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當代文學論文
1935年,趙家璧主持的《中國新文學大系》由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分冊出版。該文學大系匯集了從1917年到1927年間新文學的代表作,由魯迅、郁達夫、周作人、朱自清、胡適、洪深等新文學的扛鼎名家分別主編各卷,每卷還撰寫了介紹新文學10余年歷程的萬字導言。應該說,第一套《中國新文學大系》對于新文學確立自身在文學史上的經典地位以及塑造中國現代文學傳統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隨后,每隔10余年或20余年,中國文學界就會編輯出版新文學大系,目前已經下延至2000年。如果說連續出版全國性的新文學大系,對梳理整個中國現代文學的文脈、建構現代民族國家認同至關重要,那么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全國許多省份紛紛推出本省當代文學大系,則對梳理區域文學、地域文學的文脈,繁榮地方文藝同樣具有重大意義。由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馮毓云、羅振亞教授主編的《龍江當代文學大系》,就是在此背景下有意識地梳理龍江當代60年文脈、筑造龍江當代文學宏偉景觀的精品力作。
《龍江當代文學大系》分為理論與批評卷、小說卷、詩歌卷、散文卷、戲劇文學卷、報告文學卷、影視文學卷、曲藝戲曲卷、民間文學卷、兒童文學卷、翻譯文學卷,共11卷13冊,850余萬字,已由北方文藝出版社于2010年2月出版?!洱埥敶膶W大系》編輯委員會堅持從歷史和美學相結合的標準出發,對龍江當代文學60年中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進行搜集、甄別、遴選,使入選作品兼具時代色彩和藝術精神,眾多作品的集合清晰而典型地體現了龍江當代文學的歷史脈動,呈現了龍江當代文學創作的實績,展示了龍江當代作家的文學風采。
披覽煌煌10余卷的《龍江當代文學大系》,我們首先驚訝地發現,龍江當代文學的整體景觀居然如此輝煌,乃至震撼人心。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黑龍江作為邊疆省份,文化稀薄,文脈不盛,轟動性的作家作品寥若晨星,這是國內文學界和評論界普遍存在的誤解。以往黑龍江作家較少受到國內評論家的關注,而且往往都是單槍匹馬地在國內文壇上奮力拼搏,雖然有些獲得不俗的名聲,但終究難與北京、山東、上海等占盡天時地利的作家相比。正是有了《龍江當代文學大系》,龍江當代作家才能第一次以如此整齊、壯觀的陣容顯現在世人面前,也彰顯出了龍江當代文學在全國文學版圖中的獨特位置和重要地位。特別是周立波、曲波、烏•白辛、鄭加真、關沫南、林予、魯琪、巴波、叢深、梁南、林子、滿銳、謝樹、平青、程樹榛、門瑞瑜、王毅、劉亞舟、張抗抗、賈宏圖、蔣巍、劉暢園、王忠瑜、吳寶三、黃益庸、韓乃寅、阿成、龐壯國、楊利民、楊寶琛、王立純、李琦、張雅文、張曙光、遲子建、常新港、全勇先、鮑十、潘洗塵等作家,個人風格鮮明,地域色彩濃郁,共同打造出龍江當代文學強勁的集體陣容,在全國文學版圖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
其次,《龍江當代文學大系》全面和嚴謹的編輯方針和遴選作品的標準值得稱道。《龍江當代文學大系》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大而全”。也許對于論著來說,“大而全”并非優點,但對于要展示區域文學全貌的文學大系來說,“大而全”則是品質所在,是氣象與格局所在。該大系收錄的文體非常全面,小說、戲劇、詩歌、散文等新文學四大基本文體自不待言,還著有影視文學、曲藝戲曲、民間文學、兒童文學、翻譯文學等單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結合龍江當代文學的具體情況,《戲劇文學卷》主編馮毓云教授還在該卷中因地制宜,專門設有《廣播劇》部分,恰到好處地突顯了在全國影響很大的龍江當代廣播劇的重要地位。就收錄的作家來說,該大系也非常完備,它既關注長期生活和工作在黑龍江的作家,又關注那些曾經在黑龍江生活過一段時間后來又離開黑龍江的作家,如周立波、曲波、梁曉聲等;既關注常新港、遲子建等在黑龍江土生土長的作家,又關注林予、巴波那些外來的作家。還有對各個歷史時段的作品收錄也非常全備,根據龍江當代文學發展的真實歷程,該文學大系給予改革開放以來的龍江當代文學以最大的篇幅,但也未曾遺忘新中國成立后17年文學乃至“文革”文學,充分體現了大系編委會嚴肅認真的歷史精神。
當然,“大而全”并不意味著標準缺失、界限不明、泛濫成災?!洱埥敶膶W大系》編委會在遴選作品時,一直堅持歷史和美學的雙重標準,特別關注那些既能體現特定歷史階段的時代精神,又具有較高美學價值,而且能夠較好地反映龍江當代文學的地域文化精神的作品。因為正是這些作品既在歷史中發揮了重要的現實作用,又能留存后世、感動后人并能夠激發審美興趣,同時大力宣揚了黑龍江的地域文化。例如選擇梁曉聲的小說時,編者就選了其中非常具有這三方面代表性的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該小說是知青題材小說,發表時轟動國內文壇,具有較大的藝術價值,而且難能可貴的是,該小說主要描寫的就是龍江大地上令人感動的生命故事,具有龍江地域文化中的粗獷雄強、富有悲劇精神的獨特性。選擇遲子建的小說時,編者就選擇了《霧月牛欄》、《親親土豆》以及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的節選,這不僅是因為前兩個短篇小說獲得了魯迅文學獎,《額爾古納河右岸》獲得了茅盾文學獎,關鍵在于這三部小說兼具時代精神、美學價值以及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再如《戲劇文學卷》選了車連濱的話劇《蛾》、楊寶琛的話劇《北京往北是北大荒》、楊利民的話劇《地質師》等富有藝術探索精神、龍江地域特色和鏗鏘強勁的時代精神的作品。這些作品的集團式出場對進一步發揮龍江當代作家的創造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國內其他省份編選的本省文學大系中,大都只是作品的機械集合,分卷少有導言,而《龍江當代文學大系》卻秉承了《中國新文學大系》分卷導言體例,每卷前設有萬余字的導言,概括該卷分體文學的發展狀況、歷史特點乃至對重要作品進行扼要而精到的解讀,并進一步總結龍江當代文學發展的歷史經驗,洞察局限,展望未來。若將各分卷導言匯集一處,就是一部具體而微的龍江當代分體文學史,這無疑是《龍江當代文學大系》值得稱譽的又一特點。
細讀這些分卷導言,我們不得不佩服編撰者卓越的歷史眼光和精深雅致的審美趣味。例如《戲劇文學卷》的《話劇導言》,將新時期龍江戲劇文學發展的整體特點概括為底層寫作傳統的時代性超越、人性人情主題的深入開掘、地域文化特色的著力彰顯、戲劇藝術創新的多元探索等四個方面,要言不煩,精到準確?!对姼杈怼穼а詣t如此概括龍江當代詩歌50多年的藝術特質:一是從形到質地雕塑出了北方的影像,二是龍江詩歌大多充溢著一股沉郁、陽剛之氣,三是復合型藝術風格的建構。《散文卷》則從獨特地域風貌、歷史文化和時代潮音的真誠書寫,往昔歲月的深情追憶與人生境遇的深入思考,日常生活的審美觀照與個性化言說的張揚等三個方面來概括龍江當代散文發展歷程,非常獨到精準。這些概括對于從整體上領悟龍江當代文學發展歷史具有相當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