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財政稅收
財政政策是由稅收政策、支出政策、預算平衡政策、國債政策等構成的一個完整的政策體系,分為擴張(或積極)、穩健(或中性)、緊縮三類,是政府追求經濟與社會發展目標,實施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政策手段。我國在進入世紀年代后曾經進行過兩次財政宏觀調控。其中,尤以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讓人記憶猶新。從年起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增加財政支出及調整稅收政策,更直接、更有效地刺激經濟增長,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它是針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而采取的調節措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不能以具體的時間界限來確定,只能是根據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發展形勢和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態來確定。從長期看,我國仍應堅持穩健的財政政策。所謂穩健的財政政策,主要是指通過增收節支,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實現國民經濟較快增長并維持較低通貨膨脹水平的政策措施。
一、經濟資源的有限性要求積極財政政策不能作為長期政策
經濟學的一般原理認為,經濟資源的總和是有限的,但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往往又會出現資源閑置的狀況,擴張性財政政策正是以國民經濟中存在閑置資產為前提的。年以來,我國儲蓄率高于投資率,銀行資金存大于貸,在這種情況下,財政用發債方式籌集資金,專項用于基礎產業建設,可以直接增加社會需求,使閑置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促進經濟增長?;A產業包括基礎設施(指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梁、通信、水利等)和基礎工業(指能源工業和基礎原材料,如建筑材料、鋼材、石油化工材料等)。這些均屬于資本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而且建設周期長,形成生產能力和回收投資的時間需要許多年。因而,隨著經濟擴張的進行,資源的瓶頸約束遲早會出現。如果這時的累計赤字和累積的發債規模已經很大,財政從金融市場籌集過量資金,就有可能導致經濟過熱,引發通貨膨脹。例如,我國有些行業發展太快,出現了所謂的局部過熱。像鋼鐵、冶金、房地產、建材等行業,投資每年都增長。這些行業,雖然現在看來很有市場,效益不錯,但將來是不是還有市場,還有效益就很難說。
年我國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進行宏觀調控并轉向加大農業、能源、社保等方面投入就說明了這一點。
同時,我們應該看到,過多采用發行國債的積極財政政策也存在負面影響。
一是過多發行國債不利于市場經濟的運行。一是國債資金投資是政府投資,建設的項目主要是國有項目,形成的企業主要是國企,這樣一方面改革老國企,另一方面又再造一批新國企。如新國企在產權關系上還是國有獨資企業,體制、機制不變,那么若干年后可能還要進行新的國企改革。二是國債是由國家集中發行,國債投資項目由國家有關部門審批,而項目的實施者是企業和地方政府,兩者是相互分離的主體,不能保證資金的有效使用。三是過多的資源集中在政府手里,增加了資源配置中的計劃、行政色彩,妨礙了市場機制的作用。
二是過多發行國債有可能帶來金融風險。國債項目在中央國債資金投入的同時,要求地方資金和銀行信貸配套,未來國債資金償還可以通過發新還舊的方式解決,但銀行貸款的償還必須通過項目本身的盈利。國債項目大多是基礎項目,收益性不強,這就給銀行信貸帶來了潛在的巨大的壞帳風險。
三是債務規模不斷增大,財政債務償還的壓力不斷加大。國家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的債務被看作中央財政的債務。據年有關數據顯示,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的銀行不良資產為萬億元,四大銀行現有的不良資產估計在萬億元左右。同時國有企業未被剝離的不良資產和正在形成的不良資產估計總數也有萬億元。這樣,政府財政之外的國有銀行和企業的債務規模約為萬萬億元,加上中央財政的債務余額萬億元,整個國家財政的債務規模應該在萬億元之間,約占的,已達國際警戒線。
四是過多國債不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財政制度改革。我國第三產業產出占的比重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同等發展水平的發展中國家是不爭的事實。而長期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使投資偏重于第一、二產業,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將進一步擴大。同時,我們知道,財政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要充分發掘民間資本的發展空間,使投資主體多元化。而由于國債的投入基本上是政府的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是國有資本,這就削弱了民間資本的投入,從而使達萬多億元(年數字)的民間儲蓄資本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五是過多發行國債易導致制度性“擠出效應”。由于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與政府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當融資資金有限時,商業銀行和證券市場勢必壓縮其它所有制企業或個人投資需求,來滿足政府國債投資需要。同時,通信、郵電、交通等基礎設施行業存在嚴重的行政性壟斷現象,限制其他投資主體的進入,即使進入也對業務范圍進行嚴格限制,從而損害了民間投資者的積極性,降低了私人投資在相關行業擴張的可能性。另外,我國尚未健全國有企業的破產機制,早應淘汰的劣勢企業由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直接投資、迫使銀行貸款的方法維持的現象還較為普遍。這樣,一方面加重了財政負擔,增加了其他企業的投資成本;另一方面又與優勢企業(包括民間企業在內的其它類型企業)爭奪市場空間。
二、經濟持續增長的實現最終要取決于消費的拉動作用
從需求的角度看,拉動經濟增長的因素是消費、投資和凈出口。消費與生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沒有經濟的增長就不可能有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反之,沒有消費的增長也不會有經濟的持續發展。消費與投資都是拉動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消費需求是經濟運行全過程的最終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投資需求則是一定意義上消費需求的派生,最終要依存于消費需求。沒有消費的最終需求,投資需求也將相應萎縮。因此,擴大投資可以作為啟動經濟的手段,但不能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長期措施。因此,長期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勢必造成積累投資占的比重增高,消費比重下降,消費需求的增長受到影響,對增長的貢獻必然下降。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經所的資料顯示,年,我國投資增長對的貢獻率是’而消費增長對的貢獻率僅為’。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這也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著眼點和立足點必須放在動員國內資源和需求上,依靠市場機制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依靠民間投資和消費促進經濟增長。