,教學思維模式介于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之間,是對教學理念的實踐與實施策略,對教師的實際教學活動具有指導性作用的。在新教學改革過程中,要求教師適應新時代要求,對教學思維不斷創新。
結合新教學改革的特點,教師作為授業者,應更新教學觀念,將學生能力的培養置于首要地位;可以借用新教材的編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目標;利用新的賞識模式,激勵學生全面提高素質,成為各行各業的人才。
在現實的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理論依據,來制定相對合理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并將這些策略和方法結合起來形成具體的教學程序。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教學過程是教與學共同參與的活動,實際參與教學的主客體都應及時反饋教學的相關信息,以適時矯正、調控教學過程。教學過程中,主客雙方的良好互動,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使得教學目標的完成成為可能,以達到師生雙贏的良好效果。
在文學史教學過程中,歷史總是作為重要因素存在的。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保持文學史在時間上的整體性和階段性,又要注重其在文學內容上的發展性和相關性。在創新教學思維模式的同時,應該以情感和行為影響學生,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當然,學生也應通過一定方式反饋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這個反饋的結果反過來又影響教師的教學過程。
當前,我國的新教學改革改變了原有的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固化教學模式,帶動學生開展自學活動、參加社會實踐和研究活動。從以掌握知識為目標,發展到運用知識、增強能力為目標,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學習”和提高“綜合素質”。為達到以上教學需求,我們必須創新教學思維模式,使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教學思維模式與新教育改革趨勢相一致,培養對國家對社會真正有用的人才。
教學思維模式是教學中具有的常態的教學,教學模式必須具有教學目標、理論依據、操作程序和策略、教學評價等不同的部分與基本要素。因此,要建立適合新教改要求的文學史課教學思維模式,必須明確新教改中課程改革教學目標,然后根據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規定教學思維模式的形式。
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雖然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實行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但是也不能忽視基礎教育的培養,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不能脫離基礎知識的教學。學生只有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才能靈活運用基本方法去解決實踐中將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教師應該將灌輸文學、人物、著作、歷史相關知識的過程,轉變為能力培養的過程。新教學改革把培養學生能力,提高人才素質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因此,必須在教學實踐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在教學互動的實踐中,學生要自如地綜合運用思考、分析、判斷、綜合、讀寫、操作等基礎能力,還要形成對文史知識、人物情感、時代背景等相關知識繼續探究的學習能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智力開發,開啟他們的思維,培養其在各個成長階段的生活自理、情感自立的能力,使他們學會管理自己的行為和情感,能夠迅速適應環境。對于學生自身的各種優秀品質,尤其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應該予以重視和推介。這些優秀的人格品質,將伴隨學生的整個人生,也將使其受益終身。文學史課上,從不缺乏意志品質杰出的例子,這些例子都是學生個性品質培養的表率,對于打磨學生頑強的學習毅力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十分重要。
當前,應當有效地調整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有很多較為枯燥無味的內容,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強化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就需要運用各種不同類型的方法,也需要新穎而貼近教學實際的教學手段,從形式上強化學生的學習,激發興趣。
學生心理發展的過程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這種心理規律對學生的學習往往產生重要影響,而學生自身的學習也是具有一定特點的,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來應對。在課堂上,由于長時間的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在學生中普遍存在,學習效率出現下降,不能實現高效學習,這需要強化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思維,為學生的學習奠定基礎。在興趣的實施中,要注意實踐的作用,如果人類失去了聯想,就不能對新事物保持熱情,那么人的創造性也將枯竭。所以,聯想能力是創新靈感的來源。當我們對某些歷史問題進行前提性理解時,常常會插上聯想的翅膀。聯想可分為對比聯想和相似聯想。在實踐中,應該鼓勵學生站在自己的角度,運用已有的知識素養和人生經歷來判斷文學作品。例如,曹禺的《雷雨》,蘊含有豐富的文學意蘊,學習時不僅要求學生有豐富的戲劇藝術知識,同時還要求學生能對劇本的語言和動作細節有準確的把握。《雷雨》的情節核是周樸園與魯侍萍戀情的變故,只有把握了這一情節核,才有可能深刻地理解這部劇作結構所蘊含的文學意蘊,教師為了讓學生們都能讀懂這些含義,適當的讓學生相互討論。有學生從周樸園的人生處境著眼,為周樸園對魯侍萍30年不變的情感所打動,從而認為這是一個寬厚的慈父、仁愛的丈夫和事業成功的礦主。這種理解是否合理,自然可以通過再討論來驗證。眾所周知,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理論基礎與理論問題,這些問題在教材中也會有所反映。在講解過程中,這些內容難為學生理解,學生的興趣往往不大。比如像閱讀古文《離騷》,語句比較拗口,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那么,教師就應該分析出《離騷》的比興象征系統,指出其以香草美人喻君臣這種方式,就是一種很重要的象征系統,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