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音樂
小學音樂教育,是以音樂藝術作為手段,對兒童進行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對兒童進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培養兒童共產主義的品德、情操和意志。在培養兒童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及獲得音樂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使兒童的聽覺和發聲器官得到良好的鍛煉,并使兒童的記憶、想象、思維、情感、意志、個性都有所發展。所以音樂教育既能陶治性情,豐富感情,發展智力,活躍思想,又能鼓舞兒童努力學習,奮發向上。
由此可見,音樂教育是幫助兒童茁壯成長,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一門課程。它對于學生個性發展,完美人格的形成以及培養跨世紀開拓型人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就顯得更加重要。
一、創造教學環境,誘發學習興趣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具體形象、形式新穎、色彩鮮艷的對象很敏感,容易引起注意。教師應努力創設有別于其他教室的音樂教學環境。如,墻上不定期更換各種有關音樂的圖畫,多用幻燈片,收錄機、樂器的擺設要有藝術性等,使孩子跨進音樂教室就會感到進人了音樂的世界。
二、豐富歌詞形式,增強學習興趣
歌詞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文學語言,是構成音樂形象的“物質”基礎。而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無意注意占優勢,興趣容易轉移,再加上他們識字少,機械性的強記憶易產生精神上的疲勞。我在教學中便先將歌詞改成口語對白,再根據歌詞的內容創編一些舞蹈動作。如在《學做解放軍》的歌詞教學中,加上正步、瞄準、行軍禮等動作,以舞帶詞,讓學生邊讀邊表演,有時學生忘記了歌詞,但表演動作的連貫性會幫學生想起來,不僅使學生在感情上產生共嗚,而且也增強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三、模仿角色表演.提高學習興趣
低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持久性差,好動,尤其喜歡合著節奏鮮明的音樂節拍動。
教師要把握時機啟發學生感受歌曲的節奏、速度、力度和情緒,組織他們即興而動。如學了《保護小羊》,老師帶領他們模仿小羊、大象、狗熊、狼等動物,而后轉入身臨其境的表演,讓同學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這種角色化的表演、游戲,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情感體驗,鍛煉了學生的表演能力,提高了學習興趣。
四、相互競賽評比,發展學習興趣
低年級的學生好勝心強,根據這一特點采用“競賽”、“評比”的方法“刺激”學生。通過競賽,使單純的練習變得活潑;賽后講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講評,發表自己的意見,找出優點和不足。這樣既檢查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又充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