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游戲動漫
一、中國原創動漫躋身世界前列
隨著趨于靈活的人民幣匯率政策,“2010年中國的GDP超過日本已是定局,中國將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比這條消息更為振奮人心的是中國動漫產業經過近年來幾何式的增長,目前原創動畫片產量也已悄然成為世界第一,同時中國的動漫人才儲備量也是穩居世界第一!2008年,中國的動畫制作機構生產的原創動畫片達到13萬分鐘,這一生產規模已超過日本和美國,而2009年更是達到了17萬分鐘。同時全國已擁有了5473家動漫生產機構、20多萬從業人員和50多萬在校研讀動畫專業的學生,人數遠遠超過美國、日本等動漫發達國家。2009年電影市場春節賀歲檔的國產動畫片《虎虎生威》取得1.2億元票房收入,創下中國國產動畫片的票房紀錄。
看著這些數據不禁使世人感到今天中國已躋身世界動漫強國之列!但很遺憾,這些是片面的,目前中國的動漫產業可以總結為“大而不強”。
一項調查顯示,中國青少年最喜愛的20個動漫形象中,絕大多數來自海外,米老鼠和唐老鴨、機器貓和蠟筆小新等仍然名列前茅,榜上有名的本土動漫形象只有喜羊羊和孫悟空。另據新浪網的一份網絡調查表明,1100位網民以10年為一個年齡段,在不同年齡段人群最喜歡的動漫形象中,無一出自中國動漫作品。
近年在國家動漫產業振興政策的鼓勵下,我國的動漫產業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國產動畫片中雖有成功的個案,但大多數動畫片是制作粗糙、缺乏創意的平庸作品。它們觀賞性差,缺乏生動的動漫語言,也無法塑造出有人氣的動漫角色,更無法贏得孩子們的喜歡。如果將我國的動漫產業比作一位武士,那么近年來動漫產業的發展就像是武士的體重迅速膨脹、翻倍,但這些未經過打拼而是依靠國家補貼和機械性的扶持而來的體重,大多是贅肉、囊肉……武士雖然已經跨入超重量級的行列,但無法與“美國泰森”和“日本忍者”進行正面對抗。
難道中國的動漫人只會做加工不會搞創作?是中國人缺乏幽默感和想象力,還是我國發展動漫產業思路存在問題?
2009年“中國動漫藝術與產業發展研討會”期間,關于妨礙我國動漫業繼續快速發展的原因,業內人士分析:中國動漫業不缺人才,不缺技術,甚至不缺資金,而缺乏的是創意、營銷推廣能力。
這兩大“軟肋”導致中國的動漫產品長期以外包加工為主,缺乏有實力的原創自主品牌。筆者認為,這里的“缺乏創意”并非質疑中國人的智慧,而是指我們沒有一套高效的發現和轉換動漫創意的體系。“欠缺動漫營銷推廣能力”,則是說我國還沒有出現與動漫高速發展相適合的動漫盈利模式。
筆者認為,中國的動畫產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目前需要一種新型的動漫發展體系和新的動漫產業模式來解決現階段的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而我們的鄰國日本動漫發展比較早,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研究。
二、動漫領域的“日本模式”
很長時間以來日本動漫在全世界范圍內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透過它的表面繁榮景象探尋日本動漫發展的內因是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的課題。
縱觀日本動漫產業的發展歷程,當代的日本動漫是由傳統藝術和早期民間藝術為基礎,而后隨時發表展逐步融合了多種現代文化元素而形成的。從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的《北齋漫畫》,到明治時期法國畫家喬治•比戈引進現代漫畫到日本,再到二戰后日本新形式漫畫、動畫的崛起,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使日本民眾形成了喜歡看動漫的傳統,另外也為今天日本的動漫業走向世界奠定了建設的基礎。
到上世紀90年代日本動漫產業達到巔峰時,它已經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備、高效的動漫發行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日本出版商通常在漫畫雜志上尋找有潛質的作品和作者,讓觀眾投票選出“最優秀”的作品。這個過程就像“明星選秀”,其間出版商把發現“優秀作品”作為首要目的,而這些雜志本身盈利很少甚至不盈利,所以在日本動漫周刊的價格非常便宜而發行量巨大。接下來出版商會對“優秀作品”進行包裝和宣傳,再以漫畫圖書形式將作品推向市場,而漫畫圖書的價格一般是比較高的,但這也只是出版商的小部分利潤。
后面出版商會與電視臺、電影公司合作推出該作品的系列動畫片和動畫電影,與游戲公司合作推出同名的電子游戲,與玩具公司合作推出相關衍生玩具、紀念品和生活用品。出版商經過一系列的商業運作賺取了巨大利潤,在有些案例中出版商的收益可以高出投入幾十倍甚至百倍。日本的這種動漫發展體系使得“優秀”的動漫作品可以脫穎而出,并在產業鏈上高效成長、增值,走向世界,最終造就了“日本動漫奇跡”。
在我國,相對于近些年動畫片產量爆發式增長,原創漫畫的生存狀況卻不容樂觀,多家有影響的漫畫期刊因連續虧損而相繼停刊。
連環漫畫學會常務副會長龐邦本直言:“漫畫可以衍生出動畫,但中國目前幾乎已‘無漫可動’!”沒有良好的根基,這正是目前我國的原創動漫產業大而不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能否學習日本的動漫發展體系和發展模式
相對于動漫強國,我們還處于動漫發展的初期,但中國有著世界最多讀者群、世界最多動漫人才,而且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也是我們獨特的優勢。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借用日本成功的動漫發展模式和發行體系造就中國動漫奇跡呢?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曾在政府主導下做過效仿日本模式的嘗試,那就是“5155工程”。當時成立了《中國卡通》、《北京卡通》、《少年漫畫》、《漫畫大王》、《卡通先鋒》等,這些刊物在辦刊思路上就是學習日本的動漫發展體系,通過在刊物上連載卡通漫畫故事篩選“優秀”作品,而后出版動漫圖書,做衍生產品。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動漫雜志和圖書始終未擺脫依靠財政支持的輸血狀況,最終由于連年虧損而相繼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