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中等教育
作為中職學校的計算機專業教師,常常會出現課堂效率低下的現象。縱觀本校《動漫設計》課程的教學歷程,大多按傳統學科的教學法———以《教學大綱》為基準,以教材為基礎,以教師為主體,教師上面講、學生下面聽為主要教學方式。這種方式無法實現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因而改革傳統職業教育模式勢在必行。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結合本校的教學設施和實際情況,采用了行為導向教學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內涵
行為導向教學法是從教學生“學會學習”目標出發,使職業教學從注重“教法”轉到注重“學法”,將學生的學習與學生的發展密切結合起來,采用師生互動型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是活動的引導者、教學的主持人。
行為導向教學法體現了“以學為本,因學施教”的教學準則,因為“學”在人的活動中占據主體地位,而“教”則應因人因時施以不同的“教”。“教”在于對人的成長和發展起著輔助和促進的作用。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知識”,而且要“學會學習”,還要“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與他人交往”。
二、行為導向法應用于計算機教學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計算機作為現代工具已廣泛應用于社會各領域。勞動部對職業培訓學生提出了全新的職業能力要求,明確了我國職業培訓教育工作的任務是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以行為導向法進行教學。
這為計算機應用類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可行性。通過以上分析、對比,我們可以知道:行為導向教學法把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了出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會學習的同時,提高了職業能力。
三、行為導向教學法在《動漫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在該課程的教學中,筆者引入行為導向教學法,并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學習情境,采用項目式教學方法。
課題:《動漫網頁設計》
1.訓練目的
(1)訓練學生查閱資料,與人協作交流,合作能力;
(2)訓練學生利用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訓練學生較全面地掌握運用動漫技術設計個人主頁所需的各項技能。
2.訓練內容
幫助學生學掌握運用動漫技術制作網頁的操作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觀。
3.組織形式
任教班級是2009級計算機及應用班,人數為42人。以班級為單位,5~6人為一小組。分組的原則主要有兩類,一是自愿原則,即教師不干預學生的分組過程,學生自愿組合。第二種是指定原則,即教師根據一定的方案,指定某些學生為一組,并推選小組長。以上兩個原則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但應注意每組人數不能過多。
4.時間
10課時。5.訓練步驟及要求(1)查閱資料、收集素材(2課時)。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圖書館、網絡查閱個人網頁一般包括的要素及制作方法;(2)預備知識學習(2課時)。各小組自學,加討論;(3)制作階段(4課時)。各小組合作制作主題風格各異的動漫網頁;(4)成果匯報、總結、評價(2課時)。
各組在班級內匯報、展示成果,其他同學可以進行提問、討論、評價等交流。
教師綜合各組的成果,指導學生歸納。6.學生成果評價標準(1)成果是否與單元訓練計劃的目標相一致;(2)成果匯報的展示手段是否有利于交流;(3)網站的基本要素是否完整,網站是否能被大多數同學認同,這意味著點擊率的高低。各小組在完成該項目的過程中,以學生動手為主,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的實施及最終的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自主完成。而教師作為活動的策劃者、被咨詢者和指導者,回答學生在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該課程教學內容中類似的學習情境設計還有《動漫MV———珍愛生命》《動漫設計———職校生活的一天》《動漫設計———求職簡歷報告》等。
四、實施行為導向教學法存在的一些問題
1.教學理念轉變有個較長的過程
“行為導向教學”在理念上是非常先進的,行為導向課程和項目教學法對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和社會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但實施“項目教學法”和“行為導向教學”的要求之高,我們也要充分估計。
2.教師的不適應問題
(1)教學準備工作量加大。教師必須具備完成一個項目所涉及的所有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能夠選擇適用于教學的項目,以應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使學生的行為能夠在教師的控制之下;(2)知識面不夠的影響。新課改要將教師的創新意識放到第一位,老師所掌握的知識從原來的“面”和“線”變成了“體”。這就要求教師在重新設計教學理念的同時,還需不斷拓寬知識面;(3)實踐太少。由于管理體制及實訓條件的限制,一名專業教師真正做到既要具有較強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掌握熟練的操作技能是相當困難的,因而加強對職業教育的師資培訓和教師注重自身學習顯得至關重要。
3.教材的不適應問題
教材建設是以地區的選擇為依據、以方便教師授課為標準、以理論知識為主體、以單一紙質材料為教學內容的承載方式,沒有從根本上體現以應用性職業崗位需求為中心,以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為基礎,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本位的教育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