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音樂
藝術歌曲《魔王》是奧地利音樂家舒伯特較早期的作品,但已漸漸體現出舒伯特創作成熟期的音樂創作特點。在這首歌曲中,舒伯特打破了采用民歌音樂素材的常規寫作模式,將詩歌的內容戲劇化。
《魔王》這一歌德的敘事謠曲本身就為音樂的表現提供了豐富的空間,這一題材來自民間傳說,父親抱著生病的孩子在黑夜的樹林里騎馬疾馳,試圖與死神賽跑,但孩子的魂魄最終被魔王攝去[1]。許多作曲家都曾為它譜曲,見諸于記載的有7種之多,其中不乏大師名家,但舒伯特的譜曲最為成功。他采取了別人意想不到的手法,創作出一種在歌曲里前所未有的戲劇性抒情方式。它使敘事曲脫離了歌詞,由客觀陳述轉入戲劇性表演,但在此戲劇性里也不排斥作者的主觀抒情,將現實、幻想、戲劇、抒情交織在一起,也給表演藝術家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2-4]。就音樂實體的特點而言,《魔王》音樂創作的獨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極富形象特征的旋律
《魔王》中性格鮮明的旋律,緊密配合歌詞的發展,以不同的音區和音色塑造了4個人物不同的形象。旋律作為音樂的靈魂賦予了他們鮮明的個性,使詩樂融為一體。首先出場的是敘述者,平穩的旋律娓娓訴說著這一故事的開始,帶有宣敘調的風格;同樣也是由敘述者采用同樣的口吻道出了故事結束,音調平穩而嚴肅,發人深省。
二、色彩新穎的和聲和構思巧妙的調性
舒伯特雖然生活在浪漫主義時期,但在求學期間接觸到的古典主義時期優秀大師的作品及其創作手法,給他的歌曲寫作打下了深厚的理論基礎。這首歌曲是他18歲時的創作,從和聲功能的安排、調性轉換的布局,足以看出他的寫作技巧嫻熟了[5]。
從《魔王》的旋律到鋼琴伴奏的整個織體的創作手法上看,舒伯特在音樂實體的一些寫作手法上遵循了古典樂派的創作習慣,但卻在試圖打破前人的樂曲常規的進行模式,使得浪漫主義的火花在曲中時時閃爍。古典主義的印記和浪漫主義的思潮相得益彰,共同構筑了這部不朽的作品。具體表現在:
1.古典主義印記
在充滿著浪漫主義思想情感的內容中經常出現古典主義創作手法的印記,這一創作特點經常出現在舒伯特以及其他浪漫主義樂派的代表人物,如舒曼、門德爾松及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中。《魔王》在較大程度上體現了這一特點。作品受古典主義影響的痕跡體現在:①在和聲方面,仍然遵循著和聲功能中的正格進行;②在調式、調性方面,注重調性的回歸。下面結合譜例分別進行闡述。
全曲由g和聲小調伴奏音型開始,也是在g和聲小調的和弦中結束的。然而在此時間與空間以及人物的轉換中的發生了豐富的色彩變化。歌曲的開始是敘事者對故事的敘述,雖然左手上行的旋律中會出現一些變化音,但都是以經過的形式存在主要為了強調屬音D,同時在19小節之前都是著重于屬到主的正格進行。
在孩子最后一次呼救時,鋼琴伴奏的調性由開始的g小調,經過中間的轉調和離調回到了d小調(124—127小節),這也為再次轉換成g小調做好了鋪墊。在最后敘述者開始講述時,已經回到了開始的調性。
2.浪漫主義思潮
在遵循古典主義和聲和調性進行模式的同時,浪漫主義時期思潮也在舒伯特的作品中得到展現。
《魔王》中色彩新穎的和聲協調著豐富的音樂織體,使歌曲更加形象生動富有戲劇性。在歌曲的鋼琴伴奏中,舒伯特多次使用導七和屬七和調、離調和轉調,運用其不協和音響色彩和功能進行的音響效果以及調性的轉換為故事的情節營造了一個緊張而不失平衡感的氣氛,下面結合譜例分別進行闡述。
在介紹父親和他的孩子時,和聲色彩變得緊張而又神秘———多處出現了屬七和導七和弦,這些屬七或導七存在形式均是作為重屬的身份,例如第21到第22小節,還原B-D-還原F-G是g小調的下屬C-降E-G的重屬五六,第23至24小節,C-降E-F-A是DT三級D-F-降B的重屬七。在這簡短的第一部分多次用到DT三和弦,讓歌曲的情緒變得游移不定,直至升F的出現,g和聲小調的確立,也預示著敘述者的身份告一段落。七和弦和三和弦的連續使用使織體音樂起伏不斷,生動地描述出父親抱著病兒回家的情景。
然而當孩子驚慌地詢問父親可看到“頭戴著皇冠的魔王”,在這時,和弦雖然是以七和弦的形式存在,但卻在g小調的調性中顯得模糊不清,結合接下來的譜例才發現,這2個已具備了降B屬音的特性,由屬音的從屬導和弦傾向于F音為降B音的出現做了一個屬準備。如果仔細閱讀歌詞,可發現舒伯特的良苦用心:父親雖然安撫了孩子的驚慌,卻顯得比較匆忙,所以沒有真正的明確降B和聲大調的調性,一直延遲到魔王的出現,魔王的口吻變得非常的柔和,為孩子描繪了一個快樂而祥和畫面,但此時的力度卻是pp,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也展露了魔王心中的虛偽。
當孩子再次恐慌起來“啊,父親,你可聽見,那魔王在我耳邊低聲細語。”這時的織體已屬于線條化的處理方式,沒有很明確的和弦形式出現,由此對和聲的判斷也不具備相應的條件。但線條的使用又隱含著調式音型的傾向性,所以從72—80小節出現了升F-A-C至升F-升A-升C的過渡,同時這也是由降B大調向b小調過渡的一個段落。在伴奏的高音處伴隨著D的持續音的處理,D成為降B大調向b小調的中介音。這一段轉換的過程也是父親和兒子再次對話的過程。父親仍然力圖用自己的話語去減輕孩子的驚慌,在此處的調性以離調的形式存在,2個降號的還原也標志著調性的改變———先后從b小調轉向e小調轉向G大調最后轉向C大調,同時魔王在這時也出現了(81—88小節),看似偶然的發生,確是巧妙地安排。魔王的主題的力度仍然是ppp形式出現,意圖跟前一部分一樣,為了引誘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